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大学阶段是学生个体的认知、情感和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政治心理有着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特殊性。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机制包括目标导向机制、过程形成机制和实践转化机制。高等教育应进一步强化政治认同教育的目标导向,丰富和完善教育内容体系,提升政治认同的教育实效,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生的政治认同具有心理和实践的双重内涵,其结构包括政治认同主体的心理结构和政治认同客体的内容结构两个方面。其中,政治认同主体的心理结构包含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政治认同客体的内容结构包含政治主体、政治文化、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基于此,促进中小学生政治认同的路径主要包括:唤醒历史记忆、增强现实体验、厚植价值信念、优化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3.
<正>【活动背景】性别角色刻板观念指人们对男女两性性别角色及行为形成的较为固定的看法或信念,受到家庭、社会期望、大众传播媒介和学校教育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有个体内部认同机制的作用。性别角色刻板观念会影响人们对玩具、课程、职业等的选择,也会影响家庭和个体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4.
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单一的内部资源已难以持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教学上的创新,需要建立"开放、集成、高效"的外部协同创新机制,超越高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科、管理等之间的边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要研究几个问题:专业知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高校外部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资源;学生个体自主道德学习的路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是国家支配形态正当性的重要基础。传统文化教育可视为公民个体通过文化认同达至国家认同的一种构建方式。国家认同的两张面孔、政治认同的现实挑战和国家认同的文化根基,是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合理性依据。通过指向文化身份认同、关涉文化符号认同以及承载文化价值认同,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了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三条路径。然而,以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生成民族歧异和造就内部分裂的温床。重塑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合理性,需要坚定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立场,秉承文化公民身份的教育理念,确立"大一统"认同的教育目的,构造国家、民族共同体的教育愿景。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认识非伦理行为“近墨者黑”效应的发生机制,分别检验了该效应形成的中介过程与个体特质(道德认同和内部控制点)的调节作用。来自308名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表明:当他人实施非伦理行为时,焦点个体会产生较强的道德推脱,进而导致其实施类似的行为。个体的道德认同和内部控制点会负向调节他人非伦理行为与焦点个体非伦理行为的关系。具体而言,当焦点个体的道德认同较高,或内部控制点较强时,他人非伦理行为对其实施非伦理行为的影响会减弱。  相似文献   

7.
个体社会化的心理机制中的角色引导机制、社会比较机制、社会学习机制、亚社会认同机制等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心理状态.将个体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是当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同一性研究理论新进展不断涌现。认同风格理论侧重于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方式,认同资本理论与社会心理发展观强调认同形成过程的内外环境变量,共同建构观强调个体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认同控制理论则强调认同形成的内部成分和机制。每个理论各成系统,理论之间的整合还很不足。  相似文献   

9.
代洁  邓礼 《人民教育》2024,(1):73-75
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关键时期,中小学生的国家认同度直接关乎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落实。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找准统编教材这个重要抓手,遵循“个体认同—族群认同—国家认同”的心理路径,从建构国家认同知识网络、扩充国家认同教育资源、探索国家认同教育教学高起点与低落点等方面开展了长达7年的探索。在此过程中,初步形成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1本2场3层3步”的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10.
试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竞争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特征突出。办学特色在形成过程中既有来自学校内部的影响因素,也有来自学校外部的影响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一方面需要高职院校自身内部系统的提高和改进,成为内部形成机制;另一方面还需要外部和谐的环境以促进其更好更快的发展,成为外部促进机制。  相似文献   

11.
基于自我认同的职业认同研究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职业认同成为西方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主题。综观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在职业认同与个体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上存在以下三种基本观点:职业认同是个体全部自我认同的组成部分;职业认同是个体自我认同的表现,包括职业个性理论和主体性理论;职业认同是个体自我认同的形成和运用过程,包括自我概念理论、框定与折衷理论和社会认知生涯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基于自我认同的职业认同研究为判断生涯指导干预的有效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现存政治体系及其价值系统表示认可、接纳的一种情感倾向和心理归属。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生成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体与其所处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来说,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主要因素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以及个人因素。  相似文献   

