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在高等学校艺术教育教学中存在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途径与方式的缺乏,如教学模式的单一化,课程结构的一成不变,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新科技智能化的影响,各种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对我们的学生思想影响很大,导致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缺乏深刻、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加强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探索出艺术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式。加强艺术教育课程重构建设,增设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理论课程和相关实践应用课程体系。从而达到促进艺术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实现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复兴的战略目标,让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
<正>《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义务教育艺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民族观,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传承与弘扬中华古诗词文化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开展古诗词吟唱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诗词艺术的独特魅力,感知诗词艺术的思想情感,传承中华传统诗词文化。  相似文献   

3.
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艺术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艺术教育为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丰富的资源,并通过人才培养、科研与创作、社会服务、校园文化等多种方式来现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4.
俞杭英 《家长》2024,(8):134-136
<正>传统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内涵以及艺术魅力。目前,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在幼儿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将其渗透到幼儿教学活动,既能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能培养幼儿艺术素养,促进幼儿综合发展,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鉴于此,本文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特点,分析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对幼儿教学的促进作用,并结合实际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全面渗透。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策略,包括全面、深入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展丰富有趣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体育领域的渗透与传承,然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人载体指的是人本身及其思想言行,它们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发挥着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效用。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有其历史底蕴、现实基础和道义力量,我们必须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人载体,树立人人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的新理念;完善国际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方案,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力;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汇在政治、哲学、经济、艺术以及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和桥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考命题中,应该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体现。可以四大发明等所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中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我们祖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遗产。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与未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所赋予的历史责任。要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就要求系统设计,为大学生搭建起中国古代哲学、古典文学、传统艺术等成体系专业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结构。本文主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推出背景、教学基础、开设方法入手,分别从教学背景、教学意义和教学方法三个不同维度出发,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进行教学实践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9.
<正>楹联是我们的国粹,承载着中华悠久的传统文化,也是古人抒情、言志、喻理的表达方式。楹联以其音韵美、节奏美、意境美和内涵美,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湖北省荆州市田家炳中学通过楹联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深入学习和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提高师生文化素养、审美情趣、表达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0.
礼敬是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内在情感和外在行为的统一。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恭敬态度,即内在情感的表达;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表现在相应的行为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结合时代与国情,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会其丰富的内涵和价值;需要在世界上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优秀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1.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课程和教材体系之中,加强弘扬和传承。目前新教材还未发行,需要教师自主设计适合各学段学生学习的艺术课程。本文力图通过对小学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现状的调查,为设计艺术融合课程提供依据;得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构建艺术课程框架提供理性思考,为艺术融合课程的发展提供实践经验;细化小学阶段艺术教育,科学合理地设计一系列艺术课程教学案例等,从而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课程中的渗透与传承的必要性与具体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至关重要。而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阵地,如何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传承,从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也是教育教学的丰厚给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曾明确指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融入各学科课程教材。各学科从自身特点出发,发挥各自优势,彼此协同配合,形成有机整体。蕴含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体育与健康有重点地纳入,  相似文献   

14.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和传承发展。文章研究对比了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中图版四个版本的必修与选择性必修共20本教材(2019年版)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地理联系密切;传统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形式;“问题导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的核心栏目;同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侧重“因材而异”,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往往蕴含自身的价值内涵与精神理念。最后,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总结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地理融合的路径,可潜移默化地实现“培根铸魂”。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生活,滋养其心灵、引领其世界观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从生活向度看,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活"的思想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生活提供了基础;从文化向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的实践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生活的内在要求;从认知向度看,新时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生活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6.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立国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治国理念方针,努力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7.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教师以“剪窗花”的教学为例,通过实施“欣赏剪窗花艺术,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趣味性”“实操剪窗花过程,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性”“追溯剪窗花历史,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性”等教学策略,探索小学数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育人策略。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2021年1月,教育部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进什么、进多少、如何进”的问题强化顶层设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验的是教师的教学素养与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9.
石琳 《上海教育》2023,(Z2):119-120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画、书法、篆刻、民间美术等都蕴涵着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汇集成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学校美术课堂的学习、体验和创作是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传承和教育的最有效方式。在学习创作的过程中,也能充分体现出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即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贯穿于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学习的全过程。核心素养时代,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如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中国画的知识与技法,培养学生对中国画的态度和认识,始终是美术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对基础美术教育而言责无旁货。  相似文献   

20.
傅育 《少儿美术》2023,(4):17-19
<正>《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聚焦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方面,着力构建核心素养和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课程内容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讲好中国故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文化成果,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相统一。宋代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古典精神的最高峰。笔者试图将宋代文化与学校美育相融合,让学生感受宋韵文化的感官之美、情感之美和精神之美,增强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审美感知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