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汉语研究史上曾经把虚词叫做:词、辞、语词、语辞、语助、助语、助词、助辞、语助词、语助辞、助语辞、助字、虚字。“虚词”这一名称,到清代才产生。复言虚词是虚词的重要组成部分。顾炎武和刘淇称之为“重言”,王念孙称为“复语”,杨伯峻叫做“复词”,一九六○年北京大学中文系五六级语言班编的《汉语发展史》叫做“复音虚词”。单音虚词和复音虚词都可以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前人对复音虚词不大重视,没有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复音介词数量丰富,构造方式多样,功能意义全面,呈现极为鲜明的使用特点:(1)复音介词的"家族"性;(2)复音介词的游移性;(3)同义复音介词的丰富性;同一复音组合的多样性;(4)对应的单音、复音介词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3.
引言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合编的《文言读本》的‘虚字’部分对于‘故’和‘自’的一项用法是这样讲的:“[故](五)与‘自’、‘复’、‘当’、‘应’等副词连用,本身没有多少意义(其人诚无行,其诗故自佳;卿故复忆竹马之好否?故当是妙处不传;使真长来,故应有以制彼)。[自](四)附在‘故’、‘正’、‘终’、‘犹’等副词后,本身无显明意义(此儿故自可人;正自不易言;终自有尽时)。”这里,《文言读本》把‘故’、‘自’、‘复’、‘当’、‘应’、‘正’等都定为副词,并指出了它们经常连用这一事实。本文准备由讨论《世说新语》里这类副词的单用式入手,进  相似文献   

4.
章太炎等学者的“一字重音”说不符合古代汉语实际,有商榷的必要,理由有四:1、比较原始的表意图象、甲骨文中的“合文”不能说明“一字重音”;2、“一字重音”说忽视了汉字记音是一字一音节的基本原则;3、“一字重音”说忽视了有些词是单音与双音异名同实的情况;4、记录合音词的字不读复音。  相似文献   

5.
今文《尚书》中的连词已构成传世典籍最早的连词系统,已出现表示并列、承接、假设、因果等语法关系的同义连词群。连词词形以单音节为主,亦已出现复音化的趋势。单音连词声韵多有一定的联系。今文《尚书》连词主要来源于实词的同音假借,也有一些源自动词、副词、介词的进一步虚化。  相似文献   

6.
本指出了《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中几个语法项点的讲解和说明存在的问题。章认为,(1)“双宾语的间接宾语成为兼语”这一说明与所列例句不相符;(2)“又、再、也、还”不应视为频率副词,而《大纲》列为时间副词的“常、常常、老(是)、注往、偶尔”视为频率副词更为妥当;(3)“叫、让”不能用于省略施事的被动句;(4)“兼语句”与“把字句”套用时,“把”后的名词井非一定属于主语或主语的复指成分。  相似文献   

7.
就单音副词语法化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究。把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实词直接引申虚化为单音副词的情况分别加以阐述。正确认识副词语法化的规律是全面把握单音副词意义和用法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8.
《三国志》的范围副词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国志》中范围副词有从上古汉语继承下来,又有汉魏时期产生的,可分为两大类,每类内部的范围副词在意义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反映出中古范围副词向复音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高中文言文应试指要(五)胡加奇虚词篇本篇包括:代词指代内容和用法判断;副词、介词、连词、复音虚词意义和用法比较。-、代词指代内容和用法判断【测试例题】1.“坐是沉滞者累年”中“是”字指代的内容是A.“屡被谴黜”,“乡党以为贬议”B.“寿独不为之屈”,...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打算介绍一下中学文言文中的一些复音虚词。所谓复音虚词,是指多音节的副词、连词、语气词等。下面列举的复音虚词,有些同志可能对其中的某些个有不同看法,说这不是词,是同义词连用,是固定结构。由于语法学界在划分汉语中词和非词(小于词的语素和大于词的词组)的界限上,标准不一致,加上古汉语中有些复音虚词还处在形成阶段,形式还不很固定,有不同看法是自然的。比如“既已”、“借第令’,有人说是“同义词连用”,实际上应该是一个合成词,是同义语素并列造成的词,因为它们是一个意义单位,是最小的造句单位。下面将中学文言文中的一部分复音虚词分条列出,逐一说明它们的词性、用法以及该怎样翻译,供参考。须臾(斯须)  相似文献   

