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教学举例教学片断一:“圆的认识”教学。新课快要结束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可以设计成圆形,也可以设计成其他形状,但车轮就一定要设计成圆形,你想知道为什么吗?车轮设计成圆形后车轴应该装在哪里?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问题,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想探究问题的答案。这时教师将学生分成每小组4 ̄6人的若干小组,用手边的纸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等,学生事先准备),选择出适合做车轮模型的一张,组装成一副合适的车轮模型。这一下每个小组忙开了,选车轮、装车轴、探缘由,…  相似文献   

2.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这一理念,笔者在“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花15分钟时间,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车轮的探究,发现圆的特征,学习圆的知识,效果颇佳。首先出示问题: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可以设计成圆形,也可以设计成其他形状,但车轮就一定要设计成圆形,你知道为什么吗?这是出现在学生身边的一个“鲜活”的生活问题,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易激发兴趣。紧接着各小组按实验要求,进行了长达15分钟的探索实践的学习活动(学生按下…  相似文献   

3.
【活动设计】一、设“疑”激“趣”,引发探究。多媒体演示:人们骑自行车的动画画面,其中有一辆自行车的车轮是椭圆形,骑起来很别扭。在学生观察了多媒体关于“人们骑自行车”的演示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画面中你发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谈出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学生质疑:人们为什么要把车轮的形状设计成圆形?能设计成其它的形状吗?学生分组用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圆形等作车轮,进行滚动实验。通过实验感知:只有圆形车轮在滚动中才平稳。师:你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形吗?多媒体演示:部分显…  相似文献   

4.
孙绪民 《山东教育》2011,(11):45-45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掘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场景。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根据小学生年龄小、喜欢看动画片的特点,设计了如下环节:大家喜欢动画片吗?……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动画片,想看吗?演示课件:小狗骑着圆形车轮,小兔骑着车轴不在中间的圆形车轮,小猴骑着椭圆形车轮,小猫骑着正方形车轮,这四个小动物在举行自行车比赛,最后结果怎样呢?现在比赛还没有结束,你能猜一下,最后谁能得第一2为什么?  相似文献   

5.
付华兵 《四川教育》2001,(12):30-30
一、直观引入,感知“圆”。 多媒体演示:播放汽车行驶的画面,定格车 轮;播放人们骑自行车的画面,定格车轮。 引导学生思考:观察以上画面,你发现了什 么? 师:对,所有的车轮都是圆形的!人们为什么 要把车轮设计成圆形,而不设计成其它的形状呢? 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形、正方形、六边形、椭圆形、圆 形学具作车轮进行滚动实验,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实验后教师抽学生汇 报实验结果。 师:不错,圆具有能滚动的特性。像车轮、锅盖 等物体的形状,我们叫做圆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 识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同学…  相似文献   

6.
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举目皆是,为什么有些物体要做成圆形的呢学生一般是不能准确地回答的。因此,“圆的认识”的教学就可以从这里开始。教学时,教师可先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形的学生的回答一定很多,如碗、杯、盘、桌、硬币、钟面、车轮等的边缘。接着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都要做成圆形的呢让学生想象这些物体不是圆形的会怎样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自己总结出:如果这些物体不是圆形的,使用起来不方便:钟面的刻度不均匀;硬币棱角磨损衣袋;车轮滚动颠簸……根据用途把某些物体做成曲线图形——圆,就可以克服…  相似文献   

7.
课例一圆的认识一位教师在讲“圆的认识”一课时,有这样的教学片断。教师出示小猴坐在方形车轮的车上前进的情境。问:小猴感觉会怎样?生:小猴会不停地上下颠簸,很难受。教师出示小猴坐在椭圆车轮的车上前进的情境。问:这时的小猴感觉会怎样?生:小猴的感觉还是很难受。因为它还会不停地上下颠簸。教师出示小猴坐在圆形车轮的车上前进的情境。问:这时小猴的感觉又会怎样?生:小猴会感觉很舒服。因为车不会上下颠簸。这段时间的课堂气氛很活跃,师生情感很好,从老师的表情可知很满意。可这时,突然有一位男生说道:“圆形车轮的车也…  相似文献   

8.
教海拾锦     
简单问题复杂处理一位教师讲圆这个概念时,一开始就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啦,便争着回答:“圆形。”教师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三角形、四边形等。”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它...  相似文献   

