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没想到,我要求采访的对象,邀请我共进午餐。我和老同事尹任先(《大公报》原总经理)、老校友赵泽隆(《大公报》原副总编辑兼《新晚报》总编辑)一起,从香港大公报社走到餐馆预定的座位。这时,曾德成和夫人叶桦早已在等我们了。我是第一次见曾德成,但报刊上早就见到过他的文章和照片。他清秀挺拔、年轻力壮,才40多岁。叶桦更显得年轻,她是《大公报》英文版编辑。尹任先伸出三个手指,笑着对她说:“像30岁。”我送给曾德成一本我的作品选《半世纪前的大震撼》,里面有七八篇《大公报》用过,还有一篇记者生涯,专门写在《大公报》实…  相似文献   

2.
方汉奇 《青年记者》2005,(12):12-13
《大公报》创刊于1902年,至今已有103年的历史,是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和崇高声望的报纸。在她的103年的历史当中,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段,影响最大,声誉最隆,是《大公报》报史中的最光辉的一页。周恩来总理在1958年和《大公报》当时的领导人费彝民谈到《大公报》在抗日战争时的表现时,就曾经肯定地说:“她是爱国的”,“她是坚持抗日的”。毛泽东在1941年张季鸾逝世时发给《大公报》的唁电中,也肯定张在《大公报》的言论,“坚持团结抗日,功在国家”。这些都是对《大公报》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表现的最权威的肯定。  相似文献   

3.
远去的父亲     
朱盛中 《新闻天地》2004,(11):55-57
真的不明白,2004年10月6日,对于我来说,是怎样一个沉重的日子啊!傍晚的7点钟,我还没来得及吃晚饭,手机里一个声音说,我的父亲不行了。7点半钟的样子,手机里那个声音又说,我的父亲掉气了。如果手机里那个声音不是我的亲弟弟,我立即就会骂他一句:“你他妈的父亲掉气了呢!”  相似文献   

4.
“小骂大帮忙”这顶十分沉重的政治帽子压在《大公报》头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至今还流传于人口。几个月以前,还有人写文章,指责《大公报》反共。一个多月以前,还有人在文章中叹息说:“‘文化大革命’开始至今30余年过去了,某些人硬加给《大公报》的‘小骂大帮忙’的帽子至今还没有摘下去。”可见并不是我危言耸听,而是众口铄金,积重难返。现在是该彻底摘掉这顶帽子的时候了。先说骂。《大公报》对国民党不光是小骂,也有大骂。有时甚至是怒骂、愤骂和痛骂,1941年12月22日发的那篇谴责国民党政要及其家属用飞机运“箱笼洋…  相似文献   

5.
何心冷,天津《大公报》的副刊编辑。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以一支深刻隽永之妙笔,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天津《商报》编辑吴云心说:“天津市民尽有人不知道大公报有张季鸾,但不知何心冷者甚少。”  相似文献   

6.
走过一个世纪的艰辛历程,见证百年世界风云的《大公报》,2002年迎来了自己的百年华诞。北京钓鱼台国宾馆6月举行了创刊百年纪念会。一段有代表性的贺词说:“百年来,《大公报》坚持爱国、爱民、爱港,为国家的独立和解放,为民族的振兴和发展,为祖国的统一和繁荣,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光彩的篇章。”作为曾在《大公报》工作过一些日子的老记者,我回想起一个个难忘的身影,一幕幕常青的历史画面。初进《大公报》1948年夏天,我带着燕京大学新闻系主任写的介绍信,来到香港《大公报》实习。那年3月香港版刚开张,只有…  相似文献   

7.
走过一个世纪的艰辛历程,见证百年世界风云的《大公报》.2002年迎来了自己的百年华诞:北京钓鱼台国宾馆6月举行了创刊百年纪念会:一段有代表性的贺词说:“百年来,《大公报》坚持爱国、爱民、爱港,为国家的独立和解放,为民族的振兴和发展,为祖国的统一和繁荣,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光彩的篇章:”作为曾在《大公报》工作过一些日子的老记,我回想起一个个难忘的身影。一幕幕常青的历史画面。  相似文献   

8.
丑角与我     
在我孩提时代,父亲就总是对我说:“丑角这一行,跟你有缘份哪!”《打砂锅》、《打城隍》、  相似文献   

9.
问过与我同龄或比我稍小一点的人,说,你读过《马凡陀的山歌》吗?答,不太知道。袁水拍的此著40年代风头甚健,当然是老一辈人都耳熟能详的。近我淘得此书,三联书店1950年版。开头第一首即是《求饶?》,诗开头第一句话,就援用了《大公报》主笔王芸生先生社评中的话,“为了国家向你们求饶!”即:“向贪官污吏,发国难财者/和死硬者一一求饶!”此诗后记为:“看了《大公报》社评是向贪污官吏及奸商求饶而作。  相似文献   

10.
1994年我应聘到一家广播电台做主持人。一天晚上,我负责为一个老主持人导播,接热线电话。我接的电话是一个年轻男子打来的,他说他很绝望,想自杀。当时老主持人说:“你等一会儿,我点根烟。”他点着了烟,打开话筒问:“你抽什么牌子的烟?”之后20分钟,他们聊了烟和酒的话题,20分钟之后,年轻男子说:“我要睡觉了。”  相似文献   

