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越单纯审美视角,用新的知识系统对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进行重新阅读和解释,以考察文本与语境及历史的关系,进而对当下现实进行镜像式批判,这在上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大陆的《再解读》一书中就开了先河。90年代由北京大学中文系谢冕、洪子诚两位教授主持的“批评家周末”研讨活动,为当代文学研究树立了“经典重读”的范例。新世纪出版的李杨教授的专著(50~70年代的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则以新的文学史观和新方法打开了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更广阔的学术空间,在专业文学教育中极有启示意义。对“经典”的重新读解,目的当然不单是为文学史自身的建构,而是要通过深入历史性文本对历史进行反思,并且是为了认识现实去反思历史。在文本历史化的过程中,研究者的现实文化态度会决定他(她)重返历史时的价值取向,在这个意义上。纯客观地返回历史现场只是一种假象。正因为如此,“经典”可历时性地重读,也能共时地采用不同的读法。要紧的是不必偏执一端。而应承认无论从哪个角度进入文本,都可能是对历史的某一侧面的接近。秉着这样的文学信念,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当代文学学习研究,试图站在文学史知识层累上,从“经典”作品的本文中寻找当代精神生活中某些尚未被发现的历史擦痕,为此开展了系列性的作品讨论活动。对“百花小说”《小巷深处》的重读,是其中的一次。这次讨论由毕光明教授主持,参加研讨的有2006级18名研究生,卢水金作主体发言。现将发言选登如下。作为对“再解读”活动的一种响应。[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王君执教的《孙权劝学》有三大亮点.一是在"教什么"上聚焦文化,指向生活,敏锐地捕捉到《孙权劝学》中孙权善"劝"的特点,提炼出有效沟通这一教学主题,通过小群文阅读、聚焦式阅读、针对性阅读等方式,让课堂教学有了深度和广度;二是在"怎么教"上营造学习母语的环境,通过教学场的穿越,解决了文言文教学的最大问题——"去陌生化",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实现了发展语言和应用语言的穿越,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三是教学呈现灵动如水,主要表现在通过小群文阅读的形式"用教材教",使课堂教学抵达了语文的内核和生活的本源,以及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掌控上.  相似文献   

3.
在创造性阅读的语境下,人们追求文本解读的新奇性和多样性。文本阐释一度迷失了边界。把方法论引进文本阐释,可尝试创造性阅读从“无序”到“有序”,从“无法”到“得法”的转变。《边城》作为20世纪的经典小说,在结构语言学的分析中,重复叙事加剧了作品的悲剧意识,作品中每个人都跌入到爱的旋涡;心理分析折射出翠翠爱的梦境和作者重建美好家乡的乡土梦幻;在新批评的解读中,渡船、边城、虎耳草等呈现出多种意蕴。多元阐释使得这部具有经典意义的小说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经典课文《老王》被不当解读的情形,结合“新批评”理论,关注结构肌质,填补语境缝隙,从文字本身入手,深入解读文本之文、文本之脉、文本之质,以真正理解杨绛的“愧怍”。  相似文献   

5.
教师、学生苦文言文久矣,人们盼望突破“死于章句,废于清议”的文言文教学“定势”。王君老师这堂课便实现了这一目标。她从例文角度出发,以《孙权劝学》为切入点,用群文串联阅读方式,以促进学生“读”“说”能力训练、掌握“有效沟通”策略为旨归,展现了一堂“活色生香”的语文课,为文言文阅读教学探索了一条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李商隐《锦瑟》是一首经典的有不同解读途径的作品,拨开历史的迷雾,阅读者会喜悦于遭到了理想的阅读,“原义”似乎得到了呈现,而理想阅读是否又有一个阅读的临界问题?这是对应于创作的复杂性出现的阅读经验,是读者仔细审读文本,尽量进入历史语义场顾及的一种态度。  相似文献   

7.
【导学设想】 1.关于教材。 《劝学》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集中代表了苟子关于学习的相关见解和主张。苏教版《高中语文》把它列入了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目的在于使学生从“读书求知”上升到实现自我完善、服务人类的精神追求。课标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因此,必须引导学生从文化和思想层面去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8.
《祝福》作为经典文本,是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代表作。要想在教学中触发学生的深度学习,获取深入阅读的切入口,就需要从小说的独特性入手。本文以第一人称叙述作为文本解读的新路径,从关注“我”,到认识“我”、解读“我”,再到以“我”窥见鲁迅的深刻思想;最后,通过群文阅读把握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独特之处。立足小说的独特性,以“我”开启《祝福》的隐秘世界,以“我”挖掘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丰富意义与深刻价值。  相似文献   

