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吸积盘是现在高能天体物理中的热点课题,涉及到了天体物理中最基本的问题。本文利用公开发表的文献中收集到的124个射电类星体(包括55个陡谱射电类星体天体和69个平谱射电类星体天体)的基本数据,特别是黑洞质量和宽线区的相关数据,研究了射电类星体宽线区光度与黑洞吸积盘的吸积率之间的相关性。发现陡谱射电类星体天体和平谱射电类星体天体的宽线区光度与吸积率之间都有很强的相关性,表明两类射电类星体的宽线区辐射的光度可能是由于吸积盘辐射所产生的。  相似文献   

2.
谢懿 《百科知识》2010,(5):19-20
恒星就像普通人一样,有生老病死。当人质量的恒星走到其生命终点的时候,会以剧烈爆炸——超新星——的形式结束它“光辉”的一生。爆炸之后它会留下遗骸:一颗中子星或者一个黑洞。但如果这个遗骸比上质量太小无法成为黑洞,比下质量太火无法形成中子星,又会怎么样?  相似文献   

3.
恒星质量越大,发生超新星爆发时就越剧烈?科学家说,恒星的终结情况不是这么简单的。恒星的死亡真复杂质量为几十到一百倍太阳质量的大质量恒星,会以超新星爆发的形式结束一生,留下一个塌缩的核——中子星或黑洞。而且,恒星的质量越大,最后死亡的时候越辉煌,爆发越剧烈。  相似文献   

4.
现在,恒星形成速度比60亿年前的天体“诞生高峰”期间要慢30倍,现在有很多很多的恒星在“熄灭”。问题在于,恒星“熄灭”时不可能重新变成气体尘埃团(通常新星由气体尘埃团形成),它们最后变成为各种类型的矮星,以及中子星、黑洞等。  相似文献   

5.
据国外媒体报道,黑洞作为宇宙中奇特的天体,我们通过认为它们不会发生与超新星爆发类似的物质抛射事件,更多时候认为黑洞可以吞噬一切,物质落入事件视界并形成可视的吸积盘,但有时候黑洞在吞噬恒星物质过程中会释放出伽马射线暴。科学家认为黑洞的质量范围处于100至10万倍,  相似文献   

6.
资讯     
正迄今最大质量黑洞被发现中国科学家领衔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联合发表一项最新科学成果:依托我国自主研制的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发现了一颗迄今为止质量最大的恒星级黑洞,并提供了一种利用LAMOST巡天优势寻找黑洞的新方法。恒星级黑洞是大质量恒星死亡形成  相似文献   

7.
正中子星是一些恒星演化到末期经过超新星爆炸之后遗留下的致密天体,一颗典型的中子星质量介于太阳质量的1.35到2.1倍,半径则在10到20千米之间(质量越大半径收缩得越小)。中子星的密度非常高,其内部的物质形态极为特殊,在地球上是找不到这类物质的。这使得中子星成为我们在宇宙中发现的最为怪异的天体之一。尽管如此,中子星的内部其实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很相似。其中最奇特的是,在中子星的内部  相似文献   

8.
在一个遥远星系的中央,有一个特大质量的黑洞,它正在吞吃旁边的一颗恒星。  相似文献   

9.
《大科技.科学之谜》2006,(11):F0002-F0002
太空中一颗中子星骤然变得明亮,光芒甚至照亮了地球的大气层外部,使环绕地球飞行的X射线卫星瞬间致盲。巨大的光芒来自中子星扭曲的磁场产生的巨大光球。这样的光球能够产生比地球的磁场强度大万亿倍的磁场。磁场如此强烈,甚至能够让中子星的表面产生强烈的震颤。恒星“地震”  相似文献   

