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和学生正式组织共存,在提升学生组织活力、改进学校学生管理和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等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分析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和正式组织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探讨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发展需要正式组织的支持和引领,在拓展覆盖自组织的方式、引领发展方向、构筑组织间合作共赢新格局和构建组织间良性互动新范式等方面实现正式组织与大学生网络自组织间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熟练掌握网络基本技能,把握自身免受其害是大学生必须思考和完成的任务。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网络心理障碍主要有:1.网络成瘾;2.网络迷失和认同混乱;3.网络强迫行为等。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主要措施包括:1.学校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网络行为;2.监管部门加强网络管理,社会协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3.大学生个体培养自身健康的网络心理。通过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的努力,就一定能扬长避短,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做网络的主人。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网络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大学生,在服务广大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同时,也使一些大学生沉迷其中。通过对沉迷网络的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的比较,探求了引起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人格发展的缺陷、心理素质脆弱、心智发展不成熟、"从众"效应和社会文化因素等。并提出解决办法:提高教育主体的教育能力,搭建良好的教育沟通的平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创建有利于大学生心智发展的网站,抢占网络空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校园"绿色网吧",有效控制学生上网。  相似文献   

4.
构建大学生自杀心理危机干预防护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自杀现象日益严重,其成因既有社会因素,也有本人心理及思想因素。构建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防护体系,包括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自救体系、求救体系;干预防护组织网络和人员;与其他机构协调和应急机制建立。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双刃性在高校德育体系中已有显著表现。一方面是学校和学生正在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快速、便利优势,实现更有效的管理、组织和信息获取。另一方面,互联网将整个世界连接为一个整体,通过网络载体,各种思想自由地相互碰撞,大学生的思想有逐渐多元化的趋势。因此,在这种条件下,通过网络进行大学生的德育考评已成为一种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辽宁省400名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文献分析基础上,采用《中文网络成瘾倾向量表(CIAS-R)》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成人版》,研究了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的年级、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以及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1)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这三个变量上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都存在显著差异。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有更高的网络成瘾倾向;年级变量上大一学生成瘾倾向最高,大四最低,二三四年级呈逐渐下降趋势;非独生子女网络成瘾要低于独生子女。(2)不同程度网络成瘾倾向大学生在人格特质上存在显著差异,高神经质、精神质的人表现出更高的网络成瘾倾向。  相似文献   

7.
为从总体上把握当前在校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具体情况,本研究运用自制问卷调查了1000名在校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并运用16PF人格特质测量问卷进行了人格特质测量,对使用网络频度不同的学生进行了人格特质的分析.结果发现:当前在校大学生使用网络总体状况良好,处于可控制范围内;大学生的网络心态较为平和,对网络的适应维持在较高水平,但仍需引导和教育;上网频次对大学生人格特质构成了一定的影响.对本次调查发现的网络德育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微博、微信等微媒体现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信息的重要来源,当代大学生缺乏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意识,网络信息辨别及筛选能力弱,且极易在微媒体上遭遇不良信息,其网络意识形态塑造易受微媒体影响。目前,微媒体冲击高校传统课堂教育,削弱传统课堂教育对塑造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功可信度及信息传播功能;致使学生面临意识形态多元化冲击,进一步削弱对主流社会意识形态认同感。  相似文献   

9.
网络素养是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媒介素质.本文通过对本学院学生进行调查,收集学生的网络认知能力、网络运用能力、网络行为管理能力、网络道德素养和网络安全意识等方面信息,分析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易班在全国各地区的推广和使用,易班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通过分析易班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提出了优化易班信息资源,改善易班呈现方式;创建长效激励机制,促进易班持续更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营造良好易班氛围的方式来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11.
翟立红 《职大学报》2006,(1):134-136
当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同时,网络冲击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更影响到大学生的精神思想。网上大量传递不健康、不文明的东西,淡薄着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因此,网络德育走进了大学生活,它指引着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网络心态,以最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抵御网络上的种种诱惑,使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增强大学生网络主体性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大学生网络主体性的提高,另一方面又容易导致其主体性的丧失。通过尊重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性、高校网站功能设置以学生为本、利用网络优势、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等途径让大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网络主体性。  相似文献   

13.
网络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三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为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挑战,对课堂意识形态教育形成了冲击。高职院校应创新意识形态教育融入新生入学教育,抓好第一关;认清网络利弊,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创新教育方式和学习形式;结合大学生个人需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形成教育的合力。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随着时代的发展,单一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高校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在这种形势下,思政教育工作者面临着诸多挑战,要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我,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并从单一的课堂教学中走出来,思考用更多的方式将高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如开展第二课堂、谈心谈话等方式,对学生的思想状态和价值取向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高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通过提升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专业素质,充分发挥其示范和引领作用;通过组织高质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搭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通过利用网络多媒体平台,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通过组建优秀班级干部团队,培养学生独立、克服困难的精神;通过提高日常思政教育中运用心理学知识的能力,帮助高校大学生形成完整、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15.
信息时代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飞 《职大学报》2011,(3):121-124
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均趋于成熟而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干扰,而网络信息良莠杂陈,尤其是网络不良信息极易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造成消极影响,网络媒介的疯狂扩张也使大学生身处网络漩涡。网络素养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对网络本质认识不深;利用网络媒介学习少,娱乐多;对网络不良信息缺乏主动防范意识;网络伦理道德失范。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网络素养教育,积极探索可行的策略途径,为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谢东宝  梁鹏 《职大学报》2011,(6):114-117
大学生身心尚未完成成熟,网络的相对强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也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对广州X职业学院在校一、二年级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表明,大学生网络行为,尤其是利用手机上网已成为普遍现象,多数大学生能认识到网络对其成长成才的积极作用,也知晓网络对心理健康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在统计样本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与网络意识,归纳网络强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以期能对网络强势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17.
针对百度高校贴吧中存在的参与覆盖面广、舆情舆论引导难、以及如何及时了解与控制等问题,提出建立"大学生网络创新人才——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在培养教育学生网络工作骨干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教育,并兼议"大学生网络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与管理。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在校大学生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使用者中最大的职业群体,网络也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首选方式。然而网络信息庞杂,网络空间诸多网络热点问题尤其吸引大学生关注,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产生较大影响。本文通过实证的研究方法,针对网络热点问题这条主线,通过对调查材料及数据分析提炼得出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积极、消极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针对百度高校贴吧中存在的参与覆盖面广、舆情舆论引导难、以及如何及时了解与控制等问题,提出建立"大学生网络创新人才——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在培养教育学生网络工作骨干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教育,并兼议"大学生网络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与管理。  相似文献   

20.
"网络同居"现象在一部分大学生中滋衍,它在弥补大学生空虚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身心建康和人生发展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社会危害。本文从分析大学生"网络同居"现象的成因出发,阐述了"网络同居"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的危害,并提出了帮助他们走出"网络同居"虚幻世界的建议。希望广大青年学生和社会工作者高度重视这一现象,加强自我教育,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