9.
教师在导入新课后提出问题:比例尺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比例尺有什么作用。生1:根据带有比例尺的图纸,我们就能自己制造一个零件模型。生2:画教室的平面图要用到比例尺。生3:板报小组的同学给班级设计板报样稿也用到了比例尺。生4:我想设计一条旅游路线图,这也要用到比例尺。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下面有相同想法的同学自由组成互助小组,把自己所想的设计出来。(学生动手测量、制作、设计、勾画。教师巡视,辅导答疑。)师:下面请各小组推选代表,讲讲你们的实际操作过程。本小组的同学可以相互…  相似文献   

10.
学生知识的习得,技能的掌握都需要有一个刺激。这个刺激可以来自学生自己,也可以是来自教师和同学。而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它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效益。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合作角色和角色意识呢,教师自身应扮演怎样的角色,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是本文着力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周晨 《甘肃教育》2003,(3):34-34
在数学教学中,巧用多媒体的声音、图像、文字、动画创设教学情境,调控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去探求、去发现、去创造。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首先显示小熊乘坐各种轮子的小车的情景,让学生发现:小熊乘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车轮的小车上下颠簸,惊恐万状,而乘坐圆形车轮的小车平稳舒服,怡然自得。那么车轮为什么都要做成圆形的?圆有什么特点呢?他们跃跃欲试,争着想揭开这个谜。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提升到了最高点。  相似文献   

12.
热水在冷水中怎样跑?这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热往哪里传》一课中的一个活动,教学时间分配上只有10分钟,我在教学设计上是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想办法看到热水在冷水中跑,再让学生实验、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3.
三、社会相巨影响模式(一)分组教学制:教师为教学而分组对于同样的学生或者学生小组来说,如何才能取得比一个教师的工作更大的效果呢?分组数学制常常是依据小组的结构被分成类的(德拉蒙德DrllllllnQwt1961).结构是等级的一种类型,{j小组方面,主管应是优秀的或地位较高的教师。选择这种人通常是因为他们作为一个教师的突出技能和经派,同时可以支付比其他成员更高的薪水。当所人的小组成员取得同样的地位和职责,而且每个教帅对一个或l‘1个问题,或者对一个问题的某一方面负主要责任时,说明dwt是一个联合协作的结构.分组教学…  相似文献   

14.
王艾 《现代语文》2006,(4):104-104
有疑问的课堂是流动着智慧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走入新课程,执教于高中,更应该将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探究能力作为教学重点。老师更多的不是各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而是备本课可以有几个切入点?学生有可能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在出现的问题中哪些是主干、哪些是枝节?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没有学生的问题、学生的见解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向,这节课就算备得再好,也是不叩自鸣之钟。  相似文献   

15.
许青川 《学周刊C版》2011,(2):159-159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根据教学思路,为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思考、质疑而设计的;二是学生自学发现,或在教师启发下思维“扩展”而产生的。一堂课设计的问题,如何才能做到合乎实际,配套成“链”,以消除“满堂问”的弊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整体设计。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上课举手想举又不敢举高:有些学生回答问题吞吞吐吐、声音很小;有些学生站起来的样子扭扭捏捏、不够大方。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实际上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些学生缺乏自信心。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这样做:  相似文献   

17.
现象一:一年级的一位教师在教学《四个太阳》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其中的一个,然后分4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结果一半之多的学生选择了“多彩的太阳”,三十多个孩子闹哄哄地挤在一起,谁都听不清楚谁读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合作效果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8.
刘帮军 《考试周刊》2012,(69):40-40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成了教师的个人才艺展示的舞台,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倒成了看客。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就应该采用对话教学。因为对话教学是师生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是实践师生互动与合作学习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实施对话教学呢?笔者就此想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以及探究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非常青睐这种教学方法,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实施。那么,究竟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呢?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我谈谈几点看法。一、根据学生的情况科学分组要想有效地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科学分组是第一步。语文教师应该根据班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组,安  相似文献   

20.
杨艳 《贵州教育》2009,(19):33-33
一、抓好“三动”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一是“动脑”,这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和升华的必要过程。教学要重视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改变以往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想”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动脑机会,让学生在“想”中发展思维。例如,教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可引导学生围绕如下几个问题展开思维:圆锥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