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理念的指导。做新闻工作,最大的理念是创新。创新,从来是新闻工作者的必备素质。新闻,贵在于新,无新之新闻,一钱不值。新闻工作者的全部工作,说到底,就是在求“新”。创新,永远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当务之急。放眼当今传媒业,竞争中明显良莠不齐,良者之共性,无不生机勃勃,不断创新;莠者之共性,无不死气沉沉,缺乏新意。没有了创新的机制,没有了创新的激情,不战而自败,是所谓哀莫大于“新”死也。  相似文献   

2.
陈亚东 《新闻世界》2013,(10):114-116
经济新闻创新或有所突破,笔者以为需从新闻脉络与表达路径上突破。马鞍山日报今年上半年在经济新闻创新上做了有益探索。表现为在“大”字上下功夫;在“图”字上下功夫;在“评”字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3.
新闻贵在于“新”,新意的开掘是电视工作者探索的永恒课题。电视新闻追求尽可能大的新闻信息量,追求尽可能多的新闻流通量,追求尽可能高的新闻价值,记者在掌握新闻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增强创新意识,即要在提高新闻时效上下工夫,抢抓独家报道,也要在选题立意、角度形式上做足文章。  相似文献   

4.
王向令 《新闻实践》2011,(11):24-26
当前,在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之际,新闻摄影人应通过这一活动,加深对新闻摄影的理解,推进新闻摄影工作的进一步创新发展,把大众视角作为新闻摄影创新的一个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5.
新闻贵在于“新”,新意的开掘是电视新闻工作探索的永恒课题,所以记要立足于认真体现消息新闻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增强创新意识。既要在提高新闻时效上争首播、抢独家新闻上下工夫,也要在选题立意、刻画细节和角度表现的“新”上做章。  相似文献   

6.
工作性报道如何创新?这是新闻改革中众所关注的问题。工作性报道通常是指涉及领导活动、会议和中心工作的报道。过去由于囿于传统思维,报道的工作性强、可读性差。近年来,不少报纸为了增强新闻的指导性和可读性,对工作性报道进行了一些改革。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工作性报道的“工作味”,必须从工作性报道的源头去创新,从工作性材料中去发现“金矿”,开掘新闻亮点。  相似文献   

7.
在中央电视台台庆四十周年大会上,原台长杨伟光指出:“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需要的首要条件不是技术和设备,而是需要勇气去创新。”他把中央电视台新闻改革成功的经验归结于“创新”,过去的四十年围绕“创新”,中央电视台作了三方面的改革。 一是内容上的改革。1992年《东方时空》晨曲奏响了中国新闻  相似文献   

8.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能否一以贯之地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三深入”采访作风,直接关系到舆论导向的正误,新闻创新的力度,新闻报道叫座率的高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探寻正确处理坚持“三深入”与新闻创新的关系,夯实新闻创新的根基,激活新闻创新的源头活水,就成为新闻报道实现质的飞跃的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9.
李丽霞 《新闻世界》2012,(8):173-174
通过策划大型新闻主题活动,创新新闻理念,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已成为当下许多媒体运用的有效手段。而如何做到策划主题鲜明,宣传效果明显,是大型新闻主题活动成功举办的关键。本文以“大义临沂人”主题晚会为例,探讨大型新闻主题活动的策划创新与实践运用。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就是要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新闻实践犹如奔腾不息的长河,不是处于静态,而是处于动态,处于政治的漩涡和激流之中。新闻实践永远没有止境,新闻创新也就永远没有止境。正如歌德所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新闻实践需要创新,就要不断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冲决传统新闻模式的羁绊,才能永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如果因循守旧、墨守陈规、胶柱鼓瑟,鲜活的新闻实践就会变成死水微澜,毫无生机。所谓新闻创新…  相似文献   