11.
关于"自"的词性,学者们没有一致的见解,特别是"自"能否作词尾,更是没有定论。我们认为,"自"有代词、副词、介词和连词四种词性,它还能和其它字组成复音词。同时,本文在归纳"自"词性的基础上,试析《世说新语》中的"自"。  相似文献   

12.
《世说新语》虽有千余条各自独立的故事,但这些故事的基本叙事结构相同,因此可以把其作为一个统一的叙事文本,借用现代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角色模式”与“语义方阵”理论去寻找其基本叙事模式。从众多故事中提炼出《世说新语》的基本叙事功能:人物鉴赏;基本叙事流程:被鉴赏者的“雅”从隐蔽到显现的过程;“雅”的基本规定性———生命的本真存在与自然显现,不但指清谈、赏誉等“美”,也指汰侈、忿狷等“丑”;基本叙事动力:社会鉴赏审美倾向,对凡是能成为审美对象的现象(包括在社会规范之外的自然状态)加以鉴赏。  相似文献   

13.
《世说新语》分门采取“价值递减”顺序编排,三十六门中首列孔门四科。文学门中前一部分多载玄学与佛学内容,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演变新旧交替的状况。《世说新语》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它是研究汉至魏晋间的文学、历史、语言等的重要资料,同时刘孝标的笺注使其文献价值更加突出。《世说新语》还反映了魏晋士人的人生理想、生活情趣、生活方式以及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4.
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虽然不是文学批评专著,但却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文论资料,其中还包括美学史的资料.从中可以看到品藻人物与文艺批评的关系;可以看到六朝丈论的新概念;可以了解到有些概念如何从论人而引入论文的;可以看到,在山水诗盛行之前,人们时山水的自然美是如何认识的,魏晋玄学如何影响到文艺批评,我国文学批评审美观念的发展变化等.  相似文献   

15.
《世说新语》具有非常鲜明的史学特征,其中有很多材料都为他书所缺载,亦有许多材料为后世史书所采用。因而,《世说新语》称得上一部杂史名。  相似文献   

16.
从"不信"和"不达"两个方面,对《世说新语译注》中几处释义存疑进行了举例论述。笔者提出了相应的修改建议,仅供大家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17.
支道林是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高僧,他的事迹在<世说新语>和释慧皎<高僧传>中都有记载,然而两书记载有许多不一致处,<高僧传>让我们看到的纯粹是一位带有名士风采的高僧形象,享有崇高的声望,而在<世说新语>里,我们发现他并不是一味飘飘然的,而是一个性情复杂的多面体,名僧加名士的双重身份没有让他泯灭自己的个性,以<世说新语>的记载为主要文本,同时结合<高僧传>中的传记,全面考察高僧支道林的真实性情.  相似文献   

18.
《世说新语》中的三个词语:“检厉”、“貉子”、“娑”,可作进一步考证。“检厉”一词,诸家释义不够准确,且字义不落实,应从字义上作探求,特别是对“检”字的解析。“貉子”、“娑”两词,则可以方言为证,增添新的印证材料。此外,由“检厉”而涉及“行检”、“检节”、“检括”等词,由“娑”推及“数”,等等。  相似文献   

19.
《世说新语》人物品藻中的自然物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然审美对象。《世说新语》的人物品藻间接反映了魏晋时期的另一种自然审美意识。它不仅继承了先秦两汉儒家“比德”式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方式,也是“比德”审美意识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环,不仅深化了“比德”审美观念,也大大丰富和提升了“比德”审美方式。同时,它还具有审美范围扩大、观照角度逆转、关注焦点转换和自然物象原型化趋势等新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世说新语》叙事对时间进行了模糊处理,使时间的表达人文化、情感化,成为写意性叙事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