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在现代小说家中,张爱玲无疑是一个能够让我们深深铭记的著名作家。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女人独到的视角和语言,同样的事件在张爱玲笔下会演绎出不同的风格,从而带给读者以深刻的感受。张爱玲的小说带有浓郁的张氏色彩,在语言风格上凝练并且意义深刻,能够一下子抓住读者的眼球。从张爱玲创作的小说来看,其整体创作风格独具一格,其小说语言也负有一定的特色,张爱玲小说所取得的成功,主要应归结于其小说语言的成功。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认真研究张爱玲小说语言对现代小说创出产生的影响,促进现代小说创作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在对张爱玲作品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张爱玲作品的基调定位为苍凉。但是,她的作品不只是给读者营造了一个充斥着冷峻、黑暗、病态心理等的“苍凉的世界”,也有温情的一面,也给人以希望,只是她将其表现得很微妙,需要读者细细品味。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小说《色戒》,可以看出张爱玲独有的温情。而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王佳芝就是张爱玲温情视野的最佳践行者。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小说总给读者以超乎寻常的阅读感受。她小说世界里塑造的一系列母亲形象是崭新而陌生的,甚至是残缺和畸形的。张爱玲撕去了笼罩在母亲身上的崇高而温情的面纱,为读者展现了亲情的千疮百孔和不堪一击。张爱玲在描写母亲们悲剧人生时,充满了哲理性的思考,表现出超然的态度和一个现代女性超乎寻常的女性意识和理性高度。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最小因素,是升华作品内涵的关键,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特色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图,进而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与主旨。语言是作家用来描绘场景、塑造人物的工具,是润色作品的有效载体。张爱玲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女作家,她的写作风格独树一帜,笔法冷静犀利,其作品一般都是描写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都市人物的人生百态,对人性的剖析十分透彻。张爱玲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很强,语言中常有一种悠远的气息,又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情怀,研究和分析张爱玲小说语言的特色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社会及政治背景,有助于体会张爱玲蕴含于作品中的独特情感。本文对张爱玲的生平与文学创作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指出了张爱玲小说中的古典文学烙印,分析了其语言的反讽意味,对其语言的审美特征和陌生化进行了探讨,进而揭示出张爱玲文学作品语言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小说总给读者以超乎寻常的阅读感受。她小说世界里塑造的一系列母亲形象是崭新而陌生的,甚至是残缺和畸形的。张爱玲撕去了笼罩在母亲身上的崇高而温情的面纱,为读者展现了亲情的千疮百孔和不堪一击。张爱玲在描写母亲们悲剧人生时,充满了哲理性的思考,表现出超然的态度和一个现代女性超乎寻常的女性意识和理性高度。  相似文献   

6.
刘旭 《文教资料》2011,(36):235-236
读过张爱玲小说的人,都会对作品中丰富多样的色彩描写留下深刻印象。张爱玲对色彩词的领悟和把握,对色彩描摹的极度偏爱.使得她笔下的语言熠熠生辉,深入人心。不同的色彩传达着不同的感情。解读张爱玲的色彩语言.对于了解张爱玲的创作心理和艺术特征都是有帮助的。本文仅通过浅析《倾城之恋》来说明张爱玲独特的色彩语言在作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童年时期的张爱玲对色彩就十分敏感,成年以后她在文字中对色彩更是极为注重。色彩与人生的暗中联系被张爱玲体验入微,色彩语言被大量用作可以映射人性苍白和世相颓败的物象之上,使她的作品充满着灵动的质感,透露出张爱玲虚无主义的叙事哲学。因此,从对张爱玲作品中关于色彩的语言进行分析,探究作者如何将色彩用之于世相讽刺和人性寻求,对研究张爱玲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人们以文学与政治、革命的关系为标准来评判作家、作品的时候,张爱玲被拒于文学史门外,用柯灵的话说:"我扳着指头算来算去,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不下一个张爱玲."虽然张爱玲的作品在40年代深受读者喜爱.而当人们从狂热偏执走向冷静宽容时,才发现张爱玲被读者推崇的个中原因.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的作品近几年在大陆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其深邃凝重的主题和丰富独特的艺术技巧给读者留下了铭心刻骨的印象。本文粗略地论述了她的小说的色彩语言的运用的原因及表现 ,从一个角度来窥视她的小说艺术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作家。本文以张爱玲部分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语言,发现张爱玲的作品出现大量欧化汉语,这使其作品文笔优美流畅,意境深远。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探讨中英文双语小说创作的技巧出发,梳理分析张爱玲英文小说《雷峰塔》在融合中国元素如人和物的名称、词语和句法的运用等方面所作的尝试。指出该作是一部创作和翻译合一的作品,她也是中文作家中少有的双语写作者之一。虽然在两种文化和两种语言环境里寻求对话和平衡的成效出现差别,并且优劣互见,但张爱玲用英语创作中国故事,毕竟为读者了解作者本人的人生和传奇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至于她在英文作品中重复中文作品里的场景和故事的目的和得失,则是张爱玲研究有待扩展和深入的更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是独特的。她的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技巧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悲凉图景”。“苍凉的意蕴”是张爱玲对人生、人性和文化底子的概括,也是其重要的美学特征。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这种浮华背后的苍凉意蕴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主题的悲剧意蕴和精心安插的细节描写。本文从解读张爱玲的作品出发,深入探析其作品的苍凉意蕴。  相似文献   

13.
