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工业与农业两大产业部门的良性互动,是近代中国工业化顺利发展的前提。工业资本家为解决乡村经济对工业发展的掣肘,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新式农业生产方式的推广。但工业资本特有的行业属性和趋利原则,以及乡村社会的积贫积弱,既在客观上限制了其在这一事业中的深入程度和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工业资本改良农业活动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乡村工业因为机器大工业的冲击变得十分萧条。但同样面临机器大工业的冲击,临近天津的高阳地区反而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形成了一个以棉布生产为主的区域。虽然几经危机,但均能度过危机,重新繁荣。高阳织布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距离大城市相对较近,能够接受大城市的辐射,不断引进适用技术,再就是当地的企业家精神。近代高阳乡村工业的发展对今天的经济发展仍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镇市是城市与乡村集市之间的纽带。明清时期,北方五省镇市崛起于明中叶,乾隆、嘉庆年间达于鼎盛。它分布在水陆交通要道上,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形成商业市场、集贸市场和手工业市场的市场体系,其中以集贸市场居多。这种格局,为沟通城乡商品流通、互通有无,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镇市的存在和发展受制于所在区域的经济和交通,这些内陆镇市的发展趋势,出现三种结局:少数上升为县市,多数长期处于一般集市状态,也有一些大的商业名镇随着河道的变迁,水流量的减少和铁路的出现,失去了水陆码头的地位而沦为乡村集市。  相似文献   

4.
集市(镇)在华北乡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而在近代华北区域史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江南市镇研究相比,近代华北集市(镇)研究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一是关于集市数量和集期的研究较多,关于集市其他方面以及市镇发展的研究成果较少;二是市镇研究方面缺乏深入的个案剖析;三是集市和市镇研究方面均缺少与其他区域之间的比较。因此,今后的近代华北集市(镇)研究应在研究视角转换和扩大研究视野、研究方法更新、研究内容拓展、资料发掘利用等方面作出更大努力,以使相关研究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5.
费孝通的乡村工业化思想建立在他对中国农村经济结构和传统工业的认识之上。在他的早期构想中,合作式的组织方式被看做乡村工业发展的样板和模范;而当乡村工业化勃兴之时,他又不失时机地提出"模式"分析框架用以诠释中国农村的乡村工业发展形态。从"合作"到"模式"的过渡彰显出费孝通农村经济思想的演变历程。这是他对乡村工业化的存在和发展长期观察和思考的结果。两者之间不仅存在着紧密的传承性,同时亦可以看出费孝通乡村工业发展思想中前瞻性和解释性的有机互动。  相似文献   

6.
乡村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但在乡村工业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是乡村工业和城市工业之间在结构上的高度相似性。这一方面是由于历史因素所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缺少有效的宏观调控的结果。这种相似性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将严重阻碍产业的高级化进程,增加城乡关系的刚性。因此。充分认识和有效协调这种相似性并采取相应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欧洲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即农村家庭工业(亦作茅舍工业,或称原工业)。这种经济形式的生成和普遍发展对人口增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它缓解了近代早期人口增加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相对提高了家庭经济供给的能力,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有助于更新家庭观念和婚姻结构。因此,这种经济形式对于推动英国总人口的增长起到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家内制”生产组织,是原始工业化英国乡村工业发展的有力促进形式,但随着国际市场的形成,生产的需求增大,家内制逐渐暴露其局限性,失去存在的基础。伴随乡村工业由分散走向集中,涌现一批新兴工商业城镇,冲破长期以来以伦敦为首的经济一体化格局,在即将来临的工业革命中展示了自身活力。  相似文献   

9.
传统工业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认为,鸦片战争后,尤其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传统工业生产力发生了一些变革,主要体现为手工工具的改良和“石磨 蒸汽机”的技术模式,这是手工业从传统向现代技术过渡 的中间技术,传统工业生产力的变革产生了若干积极效应: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过渡准备了条件,促进了乡村手工业经济区的兴起,同时在某些方面为民族机器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从而丰富了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前工业时代的英国乡村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的发展很具代表性,发展原因众说纷纭,本主为,其关键在于英国率先走上一条适合自己的、以圈地和;农业改良为前提的、富牧与农耕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使传统农业迅速向面对市场的控工农业过渡,从而为乡村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与条件,这是英国乡村工业发展的深厚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现代农村服务业是衡量农村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农民就业的有效途径。以浙江省为例,对农村服务业和农民就业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在区际差异性分析的基础上,寻求以农民住地就业为主的内部发展方案,具有积极而重要的现实意义,也能对其它区域促进农民就业,实现增收致富,推进“三农”事业和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乡镇企业结构调整与开拓农村市场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乡镇企业结构面临新的调整,它对农村市场的开拓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乡镇企业的结构以及开拓农村市场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趋势相一致,坚持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寻求新的竞争优势,建立起一支企业家队伍;同时要采取多方面的积极措施,包括培育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第三产业在农村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13.
湖南村镇住宅产业化发展战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住宅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目前湖南省村镇住宅建设仍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实现村镇住宅产业化,促进湖南村镇住宅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拉动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4.
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昆明具备了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可能。昆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实现路径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做强做优城乡产业经济;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完善农村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战略;强化园区、产业聚集效应,推进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先行先试,率先实现滇池流域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5.
从城乡统筹的视角研究城乡产业一体化。通过实证分析湘潭市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到:湘潭城乡产业差距不断缩小、互补逐渐增强、配套进一步完善,但仍存在分割明显、各成体系、关联薄弱等问题。而湘潭存在的问题在全国具有普遍性,针对其问题,进一步得出:城乡产业一体化要得以进化和提升,必须要打通产业链,发展小城镇,培育龙头企业,完善城乡统筹政策。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的政治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提出了四个基本观点: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政府政策作为农村建设的外部条件,需要通过农民这个内因起作用;新农村建设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以合作经济为基础,小农经济和集体经济都承担不了这一重任;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不仅要发展农业,以工业反哺农业,而且要发展工业,并且以工业改造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点是乡村文明,终点应是城镇文明,即使是人文乡村图景亦难掩盖亿万农民对城市文明的现代诉求。  相似文献   

17.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好小城镇建设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中的质与量,小城镇经济建设与化建设,小城镇建设中的政府领导与群众参与等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随着大量移民进入牡丹江地区,区域经济得以开发,为城镇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农业经济的发展是牡丹江地区城镇兴起的根基;农产品的外运和销售为区域城镇的兴起提供了契机;农产加工业的发展为区域城镇的兴起奠定了手工业基础;林、矿业的开发与建设对区域城镇的兴起有着催化剂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城乡产业一体化是研究城乡统筹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证分析湘潭市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到:湘潭城乡产业差距不断缩小、互补逐渐增强、配套进一步完善,但仍存在分割明显、各成体系、关联薄弱等问题。而湘潭存在的问题在全国具有普遍性,针对其问题,进一步得出:城乡产业一体化要得以进化和提升,必须要打通产业链,发展小城镇,培育龙头企业,完善城乡统筹政策。  相似文献   

20.
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就是要加快我国的城市化的步伐。小城镇建设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本文就如何推进小城镇建设,从科学规划、投入机制、产业兴镇、搞好县域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