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心雕龙.知音》篇提出“觇文见心”说法。溯源“知音”原典意蕴,可知刘勰旨在论述品文鉴人的难度及途径。通过考察文情而知其人其心,从而求得情志的帖然相契,便可谓知音。尽管达到这种状况殊为不易,但刘勰仍然提供了“觇文见心”的若干原则及操作方法,即俗鉴与妙鉴。两者有难易和高下之分,妙鉴是“觇文见心”的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知音》篇是明确讲阅读鉴赏的篇章。在《知音》中刘勰提出了三种存在已久的不能积极阅读的现象,即"知音其难"的三种现象:"贱同思古","贵古贱今";"文人相轻","崇己抑人";"学不逮文,信伪迷真"。接着提出了"文情难鉴"的原因,客观原因是"篇章杂杳,质文交加";主观原因是"知多偏好,人莫圆该"。对于如何积极阅读而成为作者知音的问题,刘勰提出要"博观"和"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对于阅读的方法步骤,刘勰提出了"六观"。在《知音》篇的最后,刘勰提出了阅读的最高境界:"觇文辄见其心"。《知音》篇从刘勰的时代一直到今天,对阅读鉴赏和理论建设,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见异唯知音"是刘勰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文章立足于<文心雕龙·知音>,分析了"异"的基本语义及其美学意蕴,并且结合"异"与"知音"的紧密关系,从两个层面阐释了"见异唯知音"的理论内涵,突出其对于整个文学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知音>篇提出了鉴赏文学作品的一个悖论:既说"知音其难",又说"文情可鉴".刘勰以"披文入情"的基本思路来解决这个悖论.根据刘勰的思路,作者分析了形成这个悖论的原因.中国古典的文学鉴赏,历来有两种不同的阐释要求,即"知音"式的阐释和"诗无达诂"式的阐释,刘勰的<知音>篇标举的是第一种阐释要求.只要掌握"术"和"律","知音"仍然是可能的.文情可鉴是建立在鉴赏者的起码的修养、全面的观察、合理的方法、鉴赏关键和鉴赏高潮的认识、掌握等基础上的.文章对此展开了独到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意境不能脱离鉴赏者的审美活动而存在.意境是文本所创之境在读者头脑中想象再创造的产物.读者的鉴赏是意境创造的最后一道工序.读者通过神思逸想、深识鉴奥、知音见异达到再现艺象、超以象外、得意忘象,在作品所描绘的有限情景之上,创造一个比文本更绚丽多彩的境界.从而使作品的价值得以充分的显现.  相似文献   

6.
文学批评难在“文情难鉴”,这个问题也是刘勰文学批评论的核心。刘勰从两个方面作了论述:一是音实难知,二是知实难逢。虽然“文情难鉴”,但还是“文情可鉴”,具体鉴察文情的办法,就是“先标六现”,此外,批评家必须加强学识修养。  相似文献   

7.
在刘勰所编著的《文心雕龙》一篇中提出了"六观"说这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批评和鉴赏方法,着重阐述人们无法正确评价文章所发出的"知音其难哉"的感慨。针对"文情难鉴"的问题,刘勰明确提出了"披文以入情",从此形成了"六观"说。"六观"主要指的是位体、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和宫商。"六观"说并不仅仅是一种对文学进行批评和鉴赏的方法,而且也是一种对中国古代的诗学进行阐释的重要命题。本文通过立足于"披文以入情"来分析《文心雕龙》中的"六观"说。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知音》篇集中体现了刘勰的文学批评理论。在该篇中他指出了文学批评中普遍存在的"知音难求"的现象及其存在的原因,探讨了通过"博观"、"六观"和"沿波讨源"的途径实现文情可鉴的可行性,并从"情动辞发"和"披文入情"两方面论述了创作者与鉴赏者的潜在交流过程,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一个包括创作者、作品和鉴赏者之间的互动交流系统。  相似文献   

9.
《知音》是《文心雕龙》研究文学鉴赏的专篇,作者在总结文学鉴赏规律,阐述文学批评原则,介绍文学审美方法的同时,特别强调见"异",即深识鉴奥,把握作家的独创精神,发掘作品独特的审美意义。这对于进入读图时代的我们开展文学审美活动,克服现代社会的弊端,抵制贫乏与平庸,远离轻浮与虚无,完善自我,美化人生,重建人类文明,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深识鉴奥”──鉴赏主体的心理定势姜晓华《文心雕龙·知音篇;》说:“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芳;书亦国华,玩绎方美.知音君子,其意垂焉.”这段论述包含三层意思:第一,优秀的作品含孕着深蕴和奥妙,就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