10.
《大科技.科学之谜》2006,(2):I0002-I0002
这是艺术家画笔下的仙女座中心,一个梦幻般的圆盘,年轻的蓝色恒星环绕在星系中央一个特大质量的黑洞周围。背景恒星是典型的年老的红色恒星,在大多数星系的中心都有这样一些恒星。透过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分光镜观察,该星系的蓝光中包含了超过400颗恒星,这些恒星形成于2亿年前的一次爆炸。这些恒星被紧密地压缩在一块圆盘状的区域中,圆盘的直径只有1光年。在黑洞引力的控制下,恒星运动速度非常快,达到每秒钟1000千米。仙女座星系活跃的中心  相似文献   

11.
类星体之争     
徐风 《百科知识》2007,(5X):42-43
类星体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距离我们最遥远的、最明亮的天体。因其像恒星又不是恒星,所以获得了“类星体”的名称。这是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天文学“四大发现”之一。到目前为止,人类已发现数干个类星体。从发现时起,它就笼罩上了一层层的神秘面纱。随着近半个世纪来观测资料的积累和研究工作的进展,人们对它的探索虽说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迄今为止它的本质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相似文献   

12.
<正>现在很多人的观点都是恒星的最终去处是白矮星或中子星。但是仔细一想,再过几亿十几亿年后,我们的宇宙不就成了白矮星和中子星的舞台了吗?那时的宇宙就死一般的寂静了。  相似文献   

13.
1916年,爱因斯坦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提出了引力使时间、空间弯曲的原理,此后不久,德国天文学家史瓦西在求解引力场方程时,提出了宇宙中存在着一种不旋转、不带电、球对称的致密天体——黑洞。关于这种致密天体的形成,一些科学家认为,大质量的恒星在经过超新星爆发后,如果其中心余下的恒星物质质量超过3.2个太阳质量,恒星坍缩的结果便是形成致密天体黑洞。然而一切正规天体都有一个引力作用的极限,黑洞也是如此。当一个黑洞的总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其内部巨大引力作用使黑洞里的所有物质都以极大速度向黑洞中心聚拢,最终,所有物…  相似文献   

14.
黑洞是宇宙中的神秘天体,许多黑洞是由走到暮年的恒星爆炸后形成。根据一般的天文学理论,如果恒星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8倍或更高,其死亡时就会以超新星的形式爆炸,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中国人》2007,(8):12-13
只需观察研究黑洞吞并邻近恒星时产生的热气旋转圆盘,即可测量黑洞质量。5月份科学家公布了这一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类星体之争     
类星体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距离我们最遥远的、最明亮的天体。因其像恒星又不是恒星,所以获得了“类星体”的名称。这是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天文学“四大发现”之一。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中国》2007,(8):12-13
只需观察研究黑洞吞并邻近恒星时产生的热气旋转圆盘,即可测量黑洞质量。 5月份科学家公布了这一新方法。天文学家认为,观察到的黑洞合并现象预示了银河系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宇宙中的神秘天体——黑洞往往都在贪婪地吞噬着周围的物质,“捕食”的黑洞拥有一个面积很大的捕食器官,不断从外界吞噬物质,这个捕食器官就是盘绕在它周围的吸积盘。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中国人》2008,(2):125-125
封面故事:“布拉克须霉”在性别确定研究中的应用;正电子起源于含有黑洞或中子星的双星体系;硅将有可能用作一种热电材料;脱落酸与钙信号通道的关系;海洋中热液循环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最近几十年来,天体物理学家们不仅发现了越来越遥远的星系,观察到了星系剧烈活动的场景,而且还探测到了更多恒星之外的奇特天体,像白矮星、中子星、甚至包括黑洞等等,它们构成了奇异的新天体“动物园”,大大丰富了我们对宇宙的理解。所有这些发现不仅有赖于宇宙学理论的深层进展,还归功于X射线天文学的飞速发展。宇宙中的X射线 恒星(包括太阳)会辐射出各种频率的电磁波,包括从波长极短的γ射线、X射线、紫外线,经可见光(青、蓝、绿、黄、橙、红)到长波的红外线和无线电波的整个电磁辐射,X射线就是其中的一种。 X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