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传播和践行。根据调查了解的情况看,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认同度较好,也存在相当部分大学生认同肤浅、表面、不深入的情况,甚至有极少数学生不认同。究其原因,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宏观环境,民族地区高校教育实践以及家庭的微观环境等都是影响因素。因此,提高认同度,尤其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既要稳步支持和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发展,也要加强高校的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提升边疆民族同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边疆民族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要采取全国广泛推广的一般性路径措施,更要寻求符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的特殊路径。把一般性和特殊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切实增强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提升路径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也是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的要求。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从实际出发,注重经济发展,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使民族文化资本化,适应后现代旅游的要求。另外还要加大教育投入、注重文化共融等。  相似文献   

4.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应结合自身实际,寻求最有效的实现方式。主要是在教育内容上要突出重点,同时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和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来促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接受。  相似文献   

5.
边疆民族地区,因其地理位置及社会环境的特殊性的影响,边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心理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内地民族相比都有较大不同。而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上屡屡出现的国家分裂或民族独立运动,大都发生在国家的边疆民族地区,其根源与上述边疆民族的文化和心理特征具有密切关联。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存在着不同于内地的特点,在边疆民族地区开展国防教育,首先要把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即加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教育,引导边疆各族人民冲破本民族的狭小范围、把浓厚的民族意识升华为强烈的国防意识。  相似文献   

6.
杨志坚  盛莉 《云南教育》2010,(19):31-33
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边疆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发展,需要我们对祖国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四个认同"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保持边疆社会政治稳定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7.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边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布朗族双语师资培养是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关系到少数民族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帮助布朗族学生认同国家主流文化、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并融入到世界文化中,是推动培养布朗族双语教师和边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国家认同的建构——从边疆民族跨国流动视角的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是关系国家团结统一的重要基础。而边疆民族因其居住地属于国家边缘地带和其族群属于非主体民族而形成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在国家认同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并具有选择的地缘条件和社会条件。为此,必须高度重视边疆民族的国家认同建构,而且应从边疆各民族主体出发,以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并以文化价值为目标的原则进行国家认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文化认同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本质体现。文化认同能够夯实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基础,并为其提供思想保证和方法指导。文化认同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有:从文化的视角,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认同;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地处边疆,民族众多,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从边疆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民族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关系、边疆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途径三方面对在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和谐文化的建设作一粗浅的认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综合搏击文化传播和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推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全球跨文化沟通和交流;有助于现代体育传播的发展壮大等。当前综合搏击文化在传播和认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缺少正确引导,模式单一;遭遇本土传统文化壁垒;难以突破发展壮大的瓶颈等。因此有必要整合资源、正确引导综合搏击文化传播;构建多元体育文化认同体系;促进综合搏击文化创新,使综合搏击文化获得普及推广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青海565名藏族大中学生文化习性的问卷调查及其分析研究,得出结论认为藏族大学生比中学生有更强的文化习性认同;藏族女性存在更强烈的民族语言认同;城镇藏族青年的主流文化态度和民族语言认同明显高于牧区青年;文科生对本民族的宗教、风俗、语言等方面具有更强的认同感,而对主流文化则较理科生排斥;父亲文化程度与子女文化习性获得方面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汉代历史文化认同意识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对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积极推进作用。其中,体现在史学家历史撰述与经学家历史理论中的政治统绪认同意识,与汉政权合法性的论证紧密相连;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和以神化君权、强化纲纪为思想内容的社会等级制度之汉代国家制度认同意识,蕴含于汉代维护封建制度理论的构建之中;继承并且发展了先秦儒家以礼义文化分辨夷夏的汉代夷夏之辨,表现出了浓厚的礼义文化认同意识,体现了汉代民族关系与民族观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产业正面临着改革与发展的新机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内容产业的改革与发展,需要对传统优秀文化进行传承与发扬,对民族特色文化进行挖掘利用与保护,对当代文化创新进行鼓励与扶持,对消极文化进行甄别与禁止,实现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巴蜀文化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长期接触、交流与融会的过程。巴文化与蜀文化同根同源,同质同体,两者相互最高的文化认同,是巴蜀文化共同体形成的基础;巴与蜀的互补结构及其差异性发展,是巴蜀文化共同发展的动力;巴与蜀的特色整合,是川渝文化合作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开放大学作为新出现的一种教育组织模式,其文化符合组织文化的涵义、特征和功能表现。开放大学文化是对原广播电视大学文化的继承和超越发展。开放大学文化建设中,文化认同在于制度、故事、仪式、物质象征、语言等的认同。  相似文献   

17.
文化过程与人的发展过程存在一种“生动的循环”关系,文化对于人发展的意义在于“以文化人”,即引导主体获得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同一性,发展人的文化素养,建立主体的文化自信,实现人的文化本质。知识的文化属性和教学的文化品格决定课堂教学是文化育人的根本途径。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育人,本质上是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一种特殊的文化实践过程,其基本方式是文化理解与认同、文化反思与批判、文化觉醒与自信。挖掘课程知识的文化元素,增强课堂教学的文化敏感性;促进学生与文化的相遇,引导文化回应性学习;聚焦于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学生课堂文化实践,是课堂教学中文化育人的根本策略。  相似文献   

18.
建构中国特色的文化语境,复兴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形成民族认同感、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期待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活动在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奋发的民族精神的支撑下取得持续性的进步;同时,建构实践语境,才能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增强综合国力。这两方面的辩证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它的未来指向。  相似文献   

19.
2007年末颁布的新文物保护法较此前几部文物保护法,在立法原则和文物保护上有进步和发展,但也存在着诸如文物标准的界定、不同文物保护部门间的职能重叠、文物归属与权责、文物犯罪的认定与惩罚标准、流通与商品开发过程中判断合法与否标准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形成是由立法规划、立法观念、法理学推定、文物保护机构长期以来的弱势地位等原因决定的。只有采取科学规划立法、更新立法观念、清理不合理法规、规范市场监管、做好法律宣传等措施,才能实现对文物的科学研究与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20.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文化选择的意义在于影响到大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变迁以及学生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文化是按照社会的需要和大学发展需要来选择,同时也体现出从一元选择转向多元选择、从封闭式选择转向开放式选择的特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文化选择还有引导大学文化发展、提供更多的文化元素和文化样式、提高教师选择能力和鉴别能力、影响学生文化发展的功能。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需要从大学教育理念进行文化选择、在大学课程实施和德育活动中进行文化选择、提高教师文化选择的能力、促进高校的开放与民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