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苗 《考试周刊》2014,(79):29-29
犹太人的身份问题是美国犹太文学的主题之一,本文从历史、文化角度分析该问题的产生、发展,并通过对美国当代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的早期小说《再见,哥伦布》的分析,深刻反映当代美国犹太人在家庭领域面临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2.
王晶 《林区教学》2011,(9):32-33
菲利普·罗斯是美国著名的犹太作家,他的早期作品《波特诺伊的怨诉》不仅体现了罗斯后来的创作主题和多变的叙述手法,而且因其对犹太生活的真实刻画,而引发了犹太读者和评论界极大的争议,从而影响到罗斯的后期创作。小说《波特诺伊的怨诉》中流露出明显的“叛逆”意识,通过对各种“叛逆”形式的描述,指出“叛逆”的意义在于揭示犹太文化的阴暗面,进而促进犹太文化更好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3.
"背叛"主题存在于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一系列作品中,该主题一方面是社会现实的写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美国犹太人在双重文化的夹击下身份认同的困惑。就"背叛"的具体内容而言,小说《美国牧歌》的背叛主要体现为对家庭的背叛,对主流文化和权威的背叛,以及对身份的背叛。区别于前期作品的叛逆姿态,罗斯在这部小说中开始直面自身的犹太传统,甚至以同情的基调正面描述犹太人的生存困境,表现出犹太传统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的“凯普什系列”小说通过其人物有违自身社会地位和族裔身份的形象展现出强烈的反叛色彩,该系列中《欲望教授》和《乳房》两部早期创作的情节高度关联的小说通过身体变形、心理变形和身份变形三种人物的自我变形范式建构其自我反叛形象,映照并隐喻传统犹太神秘体系中的灵魂转生观点,反映出二战过后的数十年内,美国社会个体人物所面临的精神危机、身份危机和丧失自由的危机等深刻社会意蕴。  相似文献   

5.
伯纳德·马拉默德是继辛格、贝娄之后的又一位著名美国犹太裔小说家。在众多的犹太裔作家中,马拉默德所体现的犹太性最强,同时他作品中所体现的犹太人道德责任主旨也最为明显。以马拉默德的小说《店员》为例,通过对两代人性格特征进行分析,充分体现了小说中的离散文学性和犹太性。  相似文献   

6.
E.L多克托罗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创作与其文化背景紧密相关。他早期小说中的女性人物明显地分为两类:一类是受难的犹太女性.另一类是美艳的美国WASP女性。在其后期作品中,作家对女性道德评判的意味逐渐减少,侧重描写不同文化背景的女性互相交流和逐渐融合的过程,苦难的犹太女性逐渐摆脱了暗沉的生活,美艳的美国WASP女性也逐渐体现出了独立自信的新式女性风采,《上帝之城》中犹太女拉比的形象尤其体现了两种文化的完美融合。女性人物在多克托罗小说中成为犹太文化和美国文化的载体,她们之间从对立疏离到碰撞交流,再到融合超越的关系表现了作家逐渐融入美国社会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7.
菲利普·罗斯是近年来引起国内外评论家热烈议论的一位美国犹太作家。1959年,他因一部短篇小说集《再见吧,哥伦布》而声名鹊起。《犹太人的改宗》便是其中一篇。历来对其评论多集中于作品的犹太性、作家的反叛等方面。而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来解读这部作品,我们会更加清晰地看到作者反叛的背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8.
伯纳得·马拉默德被公认为“犹太性”最浓的美国犹太作家之一,为美国犹太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试图从另一侧面,即犹太婚姻家庭观的角度,结合他的三篇佳作《店员》、《基辅怨》和《杜宾的生活》,分析作家创作过程中对犹太民族传统婚姻观的看法和态度,揭示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相似文献   

9.
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因其在作品中塑造诸多的反叛人物而在评论界引起广泛争议,长久以来,人们对这位多产的作家褒贬不一:支持者视其为全美最杰出的文学巨擘;反对者指责他是反犹主义的帮凶。本文通过介绍罗斯的成长经历,为读者解析罗斯创造反叛人物的真正目的;同时,结合美国犹太人的生存状况,探究罗斯对传统犹太性逆向书写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反生活》和《夏洛克行动》是罗斯的两部以以色列为创作背景的小说.尽管作者在小说中表现对以色列政治争端的思考、对犹太人生存现状及其所面临的矛盾和冲突的关注与立场时,有不少是对犹太人的批判,但结合犹太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分析解读小说中特殊历史文化现象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内涵,可以看出《反生活》和《夏洛克行动》中所蕴涵的犹太民族的权力观及救赎观等宗教传统思想,这反映了罗斯作为一个犹太裔作家不可避免所受到的犹太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成为罗斯犹太性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牧歌》中罗斯解析了父子冲突这一犹太文化母题。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冲突的焦点从对犹太传统的反叛转向了对美国价值观的背离。母题的内核超越了种族和身份,由狭隘走向普遍。  相似文献   

12.
刘晓艳 《海外英语》2014,(7):191-192
A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American Jewish writers in the 20th century, Saul Bellow was influenced by the Jewish tradition and American mainstream thoughts in his writing creations. The conflicts and amalgamation between these two different cultures in his novels indicate that Bellow not only adheres to the Jewish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breaks through the narrowmindedness of it.  相似文献   

13.
马拉默德是继辛格、贝娄之后出现的又一个著名美国犹太裔小说家。他的创作力图以鲜明的“犹太性”作为对人类普遍心性的理解和体现,在驳杂多变的当代美国文坛上自立风格,独具特色。在众多的犹太裔作家中,马拉默德是犹太性最强的一个,同时他的作品中体现的犹太人道德责任主旨也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菲利普·罗斯的《美国牧歌》讲述了犹太人利沃夫一家由盛转衰的命运,他们在追逐美国梦的同时,丧失了传统的犹太人身份。作为在文化夹缝中苦苦寻觅的心灵的猎手,罗斯通过“反牧歌”的“美国牧歌”戏仿了“美国梦”,刻画了迷失在身份荒野中的“精神流浪汉”。  相似文献   

15.
汤英 《怀化师专学报》2013,(12):108-109
在《人性的污秽》中罗斯一改往日对犹太美国人的情有独钟,描述了一个受自卑情结困扰的美国黑人悲哀的一生本文根据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以及法农的后殖民理论来分析《人性的污秽》中的主人公科尔曼自卑情结的起源、补偿以及最后陷入身份认同危机进行细致的分析,以更好地揭示美国社会的污点——种族歧视对有色人种产生的心理折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卡夫卡的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透视他与众不同的民族情结。卡夫卡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甚至他对自己的犹太民族的情感也是复杂的。在小说中,他一方面极力回避“犹太人”的字样,另一方面又对犹太民族的生存境遇表现出深切的关注。犹太情结,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犹太人的卡夫卡挥之不去的民族情结,也是他精神世界的特殊标记。  相似文献   

17.
菲利普·罗斯的中篇小说《再见,哥伦布》描写了一个处于美国社会中下层的犹太青年尼尔·克勒门的美国梦,他渴望进入美国的主流社会,但却遭遇着犹太传统与美国文化的两难选择,这两种选择正是他寻求自身价值和精神家园的结果。尼尔对美国梦的向往与抗拒,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他是否尚在人间》是马克·吐温的著名短篇讽刺小说之一。空间叙事理论分为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三方面,用其来分析马克·吐温在这部小说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揭示小说中的主题和蕴含的哲理,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帮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作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