11.
许剑 《新闻界》2003,(2):11-12
作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十周年系庆的主要活动之一,“新闻传播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1月12日在南京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该系部分师生齐聚一堂,表达了对加快新闻传播理论创新、开创新闻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新局面的殷切期望。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何梓华教授强调,理论的探讨与创新难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字化传播环境下,新闻业如何进行形式创新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本文认为,故事的本质和讲故事的技艺可以给新闻的形式创新带来启发,但新闻行动者同时也要厘清新闻与故事的形式关系,并警惕过度“讲故事”可能对新闻形式产生的不利影响。本文从形式理论的角度,将新闻与故事的关系表述为四个命题,同时探讨了新闻如何在“结构”、“解释”、“沉浸”、“情感”以及“艺术和创意”这五个讲故事的元素上进行有限创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由另类新闻实践看新闻创新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雯 《新闻传播》2009,(10):124-126
新闻创新是保持新闻事业生机和活力的关键。但近年来一些新闻媒体在寻求创新的过程中刻意追求“另类”,导致新闻传播活动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这些做法折射出新闻创新的几个误区:一是经济效益至上.过分迎合受众:二是市场定位不清:三是不重内容重形式.不重内涵重包装;四是标准弱化、宽容无度。据此.文章提出,新闻创新须以受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为衡量标准.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准确地设计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14.
新闻姓“新”,新闻不新无以成为新闻。新闻也只有善于创新,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赢得读者青睐。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然而新闻有两个重要属性,即客观与真实,只有充分尊重这两个属性,创新才有意义,新闻才能彰显出其内在的价值。因此,新闻创新不能脱离求真  相似文献   

15.
新闻属于意识形态。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新闻的产生就是为了传播社会各种信息,传达社会活动经验实现改革。我们处在一个改革的时代,新闻就要不断地反映“改革”这个客观存在,社会活动在不断创新,新闻就要不断反映这种创新。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报刊新闻评论的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炼 《新闻大学》2006,3(1):91-95
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阐述立场观点和态度,影响引导舆论的“旗舰”,进入信息化时代,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新闻评论在各媒体蓬勃发展,研究它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以报刊新闻评论为研究对象,从“新闻化”、“多元化”、“平民化”、“形象化”等等七个方面分析其在新世纪里的创新特色。  相似文献   

17.
本报告的主要观点是:一、 2023年全球新闻环境虽已在“新冠疫情”冲击中恢复,但外部不确定性以及人们对这种不确定性的认识仍有重大变化。二、2023年多元新闻行动主体的关系变化表现为:(一)平台与新闻媒体在内容生产上大幅减少了合作,但大平台越发成为影响新闻媒体的生态力量;(二)传统新闻媒体仍然是新闻生产主力,但对舆论的影响力有被边缘化风险;(三)部分原生泛新闻媒体发展势头受挫。三、对2023年全球调适性新闻创新、关系性新闻创新、生产性新闻创新从9个方面展开论述。根据本年度报告的持续观察,我们发现新闻创新研究与新闻创新行动的关联性越发密切、全球新闻创新与中国特色路径的可对话性也在增强。新闻创新领域还有大量目前尚未充分解答的问题值得研究者进一步关注。如新闻业如何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平台对新闻生态环境的改变、如何重新理解新闻公众在数字空间和日常空间下的不同表现以及“舆论”形成的不同方式、如何摆脱“数据迷思”重新思考新闻业与公众的关系、如何在“深融”阶段继续探索“新闻+”策略、记者如何在获取和处理数字化新闻素材上体现专业价值、新闻叙述创新如何在“讲故事”的同时坚持高质量新闻内容,等等。  相似文献   

18.
新闻创新是全国新闻战线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所谓“新闻”其实不新,因为新闻工作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我们党的新闻工作也有了几十年的历史。直到今天,新闻仍面临着创新的任务,为什么?这是因为,第一,时代在发展,新闻不创新,就难于切近时代的脉搏。第二,任务在翻新,新闻不创新就难以承担起党和人民以及时代所赋予我们的任务。第三,读的口味、群众的口味、观众的口味在变化,新闻如果不创新,就很难有吸引力、感召力,很难收到宣传效果,尤其是党报党刊,如果不在新闻创新上下工夫,那么就不会有庞大的读群,  相似文献   

19.
目前,文化新闻在不少城市晚报呈现削弱状态,主要原因之一是对文化新闻的采写缺乏创新。自2004年至今,《宁波晚报》对文化新闻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推出了大量系列“文化特色新闻”,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有不少策划与稿件还取得了轰动效应,其中几篇系列报道还分别获得市级、省级新闻奖和全国晚报新闻奖。主要创新实践有:策划报道“天下宁波人”,做强“热点文化新闻”、深挖“冷点文化新闻”,举办“宁波的中国之最”征文活动等,使这类文化特色新闻像其他主流新闻类别一样登堂入室,成为《宁波晚报》吸引读者、打开市场的“杀手锏”之一。  相似文献   

20.
孙光翠 《新闻传播》2004,(12):43-44
党报创新,是指党报新闻人的创造性活动,是新闻人各种高级能力、活动方式有机协调和综合运用的过程。党报创新必然涉及创新对象及其所属的社会多重关系,体现把党报做强、把导向做正、把队伍做硬的创新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