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效采访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无效采访是文献采访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文章对无效采访的定义、危害,产生原因、防范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徐斌 《新闻知识》2003,(8):33-35
比起公开采访,隐性采访(亦称暗访或秘密采访)是令被采访者及相关群体反感的事.因为隐性采访一般多用来采写批评报道,正是因其手法的"暗"、"隐"和"秘密",往往令被访者毫无戒备,在猝不及防之际,被采访者本不愿、不敢或不能公开的尴尬事便示于公众.于是,麻烦、纠纷甚至诉讼来了,这些都是隐性采访者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陈育华  俞翔 《视听纵横》2010,(2):110-111
在电视新闻采访中,隐性采访(也就是暗访)是记者经常使用的一种采访手段,相对于正常采访而言,隐陡采访有更多的不确定性,采访难度和危险系数也要大得多,因此暗访的成功率及采访内容质量也就难以保证。  相似文献   

4.
随着传媒业竞争的日趋激烈,隐性采访这一采访方式凭借自己的优势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采访中,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特别是在当下甚为流行的一些民生新闻中,我们时常见到诸如“记者暗访揭开……黑幕”、“……揭秘”之类的报道,其中有很多就是通过隐  相似文献   

5.
孙素娟 《青年记者》2009,(14):46-47
当今,媒体已充分意识到隐性采访所带来的轰动效应,于是鼓励记者把隐性采访运用到更多的题材当中,对隐性采访报道给予较高的酬劳,隐性采访“不得已不采用”的规则逐步被打破,成为媒体和记者自觉、主动甚至喜欢运用的采访方式。隐注采访在我国可谓大行其道。  相似文献   

6.
隐性采访的特点及争议 隐性采访又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隐性采访的基本特点是:一,记者隐去了真实的身份出现在新闻现场,即隐性采访是记者带有主观故意的行为,这与采访不期而遇的目击性新闻有所不同;二,隐性采访事先未征得被采访对象的同意;三,隐陛采访是在被采访对象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7.
隐 性采访使记者能够获得丰富详实的新闻素材 ,但是隐性采访只是新闻采访方法的一种 ,是显性采访的一种辅助手段和工具。在目前的国家立法中 ,对于隐性采访也是没有成文规定的。隐性采访是不得已情况下对显性采访的补充 ,而不能事情不分大小、不分析具体情况与后果 ,滥用隐性采访。对此 ,国外有学者指出 :偷拍(录)采访是一种很吸引人的方法 ,但太过频繁地使用就会使这种技艺变成一种轻浮的小把戏 ;而在被错误地使用时 ,它就会使这一手法的价值降低 ,滥用它也会引来对此加以限制的呼声。由此可见 ,隐性采访不能取代显性采访成为采访活动的主…  相似文献   

8.
电子出版物及其采访策略浅探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文章在对电子出版物与传统印刷型出版物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电子出版物的采访策略及采访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论图书馆合作采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针对目前图书馆采访工作面临的困境,提出通过合作采访来开拓图书馆采访工作新的前景.文章主要分析了合作采访的必要性及进行合作采访的原则.为了实现合作采访这种新的工作方式,促进合作采访的完善,文章最后提出了图书馆采访部门应该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新闻舆论监督作用的不断增强,隐性采访这一鲜活的新闻采访方式逐渐被各新闻媒介所运用,特别是新型电子设备的出现,更为电视记进行隐『生采访、偷拍偷录打开了方便之门。在众多批评性舆论监督报道中,偷拍偷录记录的同期声和影像资料给受众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达到了揭露事实真相、抨击丑恶行为、洞悉是非曲直、弘扬法治精神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