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科学教育加法不止是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加法,更重要是让更多的群体深度参与到科学中来。如何实现更加包容的STEM教育,让女孩更多地参与到STEM领域的学习、工作中来是博物馆科学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应关注的问题。科技类博物馆是重要的非正式科学学习场所,肩负着科学教育的“包容性”使命。但校内科学教育中的性别差异现象同样存在于博物馆环境中。本文梳理国外场馆在展陈设计、教学方法和教育项目的实践,分析“促进女孩参与的展览设计方法”“响应女性需求的设计框架”和面向女孩设计的博物馆教育活动,探讨从不同层面促进女孩STEM参与的方法,以期促进我国科技类博物馆为女孩创造更包容、更公平、更具吸引力的非正式STEM学习体验。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许多科技馆引进了STEM教育项目,但教育理念却与真正的STEM教育有较大差距,并且未能与科技馆展品及其教育的基本特征相结合。为此,本文对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和我国《小学科学课标》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当代科学教育与STEM教育的核心理念,将其与科技馆展品及其教育的基本特征相对照,以“基于实物的体验”“基于实践的探究”及“多样化学习”作为科技馆“馆校结合”项目开发思路,并以《消化大冒险》主题课程为例,介绍了厦门科技馆在课程开发中的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STEM教育和科技馆展示教育的特征入手,分析了STEM教育和科技馆展示教育的共通之处,如跨学科整合模式、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和注重学习实施的过程等,并强调科技馆展示教育需具备“实践”“探究”“直接经验”三个要素。结合重庆科技馆“你‘浮’‘不浮’”课程,从内容的开发设计以及实施的流程设计两方面详细介绍了科技馆融入STEM教育理念的教育活动开发设计。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科技馆展品教育活动和STEM教育现状的分析,阐述了科技馆将STEM教育与展品教育相融合的意义和可能性——即STEM教育项目可用于“学展品,用展品”的教育活动中。反之,展品教育活动同样也可优化STEM教育项目,形成具有科技馆特色的STEM教育活动。本文结合黑龙江省科技馆的实际教育案例,提出了STEM教育与展品教育相结合的项目设计思路,旨在将科技馆基于实物和实践的探究式学习与传统STEM教育活动形成互补,探索一种具有科技馆特色的STEM教育活动模式,以期为提升科技馆教育活动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某些科技博物馆的展品教育活动存在说教灌输多、体验探究少和缺乏深层次科学内涵的普遍问题。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科学与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学科核心概念”恰恰针对上述问题,而STEM教育则是承载当代科学教育理念与三个维度的重要载体,笔者认为将其引入科技博物馆展品教育活动十分必要,并以中国铁道博物馆开展的“铁路背后的科学”展教活动为例,研究STEM理念对于科技博物馆展品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STEM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的共性、博物馆教育活动现状两方面论述了STEM教育理念应用于博物馆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未来航海家STEM系列课程”为例,剖析了博物馆STEM系列课程的设计开发路径,以“渡河的工具”子课程为例探讨了如何将“跨学科”“探究”“实践”三大核心理念有机融入博物馆STEM课程设计中,并对课程实施的难点进行反思,为将STEM教育整合融入我国博物馆课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许多科技馆开展了STEM教育项目,也出现了偏离STEM教育理念和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通过文献研究和相关教育学理论的学习,笔者认为STEM教育是基于科学与工程实践的跨学科探究式学习,并兼有项目实践与探究式学习双重特征的“基于项目的学习”(PBL),为保障STEM教育项目的教学效果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法工具。在此基础上,长春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运用PBL进行了STEM项目教学设计的实践尝试。  相似文献   

8.
科学教育逐渐受到重视,科技博物馆成为科学教育的重要场所。如何通过设计开发教育活动达到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本文结合“基于证据的论证”和课堂教学中的论证模型,构建了“基于证据的论证”用于科技博物馆的教学流程。本研究以此教学流程为基础,以小学三年级学生为对象,设计开发了学习昆虫知识的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发现,基于此教学流程,学生的科学知识有所提升,并且在活动中呈现出基于证据进行有效论证的对话。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馆校结合STEM教育项目中以“实践”取代“探究”的错误认识与“伪探究”问题,本文尝试从科学与工程实践和探究式学习、馆校结合STEM教育、科技馆资源之间的联系出发,对馆校结合STEM教育进行再认识,提出基于科学与工程实践的馆校结合STEM教育项目的基本特征为“聚焦《课标》重点科学概念,以科技馆实物展品为教学资源,还原科学家或工程师的工作环境,促使学生浸入故事情境,在‘问题’‘兴趣’双重动力的驱动下,开展科学研究或工程设计,从而获得‘直接经验’的跨学科探究式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馆校结合STEM教育项目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0.
科技藏品在科技博物馆中的地位随着时代变迁与教育理念的变化在不断变化。科技藏品除了具备与互动性科学展品共有的科学性之外,还具备基于历史的真实性、信息传播的多维性和收藏价值的凸显性。并据此提出了五种科技藏品的科学传播策略:情境再现法、布局突出法、对比分析法、协同展示法、故事讲述法。  相似文献   

11.
西方科技博物馆在两次变革中调整了科技与时间的关系,科技的历时性在科学中心的呈现中普遍缺失。科技与时间的脱钩是欧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非因为科技本身所具有的恒定性。我国科技博物馆的使命应当立足于本土条件与现实需要,在吸收科学中心优势的同时,着力将科技与时间统一起来,采用叙事式科技观,展示科技的历时性变化及其与社会互动的复杂度。  相似文献   

12.
Library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ould be devided into four level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atagoriesof objects,namely:basic theory study,applied theory study,applied technical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ve practice.The empirical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library sceince and technology should be recognized,an active part should betaken to discover new problems from experiences and technology,the achievements in knowledge science and think-ing science should be exploited and lastly,the theory of library science should be enriched.1 illus.1 ref.  相似文献   

13.
科技活动与图书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科技活动重要性的陈述,阐明了图书馆如何与科技活动相结合,并长期在科技活动中扮演有影响力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科研课题制是目前我国在科学研究项目中普遍采用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科技档案是在科研活动中形成的最原始的科技信息材料,二者紧密相连、互相促进。对科技档案信息服务课题的优势进行了分析,介绍了科研课题不同阶段科技档案信息服务的不同方式,阐述了服务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科技查新概念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归纳出科技查新具有多样的检索手段、广泛的服务范围、合法的查新程序、鉴证性的查新结论等特点,并指出科技查新在我国科研管理中的多种意义,同时阐述了科技查新的基本流程及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17.
《膜科学与技术》实现自我发展的办刊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申为中 《编辑学报》2003,15(4):303-304
介绍《膜科学与技术》杂志在办刊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的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8.
试论图书馆技术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分析了图书馆技术学的基本构成,并就我国图书馆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简要回顾,指出了图书馆技术学的发展趋势:新一代图书馆技术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资源的整合技术,也是一个智能的信息服务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9.
20.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数据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  王强  张凤莲 《编辑学报》2002,14(Z1):12-14
为了提高期刊的质量,争取早日被SCI收录,对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创刊6年来刊文作者的地域分布及论文引用文献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校内作者仍是主要的作者群,但近年来校外作者特别是国外作者的论文比例有所增加;每篇论文引用文献的平均数量不断增加,由1996年的6.9篇增加到2001年的13.4篇,并且引用外文文献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提出,在创办高水平科技期刊过程中应主动向国际著名专家约稿,并努力实现期刊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