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黎青 《文教资料》2008,(13):29-30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时期著名作家霍桑的代表作.用象征意象来表现主题是<红字>的主要特征.本文分析了<红字>中的红字A本身所蕴含的象征意象,主要的人物刻画,以及不同的背景描写,细致地剖析了罪与罚的宗教意识对人性道德本质的深远影响,深刻揭示了当代社会制度和宗教法律的残暴、卑鄙以及主人公为追求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所付出的惨痛代价和悲剧性的结局.  相似文献   

2.
刘向<列女传>之前的史书中很少有直接的心理描写,历史家在面对不得不表现人物心理的情况下.通常会采用对话及独白的形式让人物将心中所想用语言直接"说"出来.<列女传>在大多数篇章中也是采取这两种方式来表现人物心理的,但有两篇却出现了直接描写人物心理的重大突破,这是一种非常小说化的写法.体现了从史传文学向虚构文学的演进.  相似文献   

3.
陀思妥耶夫斯基把自己那颗躁动的心灵放到了未毕业的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身上,成就了<罪与罚>的经典.作者以其人道主义的博大胸怀,给予世人以无尽的关怀,为我们展现出了一批孤独中生存的寂寞者.本文主要从巴赫金对<罪与罚>的"对话性"出发,通过分析文本的外在对话形式,进而揭示出作者思想与文本形式的呼应.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情节与人物的心理入手,对拉斯科利尼科夫的罪与罚和索尼娅的生活、工作良知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做一个粗浅分析,并探讨小说《罪与罚》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控制论的反馈原则剖析了《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心理描写,旨在证明拉斯柯尔尼科夫并不是意识分裂、二重人格的人物,而是意识统一、不断在反馈调节,以求心理平衡的人物。  相似文献   

6.
欧也妮是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的主人公.在节选自<欧也妮·葛朗台>的高中语文课文<守财奴>中,葛朗台成为主要人物,欧也妮则成了次要人物.但是,在欧也妮与葛朗台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一系列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的细节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课文还是细腻而深刻地表现了欧也妮的恩想性格,成功地塑造了欧也妮的天使形象.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利用各种手段,多方面、多视角对人物心理作细致入微的剖析,揭示人物内心的奥妙.它沿用了全知全能的传统手法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直接剖露人物心灵;它通过人物的言语和行动,从细微处来观察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它摆脱前代忽视人物内心世界发掘的缺陷,自觉地为作品中的人物内心世界刻画花费笔墨.<金瓶梅>的人物心理描写,在中国小说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与欧阳子以揭示人物心理活动为题材的小说,都不约而同地着重描写了都市人的两性心理,尤其是女性心理.在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下,她们的作品中都不同程度地流露出心理分析的创作趣味,人物的情感和心理也有着明显的趋同性.<金锁记>与<魔女>便是这类题材的突出代表:两位作家在作品中塑造了两个经典的"魔女"形象,她们都是在受虐与施虐的共同作用下走向极端的.当然,由于她们不同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因而在人物心理分析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极为不同的地方.对她们小说中人物心理的异同及其成因进行一番考察和探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她们小说创作中的心理分析倾向.而且,这两篇小说在她们的整个文学生涯中有着极为重要和特殊的地位,代表了两位作家对文学艺术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9.
<厄舍古屋的倒塌>是爱伦·坡短篇恐怖小说中的杰作,作者通过营造恐怖气氛,选择恐怖情节,描述人物的恐怖心理,展示了人物从心理变态到精神崩溃的全过程.分析作者在<厄舍古屋的倒塌>中营造恐怖气氛的方式,品味恐怖形成的因素,就能给读者带来视觉和精神上的享受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叙述视角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史记>中人物传记主要采用了全知视角.<鸿门宴>作为史记中的经典篇目,叙述者从人物对话、心理神态描写等方面入手,展示全知视角的无所不知,无所不在,充分表现了人物传记中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