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佛教经典《金刚经》里面含有“空有不二”的哲学思想。在佛教看来,“空”并不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没有,而是“有”和“无”的统一体。《金刚经》中所说的有和无,有就是空,空就是有,空有皆是同样的东西,有无只是空的二面而已。佛教说“空有不二”,意思就是指有和无不是完全对立,而是相互统一,不能看到空就否认有,也不要以为有就否认空。  相似文献   

2.
盛唐诗人王维有“诗佛”之称,其佛教的“空”观思想在他的诗作中有充分的展现,主要集中一个“空”字上。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自然之“空”间接表达佛学禅意;二是以禅意之“空”直接体现自己的“空”观思想。“空”乃佛学之精髓,也是王维心灵追求的终极觉悟。  相似文献   

3.
析“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佛教哲学中的“空”这个概念的含义进行了发掘。佛教哲学对“空”的看法有6种,即:本体论的“空”、语义学的“空”、无自性的“空”、临死体验的“空”、“他空见”的“空”和自性不空的“空”。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诞生于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之晚期,此期间佛教文化也已穿越了它的成熟期。佛教文化与汉文化长期交融、渗透和不断撞击的结果,一方面使中国一些文学常常笼罩着佛教思想的迷雾;另一方面,也无疑地开拓了中国文人的创作思维,从而造成了异常的艺术之灿烂。《红楼梦》可谓是其中之代表。但由于作者曹雪芹本人并非一个禅宗信徒,所以作品中虽同名为“色空”,究其实质,作品中所体现的与佛家真正意义上宣传的“色空”观又并非完全相同。本文所论述的正是《红楼梦》中“色空”观与佛教中“色空”观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的诗人、词人对“空”字极为青睐。“空”不仅可以描绘多种具体物象的形貌、状态,如天空、山空、水空等;还可形象地传达抽象的心理情绪,如心空、思空、志空、禅空等。  相似文献   

6.
在短小的篇幅中,创造意与境相偕,情与景相融的意境,王维无疑达到了极致。绘画、音乐给了他作诗的技巧,禅宗佛教给了他诗歌的灵魂。因此王维的诗歌有两个中心意象:“空”与“静”。诗人正是从世俗生活中体会宗教情感,在“空”与“静”的审美境界中获得启悟,从而使诗人的个体生命摆脱了世俗的羁绊与困厄,完成了超越现实的建构,走向了真正的自由。“‘空’与‘静’是佛教最高的审美范畴,是佛教哲学对宇宙、人生的抽象思辨。”王维诗歌中的“空”与“静”以佛教的宗教意蕴作为理念内涵,对压抑而无奈的生命作了美学和哲学的阐释,悠游于天地获得大…  相似文献   

7.
唐五代词对佛教思想的接受,主要集中在“无常”、“苦”、“空”和“业报轮回”的思想及对于“净土”归宿的追求上。通过对“文人曲子词”和“民间曲子词”的分析,探讨佛教思想在唐五代词中的具体表现,并总结出当时的词人在佛教接受中的几类现象。  相似文献   

8.
“不立文字”是禅宗的标志性的思想 ,但是人们常常将“不立文字”误解为“不要语言文字”和“不要逻辑思维” ,实际上 ,“不立文字”的真正含义乃是不执著于佛教经论 ,其实质则是对待佛教经论的一种般若空观。“不立文字”思想在印度佛经中早就有了 ,禅宗只是强化了它并将其立为本宗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而已。不过 ,“不立文字”这个词乃是“中国造”的 ,直到晚唐才在禅籍中出现 ,也就是说 ,此前虽有“不立文字”的思想 ,但却还不曾有“不立文字”这个词。只有通过考察“不立文字”的源起、含义和实质 ,才能对禅宗的“不立文字”思想作出正本清源的厘正。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中,儒释道三大思想体系都尚空?儒家在世道尊严上尚空,可谓人生之空;佛教在宇宙世相上尚空,是一种空宗的宇宙观;道家在生命体认上主张空,要迭于肉体的自由,.儒家之空归于雅兴,佛教之空归于精神,道家之空寄予自然空的思想各有千秋,但在旨归上.都属于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0.
说"一寸肠"     
唐人的习惯用语“(寸)断肠”直接来源于东晋南朝的流行用法。从东晋开始,“(寸)断肠”是一个带有佛教内涵的用法,而唐代用“一寸肠”指代自己亲骨肉的用法,其来源是东晋佛教译经中的“穷肠子”。对这两方面,历代辞书均未涉及。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传统佛教的相关理论特征入手,揭穿李洪志在“佛法”的幌子下贩卖封建迷信的实质。第一,关于佛法的标准问题。第二,关于佛教“破执”和“入流”。李洪志对佛教名词进行曲解和误用。1.“法身”。2.“法轮”。3.“觉者”  相似文献   