11.
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组成新记公司盘接旧《大公报》,所用五万元资金的来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吴鼎昌挪用了四行总管理处的公款,一说是吴鼎昌一人的独资。谁是谁非还没有定论。《新闻研究资料》1981年第二辑发表张篷舟同志编写的《大公报大事记》,作为尔后编写《大公报史》的张本。对资金谁属的问题采用了“独资”之说,我以为值得商榷。为此我想略述1957年编写《旧大公报批判资料》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中央电视台《挑战主持人》开播至今,特别受到知识群体的喜欢。近日我采访了主持人马东。见到他的时候一点也没感到意外,他跟电视里一模一样,不算高大,不算英俊,但眼睛里透着睿智。我和他开玩笑:“如果春节晚会让你主持怎么样?”他说:“那怎么可能,大过节的谁愿意见我这模样的人啊?”似乎优秀的主持人都有一招幽默的好本事,其实我身边有很多朋友曾经说过,看马东主持节目挺过瘾的。 主持人就像水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在央视《挑战主持人》栏目的片头里,有一连串对主持人这个职业的要求:知识力、感受力、应变力、表现力……这些标…  相似文献   

13.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宣布向盟国无条件投降。至此,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终于结束。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同年9月2日于美军“密苏里”号战舰上举行。当日,云集在东京湾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亲睹日本投降签字仪式的全球数百名记当中有三名中国记,他们是:《大公报》记朱启平、黎秀石和中央通讯社记曾恩波。他们作为中国千千万万新闻工作的代表亲历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相似文献   

14.
叶至善在一篇回忆父亲叶圣陶的文章中说:“在长长的一生中,他做编辑工作的时间最长,超过了60年。”叶圣陶自己也曾说过,“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第一是编辑,第二是教员。”从1923年春进商务印书馆算起,直至1988年春逝世,叶圣陶在编辑出版这块土地上足足干了65年。在长长的编辑出版岁月中,叶圣陶满怀着对编辑出版事业的深挚热爱,编辑出版过《小说月报》、《中学生》、《国文月刊》等几十种刊物和  相似文献   

15.
穆欣 《新闻爱好者》2002,3(1):35-36
《大公报》依附国民党,对蒋介石集团“小骂大帮忙”的政治态度,是由其本身资产阶级的阶级性所决定的。曾在这家报纸长期担任负责职务的王芸生、曹谷冰在其所著《1926-1949的旧大公报》中说:《大公报》“是根植于大资产阶级的土壤中的。它属于大资产阶级,必然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在这个历史时期,一张中国大资产阶级的政治性报纸,同这一时期的中国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的蒋介石搭上关系,乃是逻辑的必然。一般人说这一时期的大公报是政学系机关报,其实它已超过了这种境界,而是直接为蒋介石的利益服务的了。”这篇长文谈到…  相似文献   

16.
女人     
白水是个老实人,又是个有趣的人。他能在谈天的时候,滔滔不绝地发出长篇大论。这回听勉子说,日本某杂志上有《女?》一文,是几个文人以“女”为题的桌话的记录。他说,“这倒有趣,我们何不也来一下?”我们说,“你先来!”他搔了搔头发道:“好!就是我先来;你们可别临阵脱逃才好。”我们知道他照例是开口不能自休的。果然,一番话费了这多时候,以致别人只有补充的工夫,  相似文献   

17.
王威 《新闻前哨》2000,(9):43-44
新闻摄影报道是有标题好,还是没有标题好?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然而,想写篇文章来谈谈自己的认识,那是同家人一次对话中萌发的。 我父亲在大学里从事新闻理论教学工作,但他对这新闻摄影报道也很有兴趣,特别是在我干上摄影记者这个工作以后,《湖北日报》他天天看,我发表在报纸上的图片报道成了他日常话题和评论对象,少不了要与我谈些想法与意见。一次他边翻阅《湖北日报》边问我:“你们报上的图片有的有标题,有的没有标题,你说那个好?”我肯定地回答:“当然有标题好!”“那为什么有些摄影报道没有标上标题呢?”我说:“这…  相似文献   

18.
1977年,单佐满穿上军装没过多久,一位干事到他所在新兵连选挑“笔杆子”,问他新闻由哪三部分组成。他回答:“导语、主体和结尾。”后花了一天时间采写篇消息算是干事对他的考核,结果合格,单佐满成了师宣传科报道组的一员。不到一个月,他采写的通讯《喜看红四台,又创新成绩》在原乌鲁木齐军区《战胜报》头版头条加按语刊出。这一年,他共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60余篇。“我是从黄土地走来的农民儿子,父亲给予我忠厚、真诚、助人为乐的品性是我一生的精神源泉”。也正像他说的,无论当排长还是干事,单佐满始终没有改变自己对新闻…  相似文献   

19.
它是一张“文人论政”的报纸 在旧中国,《大公报》一贯标榜自己“不党、不私、不盲、不卖”,是一张“文人论政”、“以文章报国”的民间报纸。因为它敢于痛骂执政的国民党政府,《中央日报》曾多次刊登文章责骂《大公报》和王芸生“其主义为民族失败主义,其方略为国家分裂主义”,“助长动乱,危害国家。”他们公然连续发表“一查王芸生”、“二查王芸生”、“三查王芸生”的社论,指责《大公报》为共产党“张目”,是新华社的“应声虫”。 有人说《大公报》曾给国民党帮过忙,那是指《大公报》也登过一些反共言论。早在1941年5月,王  相似文献   

20.
1938年春,台儿庄大捷之后,范长江以汉口《大公报》战地特派员身份去徐州采访。在徐州他见到《力报》记者严怪愚,谈及两人都是湖南邵阳人,范说:“中国有三个大县,即邵阳、合肥、番禺。三县中,又以邵阳为最大,人口列全国第一。曾国藩说:‘修到湖广便是仙,而湖广以衡宝(宝,即宝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