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在《阿Q正传》中,“小孤孀”曾出现在以下的场合:其一是作为曲名《小孤孀上坟》中的词被阿Q哼唱出来: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回家后想这是儿子打了老子,又想到赵太爷的威风,而现在又是他的儿子,便得意起来,唱着《小孤孀上坟》到酒店去了。其二是有一天吴妈正跟他谈闲天,阿Q心中就想“女人……吴妈……这小孤孀”,于是就下跪向吴妈求婚;吴妈因阿Q向她求婚而寻短见时,阿Q挤到人群去看热闹,心中想:“这小孤孀不知道闹着什么玩意儿了?”于是就遭到赵大爷的一顿追打。其三,也是最后一次,出现在阿Q临刑前,忽然看到了吴妈也在人群中,心中觉得自己…  相似文献   

2.
《阿Q正传》是以“宾”的循环出现来突出“主”的悲剧意义的,这种手法类似于新诗中的复唱艺术。 被示众砍头的阿Q“在无意中,却在路旁的人丛中发现了一个吴妈”,“阿Q在喝彩声中,轮转眼睛去看吴妈,似乎伊一向并没有看见他,却只是出神的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这吴妈就是第四章《恋爱的悲剧》中的那个阿Q欲爱不成的女佣。在第四章,阿Q向吴妈求爱,闹了一场恋爱的悲剧。他的毡帽被地保索去,棉被赔了赵家的香烛钱,最严重的是损害了吴妈的声誉。阿Q的轻狂让她觉得无颜活在世上,倘若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汉族女性多穿弓鞋,满族妇女则不缠足。清时,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裹脚之风有增无减。尽管满族女性从不裹脚,但当时的审美标准中,大脚是绝对不好看的。怎么办呢?满族女性便发明了一种木底的丝鞋——高底  相似文献   

4.
纪晓岚《乌鲁木齐杂诗》有句云:“筑城掘土土深深,邪许相呼万杵音。怪事一声齐注目,半钩新月藓花侵。”写的是挖土建城中发现女鞋一只,作弓弯样,仅三寸许,引来众人观看。翻阅稗官野史,也发现不少对妇女缠足的记载,十分有趣,十足心酸。缠足始于南唐,据说后主李煜的一个嫔妃姿色出众,长于歌舞,以白绸裹脚,使脚变小,能在一个六尺高的“金莲台”上翩翩起舞。由此,缠足之风始行。到了宋代,缠足习俗从宫廷走向民间,元朝以后,开始兴盛,女子纷纷缠足,以“三寸金莲”为美,缠足被视为美与德的象征。但缠足十分残忍,是一种摧残妇女的变态行为,康有为在…  相似文献   

5.
1阿Q精神。对鲁迅有点研究的人,都听过一句时下流行的话:“吴妈没有答应阿Q,可是阿Q的子孙却绵绵不绝。”为什么绵绵不绝?所有的人都哑了嘴巴,只能含糊地说这本是中国人几千年的人性嘛。而鲁迅在《文学与出汗》中又指明:世界上没有亘古不变  相似文献   

6.
语文新视野     
自从阿Q挨了秀才的大竹杠,一直再也没有见到吴妈。却是也怪,愈不见愈想,吴妈的身影直在阿Q眼前晃来晃去,晃得心里发痒,下由地骂了一句:“妈妈的,这小孤孀。”可是愈骂,心里愈痒,阿Q横了心:“非和她困觉不可。” 阿Q明白,再下跪是不行的了。常言道:“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待。”进过几回城的阿Q却也长了见识,头脑里忽地冒出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一句“一举成名天下知”,一下子开了窍:何不想法出出名,来个名扬未庄。有了名,不愁吴妈不乖乖地跑进土谷祠来。阿Q愈想愈得意,“妈妈的”后面又加了一个“妈妈的”。  相似文献   

7.
缠足是中国古代社会妇女独有的习俗,不分地域,不分贫富贵贱,妇女都缠足,俗称"裹小脚"。如今在云南嵩明县阿古龙村任有缠足现象。本文结合社会学、美学、历史学相关学科探讨云南嵩明县阿古龙村的妇女缠足文化和缠足对妇女的影响,最后从"小脚之美"方面来谈缠足审美观。  相似文献   

8.
吴妈、柳妈是鲁迅小说里的两个边缘女性,她们都是贫苦的劳动妇女,承受着来自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她们肉体和精神的摧残和压迫。在《阿Q正传》和《祝福》这两部小说里,吴妈、柳妈均非主要人物,但她们却是与主人公阿Q和祥林嫂接触最多、关系最亲密的人物,更是对阿Q和祥林嫂的命运起关键作用的人物。她们助推了封建势力,将阿Q和祥林嫂推向灾难的深渊。  相似文献   