12.
《肇论》一书是僧肇佛教思想的集中体现。僧肇在《肇论》中,通过对核心范畴体系的建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思想。因此,对《肇论》的“本无”、“动静”、“真假”、“无知”、“涅椠”等核心范畴体系的解读,可以更好的把握僧肇的佛教思想。由于受到当时玄学思维的影响,僧肇在进行核心范畴体系的建构时,很多地方运用了老庄的哲学范畴来阐释佛教思想。但僧肇并没有把佛教引入玄学,而是把中国固有的哲学思想会通佛教般若空观思想,从而把玄学纯粹的思辨概念及其范畴体系引向了佛教的信仰,这是僧肇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野草》主题的佛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野草》主题隐含着一个与佛学苦、空观相吻合的逻辑层次。在现世苦难的打击下,鲁迅常常觉得唯“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佛学无常无我价值观促使他走向“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空无状态。由空开拓出生命的抗争之路,承担起现世世界扫滞除执、反抗绝望的责任是《野草》哲学的关键。诗文吸收佛教勇猛精进的精神,同时消解了佛教因果轮回的唯心思想。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自幼好佛,有其家庭的影响,更与当时社会崇尚佛教以及唐王朝采取的儒、道、释三教调和的统治政策有关.他政治上遭受严重打击并被贬往永州,对佛教禅学崇奉益笃.他既受“统合儒释”思想的支配,也更需要利用佛教禅宗的“心静土静”来排遣身心的苦痛.他的佛教禅学思想对其诗文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是在大量的释教碑铭文中直接宣扬佛旨,或以儒释思想相同之处来阐释“统合儒释”的思想;二是在大量“序”“记”类文章中,或“就佛言佛,不入佛语”,或以写景、状物、记事为佐表述禅意,或于辟佛的论辩中论述禅法;三是在一些山水游记和诗作中,显露出禅意.禅宗的“静心”宗旨和空泠静寂、闲淡自然的禅机与禅趣形成了他“旷如”“奥如”、清新峭厉的文风和峻峭幽厉、澹泊古雅、清劲纡徐的诗风.  相似文献   

15.
瞿秋白“自幼混洽世界史上几种文化的色彩”,但主要是在中国文化熏陶下长大的。其中,佛教对他的影响极大。佛教本是古代印度的文化,传人中国后,从汉到唐,大约经历了八个世纪儒、道、佛诸家思想的多元融汇和多向演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瞿秋白在笃信黄老学说的父亲影响下,在少年时代就“对老庄特殊有研究”。佛教和老庄谈“空”说“无”,声气相投。从辩证思维的深度来看,佛教的  相似文献   

16.
《红领巾》2007,(7):13-13
龙门:指代大学等高等学府,如考上大学叫“登龙门”。 豪门、朱门:富豪人家。 权门:有权威有地位的人家。 寒门、柴门:贫穷人家。 山门:佛教寺庙的大门。  相似文献   

17.
郑西伟 《语文知识》2000,(11):20-21
李白人飘逸,诗也飘逸。飘逸的诗源于飘逸的人,同时也得益于其诗中飘逸的意象,风就是这样一种飘逸的意象。在李白的笔下,风除了是来无影去无踪的自然之物,如“清风吹歌入空去”,“春风余几日”,“风吹柳花满店香”等,与其他意象构成诗的意境外,有时则焰上政治色彩,如“南风一扫静胡尘”即是。但更多情况下,李白笔下的风成为  相似文献   

18.
瞿秋白“自幼混洽世界史上几种文化的色彩”,但主要是在中国文化熏陶下长大的。其中,佛教对他的影响极大。佛教本是古代印度的文化,传入中国后,从汉到唐,大约经历了八个世纪儒、道、佛诸家思想的多元融汇和多向演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瞿秋白在笃信黄老学说的父亲影响下,在少年时代就“对老庄特殊有研究”。佛教和老庄谈“空”说“无”,声气相投。从辩证思维的深度来看,佛教的。“空”还远胜于老庄的“无”。因此,嗜好哲理思辩的瞿秋白由学老庄而引起了“研究佛学的兴趣”。他于1917年初辗转到达北京时,对佛学《大乘起信论》已经有相当的研究了。在中国思想史上,许多进步思想家学佛原为改造现实社会,却都不能摆脱它消极的羁绊。他们进取时  相似文献   

19.
按佛教空观哲学,时间的本质也是空,空则可变化和超越。佛教对时间的超越有两点:一是对时间作任意伸缩,二是对众生的二世或数世作沟通。二者进入小说,形成古典小说的两大类型:一是富贵如梦、人世短暂型,二是"三世"沟通型。  相似文献   

20.
从佛教的角度关注现实,体现人生的“多苦”意识,是许地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本在对许地山小说创作“多苦”意识的成因、具体表现以及“多苦”意识与佛教中的“多苦现”之根本区别的论述后,指明了作家坚韧执着,积极向上、奋斗不懈的求存精神和积极的现实意义、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