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工"的概念首次在马克思哲学范畴内得到较为明确的表述与解释。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中介,也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系统阐发其唯物史观的逻辑前提。分析对分工概念之于生产力、生产关系、意识形态、异化劳动乃至人的发展等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意义,多角度梳理分工的历史发展过程,有助于明确认识分工概念及其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学术界,许多学者都认为马克思、恩格斯跨越理论所跨越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不可能跨越,笔者认为,这种解读是不科学的,马克思、恩格斯跨越理论所跨越的不仅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还包括资本主义的生产力。现实社会主义在成功跨越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完成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问题,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阐述的经典社会主义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认识到这种不同的基础上,开创了一条建设现实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3.
经过反复思考,马克思认为俄国农村公社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问题,是生产力落后的俄国农村公社如何达到高度发达。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恩格斯研究表明俄国农村公社不可能成为共产主义的起点,通过把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这一问题的论述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看出,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思想在理论依据上是相同的,他们的研究起点不同,他们这一思想对指导生产力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证了“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系统中的“第一”,而不是目前认为的“生产力的第一要素”。马克思所论及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如科学)”,是精神生产力,是诸多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统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脑力劳动在社会生产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论文的第二、三部分,论证了“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第一”。“第一生产力”同马克思所说的科学技术“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一脉相承。恩格斯指出,作为重要生产因素的人的劳动,不应只看作是肉体劳动,还应包括精神活动及其产物——科学技术在内。  相似文献   

5.
生态生产力作为当前一种新的生产力表述,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新的研究热点。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从马克思经典生产力理论中汲取养料,研究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与生态生产力的契合处。这种契合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以“需要理论”对生产力发展进行了生态限制;二是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概念本质上就是生态生产力的一种形式;三是马克思科学技术生态化思想隐含着生态生产力的特征;四是马克思的物质循环理论展现着生态生产力的运行机制。总体来说,进行这种研究不仅能够使我们对生态生产力的内涵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而且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马克思生产力学说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动力支撑。  相似文献   

6.
斯大林关于地理环境作用问题的“结论”,否定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地理环境学说的,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斯大林之所以作出这样的“结论”,其原因在于他否认劳动对象是劳动的要素之一,而马克思、恩格斯正是把地理环境作为劳动对象加以考察,从而肯定其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的。  相似文献   

7.
现代生产力结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乃岐 《天中学刊》2006,21(1):50-54
现代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认识、改造和创造世界的能力。生产力系统是由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自然生产力是其前提和基础,社会生产力是其主体和核心。在自然生产力中,自然界的自然力是其基础和要素,生物的生产力是其主体和核心;在社会生产力中,物质生产力是其基础和条件,精神生产力是其关键和先导,人才生产力是其主体和主导。生产力系统是一个有规律的运动发展着的统一整体,有机联系、重心转移、互动发展的生态规律是生产力系统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一般法则。  相似文献   

8.
朱秋 《培训与研究》2010,(9):110-112
生产力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直接制约着社会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而马克思、恩格斯语境中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根本上是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无论是从生产关系的内部要素来讲,还是从生产力对生产关系以及对社会关系的制约来说,它对教育都有着根本的决定和促进作用。而教育则服务于生产力,推动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生产力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分析与研究,探析其生态价值,还原其真实意义,维护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科学性,补充、完善现行生产力范畴。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地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生产力实体要素、生产要素的构成论述了“自然”这种生态系统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工业生产生态化的设想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条件、途径。  相似文献   

10.
由于物质生产的落后,革命后的东方落后国家实际上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面临着向成熟的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过渡需要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从未离开社会生产力来构想社会主义.他们曾设想依靠西欧先进国家的生产力支援来拥有物质基础,但在没有外部支援的情况下,东方落后国家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并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最终实现向成熟的社会主义的过渡.  相似文献   

11.
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唯物史观考察人类历史发展的两大基本尺度。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说明了生产力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力是许多个人本质力量的体现,人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统一在马克思历史进步的评价标准中。由此可以得出当代中国发展的本质就是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产品经济是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经济基础和逻辑起点.我国现阶段根本不具备马克思所讲的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因此,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表述的是与马克思不同的内涵,其实质上是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即按劳动力贡献分配.在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客观经济条件决定了我们还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3.
马尔库塞认为人的本质是爱欲。人类的历史不过是人性的变迁史,压抑史。这种压抑的文明是由于异化劳动的存在。爱欲的解放,就是劳动的解放。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能欲望是存在的,但它不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异化劳动是一种历史现象。劳动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的解放是全面的解放。  相似文献   

1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黑格尔辩证法与古典经济学的“卡尔式”融合而既克服了古典经济学简单陈述事实之逻辑推演的脆弱性,又克服了黑格尔辩证法抽象谈论事实之人道辩证的抽象性,它通过把劳动原理置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现代分离结论下而得出劳动人性论与异化劳动论,既实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经济学化,又实现了古典经济学的辩证法化,还带来了传统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践的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回答。它关于自由人类秩序的经济哲学探究以对马克思早期关于“外化即异化”自由悖论之“自由人联合体”回答的学理延续和对马克思未来关于历史与人道结合之唯物史观的实践唯物论建构的深远影响而确立起自己在马克思思想史上的不朽地位。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全新的角度阐述了人的类本质问题。对其进行重新解读,可回归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原初态度——对人的类本质的消解。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是各个时代哲学的主要论题之一。在人类哲学思想的演进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批判传统哲学、创制唯物史观的过程中,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存在论前提,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理论锁钥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相互中介、人对自然的改造与自然对人的报复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是当今人类探索走出发展困境的具体路径的思维平台和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7.
在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洞悉历史唯物主义本身的分工的观点。而正是根据这一重要视角和方法论指示,马克思才真正得以从纷繁复杂、错综交织的社会活动与社会关系中剥离出历史的奠基性和决定性要素——物质生产,进而从物质生产出发阐明了历史的出发点: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发现了历史的发源地: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揭示了历史的决定性因素:物质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最终创立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8.
论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劳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的生产劳动性质,充分肯定了它们在创造社会财富和价值中的重要作用,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工作承担着创造和发展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职能,科技劳动愈益成为价值的重要来源,经营管理是保证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必须实施人才战略,建立,完善对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以生产劳动为基础,内含着主体的对象化和自然的非对象化。“物质变换”的过程是由能动的主体——人发动的,人是“物质变换”过程中的主导性因素。但是,人的主导性因素的发挥却是以自然的基础性条件为前提,即“物质变换”的“主体向度”始终是寓于“自然维度”之中的。并且,马克思从主体和自然的辩证统一以及主体与自然、主体与主体的当下“裂缝”中找到了正确对待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行为尺度。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发展关系的思想的要点是: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的关系的内在关联性。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重要启示:人在自然界中要准确定位;牢固地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协调好人们的利益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