9.
缠足之风始于宋,“三寸金莲”成于明;缠足之研究亦始于宋,盛于清。唐以前无缠足,“三寸金莲”是近千年来汉族妇女及士大夫们美学追求和变态心理发展的结果。宋人缠脚,约束天足以成纤细,状如罗卜,形似民国以来的“解放脚”,明清人将天足变形,金元以来。北方缠足胜于南方,他们提出足至“半折”方是尽善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冯凤仙 《函授教育》2003,7(4):110-112
文章通过对吴妈这个陪衬人物的三维时空框架的思维构建形式及陪衬效果的论述,深刻阐明:虽然吴妈在《阿Q正传》中是个陪衬人物,但对阿Q形象的补充、对作品主题的充实和深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艺术效果。她的思想内涵远远超过了人物本身的陪衬角色。因此,吴妈是《阿Q正传》中不可或缺的陪衬人物。  相似文献   

11.
章通过对吴妈这个陪衬人物的三维时空框架的思维构建形式及陪衬效果的论述,深刻阐明:虽然吴妈在《阿Q正传》中是个陪衬人物,但对阿Q形象的补充、对作品主题的充实和深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艺术效果。她的思想内涵远远超过了人物本身的陪衬角色。因此,吴妈是《阿Q正传》中不可或缺的陪衬人物。  相似文献   

12.
对说不尽的阿Q还能说些什么呢 ?又怎么说呢 ?本文参照鲁迅有关论述 ,微观入手重读《阿Q正传》文本 ,试从发现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给定和支配阿Q性格系统的“阔”的“原型”出发 ,揭示阿Q性格系统建构的核心 ,针对以往研究中一些颇有代表性的相关结论 ,重新对“精神胜利法”与“革命”及其关系进行新的定性、定位阐释 ,从而对阿Q典型系统整体及其之所以被说不尽的谜底给予新的阐发。  相似文献   

13.
小说《阿Q正传》的人物塑造,其宾主手法的运用是高超的。如以宾衬主:以“看客”的“宾”衬阿Q的“主”,加剧人物悲剧色彩。众宾拱主:以吴妈、小D、王胡、闲人等众多的“宾”的重复出现,以突现“主”的命运的悲剧性,类似新诗中的复唱手法。总之,真正做到“既得主又不弃宾”。  相似文献   

14.
《阿Q正传》自1922年发表至今,已被译成多国文字,究其原因,主要人物阿Q形象的鲜活性应是重要因素。作者鲁迅先生对阿Q的情感态度被概括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也几乎被世人奉为圭臬,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对《阿Q正传》的赏析和审美。但鲁迅先生真的对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吗?  相似文献   

15.
阿Q的姓,不用说,自然是“赵”了,虽然他没有姓成。然而,要是问一句: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让阿Q姓赵而不让他姓别的,而且又让他姓不成呢? 读读《呐喊》《徬徨》两本集子,很有趣。里面有不少人物都姓“赵”。《阿Q正传》中的那个未庄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赵太爷和他的“真正的本家”赵司晨、赵白眼:《狂人日记》中的那个“青面獠牙”的赵贵翁,还有一条狗也是“赵家的”,《风波》中那个又矮又胖的地方一霸赵七爷等等。  相似文献   

16.
每当学生问到《阿Q正传》中的“三更四点”为何时的时候,我就深感对中学生讲些古代纪时方面知识的必要。古时的纪时方法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17.
阿Q并不落后     
阿Q是“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此说似乎早成定论。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中《阿Q正传(节选)》的注释和思考题中,也持此说。但此说是否正确?值得重新研究。 所谓“落后”,在这里是一个思想政治概念。判断一个人(或一个文学形象)是否落后?只能根据此人的思想倾向和政治态度在他所处的那个历史时期中的表现。那么,在我国辛亥革命时期,阿Q的思想政治表现是怎样的呢?《阿Q正传》的原文是这样描述的:  相似文献   

18.
阿Q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着力刻划的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关于阿Q精神胜利法的典型性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而这个问题又涉及到对于文学典型如何认识的问题,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九五六年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时,何其芳同志在《论阿Q》一文中,在阿Q精神胜利法典型性问题上大胆地提出了新见解。他说:“阿Q性格上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如大家所熟知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阿Q是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种  相似文献   

19.
在封建统治阶级病态审美心理的倡导下,我国古代妇女以缠足为美,然而淮西妇女却多为大脚。明太祖朱元蟑的马皇后是淮西人,自然是一双天足。有一年农历正月十五,朱元津微服出行,访察民情。来到一个镇上,看到许多人围着一幅画着一个大脚女人抱着大西瓜的漫画嬉笑。朱元蟑本来多疑,这下更多疑了,认为这是在有意取笑他的马皇后。回宫后,他立即吩咐军士,凡是没有参加围观姐笑的住户,都一律在他们的家门口贴上一个“福”字,以示区别。两天以后,军士便以此为据,至IJ没有“福”字的百姓家里捉人问罪。从此以后,每逢农历除夕,家家户…  相似文献   

20.
一、把“阿Q”读成“阿鬼”…… 鲁迅为什么要给《阿Q正传》的主人公取名叫“阿Q”呢?其第一章《序》里是这样解释的:阿Q不仅失掉了他与生俱来的姓,而且也搞不清楚他的名到底是叫“阿桂”还是“阿贵”,因为“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所以“只好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