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移情现象是文学创作过程中心物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一方面,主体的情感投射到外物,改变了物象的色彩和情调;另一方面,外物移易了主体的情感。而且,在某个人的某一艺术思维过程中,“移入”和“移易”两种移情可以同时发生。  相似文献   

2.
“有我之境”与移情作用相关联。“有我之境”中,主体总比较显露地表现自己的情感趋向,外物随着“我”的意识和情感的流动而飞跃。但艺术创作和欣赏中主体的情感投射是一种普遍的趋向。“无我之境”中,主体物化为作为对象的客体,与客体相互流连,物我距离消失了,也伴随着移情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移情说强调外物的生命化,即把人的主观感情挪移到外物中去,使原本无生命的客观外物好像也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等活动,从而产生物我融合的境界。在中国诗歌意象的选择、提炼过程中,在诗歌意境的营造过程中,"移情"手法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移情"即是把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于外物,使原本无生命的客观外物好像也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等活动,从而产生物我融合的境界。移情是一种错觉,但是,却因此而使人类创造出各种艺术、人文和宗教,也因此使人的审美生活丰富多彩。在中国文士的山水审美过程中,移情作用更是最具艺术感染力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5.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高山、大海本是无生命的东西,它们为什么会充满、洋溢着人的情意呢?这只能用情感的移情性即移情作用来加以解释.什么叫移情性呢?所谓移情性,就是人们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外物,结果好象外物也真有这种情感似的.这种移情性,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作为一种创作手法来加以运用.例如,杜甫《春望》诗前四句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又如,李商隐《无题》诗前四句写道:"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死干."花怎么会流  相似文献   

6.
移情,(Empathy)在语用学上指的是言语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在人际关系的建构过程中,交际主体需要采用相应的语言策略,以实现交际主体的一致性和话语的可接受性,从而得到所期待的交际效果。教学既是一种认知过程,又是一种情感过程。在跨文化教学中,语用移情策略在师生身份构建和关系认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BBC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为语料,分析跨文化师生身份构建和语用移情得知采用利他原则、等同原则及和谐取向原则能将学生们显性和潜在的消极情感转化为积极情感,弱化"离情"倾向。  相似文献   

7.
杜晔 《青海师专学报》2008,28(1):111-115
移情与外位是两种相异甚至相斥的审美观.前者强调"审美移情于物",后者则要求审美者与外物相脱离.移情与外位在审美活动中是同等重要的,两者相辅相成,只有通过移情与外位两种审美体验,我们才能对审美对象有全面、辩证的认识.笔者尝试从对交际策略培养的影响、对师生"换位策略"的影响以及几种有效的课堂活动设计等方面来探讨移情与外位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写作是“物--意--文“的转化.写作者反映客观生活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这种交流,往往是写作主体主观精神的倾注和投射.西方心理学家和美学家们把这种交流叫做“移情“.由于情感的“移入“,客体事物会因此而发生神奇的变化.由于“移情“的结果,主体自身也可能在反射力的作用下,产生连锁反应,生发出新的思绪和情感来.这时,主体就有可能与客体融为一体,妙合无垠.主体还可能被异化、幻化到对象之中,达到物我交融、物我两忘的境地.……  相似文献   

9.
陈秋 《现代语文》2009,(6):34-35
移情(transference)是心理咨询或治疗中精神分析的一个用语。来访者的移情是指在以催眠疗法和自由联想法为主体的精神分析过程中,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是来访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投射剑咨询师身上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一 前言 移情,亦称情感移入或情感转移。它是人的一种重要心理特征和内在过程,移情是由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并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共鸣情感反应。通俗地讲,移情是指个体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思想及活动的能力,即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它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使人产生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社会性动机因素,是人们内心世界相互沟通的桥梁,是人际关系中必不可少的。移情作为助人、  相似文献   

11.
音乐能够表现感情,一方面是由于人的感情的变化引起人的肌体内部的各种生理变化,这些变化呈现为一定的运动形态;另一方面又由于人的感染具有一种宣泄释放的要求,这种要求的外部表现正是人的表情动作,其中语言表情与音乐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2.
意志坚强者有健康的习惯。他们驾驭自己的情绪、思想和行为的方式,使他们有机会取得生活上的成功:如果你也想意志更坚强,就看看意志坚强者不会做哪些事。  相似文献   

13.
Many people enjoy watching magicians perform magic acts and seemingly do the impossible. In many of these acts, magicians use sleight of hand, trickery, and special tools. There are, however, other occasions in which audience perceptions are used to make them see things differently. This exploits people's tendencies to see things based on their expectations and prior experience. One of these is perceptual readiness, the tendency for people to see what they expect or want to se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n exercise that illustrates that perceptions can be misleading.  相似文献   

14.
人不同于物的特点在于人既是思想者又是行动者,人作为战争的物质力量之时渗透着情感、意志、智慧之光。参加反法西斯斗争的各国人民表现的高度的历史能动性加速了法西斯势力的灭亡,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依靠全国亿万人民振奋精神,努力奋斗才能改变落后面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比落后更为可怕的是人缺少上进拼搏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完形感知是人们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在大脑中的整体反映。语言一方面是人们对事物完形感知的结果;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是被人们再认知的对象。完形感知对语言意义的组织作用体现在人们对信息的简化过程中;对语言意义的解释作用体现在人们能以自己的经验使抽象的语言符号成为形意结合的整体结构。  相似文献   

16.
中西传统管理文化各有侧重点,西方传统管理重在管物,中国传统管理重在育人,两者各有优劣,恰巧互补。因此,现代科研管理应充分吸收中西传统管理文化的精髓,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构建融中西管理文化优势的新型现代科研管理模式。一是实施价值观管理,激发潜能,实现既定目标;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注重情感管理和激励方法;三是坚持协调性原则,充分发挥整体合力。  相似文献   

17.
王襞是"身本"思想的竭力倡导者,他继承了王艮"身本"思想并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王襞突出了人在天地万物中的主导作用,强调内求,主张见危顺受;在格物问题上突出正己修身,正心为国,反身而修。因而王襞的"身本"论比王艮的"身本"思想更具合理性,也更有价值。王襞还继承了王艮的亲民思想,突出了"亲民安民"的时代要求,他心系民众,为解除民众之难做了许多有益的事件,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儒家美学以孔子为发端,以“仁学”为基础,由孟子和荀子各从一端将其发展为一种与伦理学和心理学联为一体的儒家美学思想体系。在儒家美学的诸多标准中,“中和”为美是最为基本的。基于此,在艺术领域,儒家充分肯定审美和艺术在陶冶人的性情或协调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价值;在人格美领域,儒家一方面肯定个体人格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强调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意义;在自然美领域,儒家主张“比德”说,倾向于从伦理道德和人格心理结构的角度去观照自然景物,惯于将其比拟为某种人格品性的象征或隐喻性表现。儒家美学正是通过这些方面,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人文精神教育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在本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作为中学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中学人文课程无疑应以人文精神教育为目的。真正的人文精神教育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在掌握事物规律之后,方能求得有序、和谐、正义和美。由于科学知识的思维前提是人与世界的二分,所以进行人文精神教育需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确立"人"的观念,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另一方面形成"人的世界"的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善处外部世界。  相似文献   

20.
声乐演唱由于受表演者现场情绪的影响,会使演唱效果出现千差万别的变化,因此在现场演唱时适当地进行情绪控制是十分必要的。缓解紧张情绪、将情绪融入作品情境中都有助于取得较好的演唱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