王瑞芬 《集宁师专学报》2003,25(2):18-20,34
张爱玲的小说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悲凉的世界,本文将通过对张爱玲代表作品《传奇》的分析给读者展示这一世界,并探究张爱玲作品悲凉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萧红和张爱玲两位作家的作品在阅读视野中维持着持久的生命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作者生命与作品生命完美汇合和阅读者与被阅读者情感强烈共鸣。萧红和张爱玲的作品具有永恒文学魅力与作者、作品和读者三位一体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曾是红极一时的著名女作家,然而鲜有读者知道张爱玲也是一位杰出的双语作家和译者,她不仅翻译别人的作品,而且自译了的很多作品。《金锁记》是张爱玲的成名作,在她迁居美国之后花费28年时间几度改写和自译这部作品,期望通过它步入美国文学界的愿望最终因读者的不接受而破灭。基于此,结合自译的发展和中西悲剧叙事探讨《金锁记》译本在西方搁浅原因,以期让更多的学者关注自译这个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视角模式的转换着手分析张爱玲的作品《沉香屑——第二炉香),将张爱玲独特的叙事手法展现在读者面前,位读者能够更充分地体会张作的精髓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是中国第一个翻译《老人与海》的作家,而《老人与海》也是张爱玲所译作品的挚爱。正是在语言风格和人生意味上与海明威的共鸣,张爱玲的译笔才能很好地诠释海明威语言的气质和故事的苍凉味道。张爱玲主要从动词、流水句、破折号的使用三个方面来捕捉海明威语言的灵动节奏,从而使其语言具有"动态美"。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创作的通俗化追求,既为她的个人爱好、禀赋所决定,也受到特定文学环境的影响。张爱玲作品的通俗性主要表现在内容的世俗化、传奇性上,在语言和审美趣味上也有体现。从其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表现看,张爱玲的创作不能划归通俗文学的行列。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创作中的没落贵族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以来 ,在被历史有意回避了近四十年的张爱玲及其作品 ,再一次得到读者的青睐和学者的肯定。对张爱玲的研究 ,台港先行一步 ,大陆业已渐趋深入。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 ,为了更进一步阐释张爱玲创作中主体性特征的重要层面 ,笔者着重探讨了作家意识形态当中 ,作为中国最后一代贵族后裔 ,张爱玲的没落贵族意识形成的客观原因、在文学创作中的贯穿以及在作品中人物心态上的指向性渗透 ,以期从一个侧面 ,揭示出张爱玲创作独特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活跃于中国文坛的女作家,她的创作高峰期是从一九四三年到一九四五年,在这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张爱玲都显示出了她的创作才能,她的作品主要分为散文和小说两类,她的散文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张爱玲,她的小说则展现了她的创作天分,很多读者和研究者将张爱玲与她笔下的女子视为一类人,市侩、拜金、虚荣,其实张爱玲是一个纯真、轻利、清雅的女子,本文拟从将张爱玲与她笔下的女子一一对比得出一个真实的张爱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