9.
运用“四维互动”阅读教学模式探索《愚公移山》的阅读教学,使文本回归其在《列子·汤问》中的语境以激活作者文本;通过解读单元导语、阅读提示等编写系统要素以吃透编者文本;通过抓住文中的“人”和“神”之别以创设教者文本;通过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愚公的行为以放飞“学者”文本。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学该篇文章时容易出现的解读较为浅显、脱离文本内容、过度联系当代生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严中润、陈德运老师《对顾炎武“天下”之意的误解》(《中学历史教学》2011年第3期)一文从当时的历史语境出发.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分析后认为。“顾炎武所谓‘保天下者’应为保卫儒家纲常伦理,  相似文献   

11.
《孙权劝学》见于司马光主编之《资治通鉴》卷66;为汉献帝建安15年(公元210年)中的一件小事。全文仅119字(不含标点符号),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从“初”起,到“蒙乃始就学”。写孙权与其劝学对象吕蒙的一节谈话。谈话的过程是一场思想交锋的过程。孙权“劝”,吕蒙“辞”;孙权再“劝”,吕蒙“始学”有点反复,显得曲曲折折,说服工作即使是小事,也不容易一下子做通、做好。第二层即余下部分,是鲁肃与吕蒙的一次谈话。鲁肃先是“大惊”,后为“结友”;吕蒙则是自诩,欣喜之情溢出言外,证明了他“学”的结果,“学”的成功。两层意思,貌似分离,各不相  相似文献   

12.
《孙权劝学》通过对话,详略有致地记叙了孙权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经过,表现了孙权对知识的尊重、对人才的培养,说明了人不可不学和学必有所益的道理.全文仅119字,就把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等众多的人和事交代清楚,这不仅与本文用语十分凝炼有关,更主要的是作者自然巧妙地运用了灵活多变的对比衬托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整体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目前一些教师运用单篇阅读的经验,采用填表格的形式来推进阅读,导致阅读呈现碎片化和单篇化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抓住整本书文本“整体性”解读这个关键:从整体出发,抓住对学生阅读整部作品起到导读作用的导示性解读;把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联系起来,通过前后人物语言及行为进行印证的互联性解读;把构成文本的情节结构、形象塑造、语言风格等要素综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的赏析性解读;对文本的艺术风格、主旨意义、文化价值等进行评估与批判的评价性解读等策略。  相似文献   

14.
“知人论世”是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解读的传统方法,基于社会一历史视域的解读,“知人论世”有其合理性与历史意义。但在现行教学实践中存在种种弊端。加之课程与教学语境下“文本细读”的提倡与实践,更有利于完成“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因此,以“知人论世”为切入点,在继承“文本细读”重视文本、语言价值的基础上,提出“循着文本的层次突围”的解读方法,旨在达到丰富文本内涵、指向学生个体阅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教材简析:《孙权劝学》一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主要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文章记事简练。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对《孙权劝学》的教学解读都是从"为学"的角度切入,教给学生发奋学习的道理.这一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以"为友"的价值取向进行突围,将"为学"这一主题囊括在"为友"的范围内,重新梳理文本脉络,能够丰富这一经典文本的人文价值,挖掘出更丰厚的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7.
庞瑛 《考试周刊》2012,(11):27-28
文本细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法,为语文阅读教学拓展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它能够使教师和学生真正进入文本.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文本细读.“读”为先。更重要的是。细读的关键是需要寻找进入文本的“切入点”。这样的“点”,可以从语言人手,抓住文本的根基;可以从语境人手,把握文章整体之美;可以从文本出发,注重细节的解读;可以从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人手.通过细读.品味语言背后的内涵与风格,真正把握文本的真谛,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教师教学用书》从“写作技巧”“文本内容”“民族风格”“审美情趣”等几个层面对《蒲柳人家(节选)》进行了解读。这种解读由于缺少历史语境的介入、动态生成的思考和横向比较的考量,存在一定的缺陷。运用“非构思”理论,从因果思维中深刻认知,从渲染思维中见其独特,从比较思维中窥其局限,能够使解读更合理、更审慎、更深刻。  相似文献   

19.
试论阅读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加拿大小说家和出版家曼戈尔(Alberto Manguel)在英国出版《阅读史》(《A History of Reading》),1998年又出版了该书的的法文版,并受到了媒体与读书界的广泛关注。作者依据丰富的资料,每一章节,选取一个有关阅读史的专题,谈古论今。如“从学院式到自由式的阅读教育”“图片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书的预言作用”“读书人种种病态”等。在此之前,法国学者沙杰尔(R&;#183;Charier)曾著有《从图书到阅读》《图书的秩序》《读书文化史一文本&;#183;图书&;#183;解读》等,  相似文献   

20.
浅谈个性化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性化阅读”即同样的作品由不同的人解读出不同的结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阅读研究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德国的姚斯、伊瑟尔等人创立了接受美学理论,他们将注意力从传统的对于“作者——文本”的关注转向对“文本——读者”关系的研究,以读者在整个文学中的重要活动作为基点,带来了阅读领域的新突破。这样的阅读要求教师放手让学生构建自己解读经典名篇的意识,并通过与作者、读者间作品解读结果的对话碰撞,激发思维启迪智慧,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