13.
院校市场是高校围绕声誉、地位和资源形成的竞争场域,是高等教育市场的重要子类型,作为竞争主体的高校需加强品牌建设以传递质量与特色信号,获取竞争优势。高校品牌的构建应统筹考虑内部品牌、外部品牌的形成机制及其逻辑关系。从内部品牌来看,有效的内部市场导向、教职工的组织认同与教职工的品牌支持行为三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是高校内部品牌形成的关键。从外部品牌来看,高校应积极与高等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内的其他组织进行互动,以充分挖掘和利用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本,通过增强身份认同和社会价值打造品牌优势。无论是内部品牌还是外部品牌的构建过程,都应重视信号传递与反馈机制的重要性,保证内外部关系的良性互动。总体来看,高校内部品牌和外部品牌本质上是高校品牌的“一体两面”,高校品牌的形成过程就是高校组织与内外部关键利益相关者进行价值共创的过程,只是与内外部关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共创行为或方式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4.
学习兴趣对于改善学习状态与提升学习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学习兴趣的发展可分为触发的情境兴趣、维持的情境兴趣、初现的个体兴趣和发展良好的个体兴趣等四个阶段.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兴趣发展阶段所受的影响因素不同,教师不仅要关注到外部的情境兴趣,更要关注到内部的个体兴趣,并促进兴趣向积极稳定的方向转换.这就要求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优化教学内容并赋值以促进深层理解;以问题为导向教学以提升主体效能感;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以实现学习的内化、认同;积极提供外部支持以使学生自信自强;乐学善教以唤起学生求知的愿望,最终形成稳定的个体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5.
<正>道德自律是个体把外部的道德要求转变为自我责任意志,并外化为道德行为的动态过程。在青少年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的"拔节孕穗期",实现青少年由被动服从到主动律己的创造性转化,能促进其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助力科学精神之培育、政治认同之达成、法治意识之形成、公共参与之实现。  相似文献   

16.
自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建立以来,我国师范教育体制在其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数次转变。推动师范教育体制演进的动力机制由内部动力机制和外部动力机制构成。内部动力机制包括:基础教育的不断变化的要求;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矛盾运动。外部动力机制包括:政治因素之维;财政因素之维;就业环境之维。在内外部动力机制的综合作用下,我国师范教育体制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否定之否定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7.
世俗社会的法律创制活动都是通过立法过程由立法者完成的,立法者为所有受法律调整的个体行为制定法律,因而立法者是法律制定的前提和基础,成为立法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立法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本文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视角下,立法者是受所立之法约束并享有最终立法决策权的“去个人化”的、民主政治的产物,立法者作出的行为不仅受到内部利益动机的驱使,而且受到外部立法制度机制的约束。立法者通过内部偏好与外部制度的合力,基于立法程序制度进行利益博弈,达致形成利益共识而制定法律规范,解决了集体行动的困境,实现理性的个体行为产生集体理性的能力,从而为形成的立法决策结果提供正当性与合法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当下中国教育创新话语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内部机制和外部因素。从内部机制上看,教育创新话语的对象、主体和形式是在当前中国教育变革的背景中形成的,受到了教育体系内部权力结构的支配。从外部因素上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重因素促进了教育创新话语的生成。总体而言,当前中国教育创新话语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为突破象征主义和“伪创新”的困境,实践者需要明确认识教育创新的目的,平衡话语主体的权力关系,并按照“育人”的复杂逻辑言说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19.
当下中国教育创新话语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内部机制和外部因素。从内部机制上看,教育创新话语的对象、主体和形式是在当前中国教育变革的背景中形成的,受到了教育体系内部权力结构的支配。从外部因素上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重因素促进了教育创新话语的生成。总体而言,当前中国教育创新话语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为突破象征主义和"伪创新"的困境,实践者需要明确认识教育创新的目的,平衡话语主体的权力关系,并按照"育人"的复杂逻辑言说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20.
正问题表征,是指个体将外部信息转化为内部信息,形成问题空间,包括明确问题给定的条件、目标和允许的操作."良好的问题表征是成功解决问题的一半".从问题表征入手,对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具有普遍的意义.问题表征分内部表征与外部表征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