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造性叛逆”是特定文化、特定历史时期文学翻译的事实,它从描述性翻译研究的视角出发总结出文学翻译的一般规律。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阐释译者创造性叛逆存在的必然性。译者作为一名特殊读者,在期待视野的作用下理解原文,并和译文读者进行对话和交流后生产出译文,其中译者的主体性不容忽视,译者不可避免地对原作进行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2.
金凯 《鸡西大学学报》2012,(9):107-108,116
功能派译论自诞生之初就遭到很多评判,被认为不适合文学翻译。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可以为功能派译论作辩护,且二者可以对"如何构建文学翻译对话"这一问题作解答。翻译的本质是对话,作为构建文化的过程,译者要发挥自身主体性和创造性,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尽可能将原文中的各种话语以一种容易理解的方式形象地呈现出来,以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进行沟通对话。  相似文献   

3.
文学翻译要考虑主体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主体文化影响下的创造性叛逆文学翻译就是译者在主体文化的影响下进行的创造性翻译行为,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作进行创造性地重构与阐释。译者主体文化上的差异和阐释上的困境,必然使得文学翻译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原作的叛逆,正是主体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创造性叛逆才促进文学翻译的发展,提高文学翻译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4.
该文针对一些学者提出的创造性叛逆将使译者主体性无限彰显,原作意义无限撒播的批评性思考,提出“创造性叛逆”这一命题所包含的两个重要前提,即描述性原则的指导和规范的制约;并在切斯特曼规范理论的关照下,详尽阐释了译语社会文化制约力对译者翻译活动的层层牵制。文章指出,文学翻译表现为一种创造性叛逆,但并非什么样的创造性叛逆都能被称作翻译。规范正是文学翻译中译者创造性叛逆的维度所在。  相似文献   

5.
刘嘉 《海外英语》2015,(4):49-50
该文针对一些学者提出的创造性叛逆将使译者主体性无限彰显,原作意义无限撒播的批评性思考,提出"创造性叛逆"这一命题所包含的两个重要前提,即描述性原则的指导和规范的制约;并在切斯特曼规范理论的关照下,详尽阐释了译语社会文化制约力对译者翻译活动的层层牵制。文章指出,文学翻译表现为一种创造性叛逆,但并非什么样的创造性叛逆都能被称作翻译。规范正是文学翻译中译者创造性叛逆的维度所在。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不是单纯的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而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比较文学学者认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意义重大,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时代特征和特质有很大的帮助。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分为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及读者和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7.
传统观念认为,"创造性"是一种创新能力,与翻译毫无关系,因为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通常被看作原语文本的复制或模仿。然而,近来的翻译研究却显示,译者的重要性在文学翻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些学者甚至提出,目前的翻译研究在经历了"文化转向"之后正在经历着"创造性转向"。因此,在发挥译者的创造性之前,有必要弄清楚文学翻译中"创造性"的定义及其与"忠实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优势竞赛论"阐释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译者应尽可能发挥译语优势,尽量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创造性的翻译应该等于原作者用译语的创作。本文试图从对忠实、真与美的理解及译者的创造性三方面来论证"优势竞赛论"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和谐说"以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和谐观念为基础,并结合系统论、对话理论和完形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提出文学翻译是审美的翻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追求译作的整体的"和谐"美。本文结合系统论中的整体性原则,通过比较《名利场》两种译本对文学翻译中的和谐美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问题一直以来是翻译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文章重点阐述创造性叛逆的内涵,通过分析比较<关雎>两种英译的表层结构,指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主要体现在内容和风格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