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任昉年谱     
南朝学者任昉在齐梁间是一个重要人物,他与沈约齐名,同为文坛领袖。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六朝的重视,对任昉的关注和研究渐多。但对任昉的生平中一些重要事迹的系年多有讹误,本文对此进行了爬梳整理,以期有助于对任昉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任昉是齐梁文坛颇有影响的作家,现存诗文85篇。本文广微《南齐书》、《梁书》、《南史》、《资治通鉴》等各有关史料及诸地志,参证任昉同时代人有关诗文,对其中62篇有年代可考的作品进行了较细致的考证,一一为之系年。考证时,对篇题及前贤误解之处亦有辨证。对进一步研究任昉乃至齐梁文学,当有所助。  相似文献   

3.
在中古文笔分域的背景下,任笔在齐梁之际赢得了炳焕的盛名,然而北人邢邵却讥斥任昉"文体本疏",抵牾顿生.邢即这一言论,是在与魏收斗文争胜的背景下提出的,除不满任昉诗歌好用新僻的典故之外,还有任鲂在创作中常突破文体规范、随意运笔的缘故.任鲂作品中所存在的破体现象,反映了他不拘于文体约定俗成的既有规范,灵活地从具体境况出发结撰篇章以各致其用,同时也是他追求新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竟陵八友"是齐梁之际重要的文人团体,包括谢眺、王融、沈约、萧衍、范云、任昉、萧琛、陆倕八人.他们是永明体新诗的倡导与实践者,也是齐梁文学新变的完成者.他们的山水诗、公宴诗、咏物诗成就甚高,其奏疏、序论诏铭、书文碑领、辞赋等文体也代表着齐梁散文的最高成就.在文学艺术上,"竟陵八友"倡导文学题材的日常生活化、重视文学的抒...  相似文献   

5.
任昉晚年作诗“欲以倾沈”,此举关涉多方面复杂的历史因素:齐、梁时期“文笔”观念的演进是大背景,促进了任昉“诗”、“笔”观念的转变;齐、梁之际新旧诗风的嬗变,为任旷在客观上创造了“倾沈“的条件;任昉所倡导的“竞须新事”之诗风在任昉去世后仍然持续风靡,又透视出任昉对昭明太子文学集团的深度影响.任昉在诗歌创作上的“倾沈”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从中可清晰见出齐梁文学发展、演变的内在动因与脉络,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代辞宗”沈约对推动齐梁文学批评的发展及对齐梁文学批评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他引导了齐梁诗歌的发展方向,为齐梁诗人开创了崭新的“趋俗”的美学理想。本文试从他的情性观、三变论、三易和声律论的角度探讨他的诗学的“俗”论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7.
任昉是中古文学研究中的一个冷门。全面总结一千五百年来任昉研究的成果,弄清楚人们对任昉、任昉诗和任昉学问的看法,指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对推动任昉研究、丰富和补充中古文学研究有较大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8.
任昉是"竟陵八友"文学集团成员之一,以"沈诗任笔"擅名齐、梁文坛.他不仅以散文创作驰名当时,而且其诗歌创作也自成一家.浙江之行,是任昉一生中仅有的两次外任.考察任昉的浙江行踪,以及所创作的山水诗和酬答诗,从中可窥见其不同于永明体新诗的庄重典雅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9.
考察南朝文学,当然要从士入手。任昉是南朝士人的典型代表。将任昉的作品与相关史志的记载对照来细读,发掘任昉与各文士集团的关系,是《任昉与南朝士风》一书鲜明的特点。该书还从士风与文风的角度对任昉诗文的特点进行了概括,这种概括又是建立在对经典评价和阐释的基础上的,因而对研究南朝文学和士风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贺继承了齐梁诗歌女性生活的题材与声色大开的诗艺,他又力求新变,熔铸了冷与奇的艺术特色以及跳跃化的诗歌意脉,形成其别具一格的冷艳瑰奇诗风。其将文学视为事业的文学观念,也与齐梁诗人大为不同。李贺对齐梁传统的继承与新变,不仅在中唐齐梁诗风复兴的潮流中有其独特成就,还深刻影响了晚唐温庭筠、李商隐等人的诗歌。  相似文献   

11.
南朝学者任昉擅长表奏等笔体文章,和当时文坛领袖沈约齐名,有"任笔沈诗"之称。任昉的笔体作品中有大量的属于代人创作的代言体。即使是代言体作品,任昉也能设身处地恰如其分地把握作品的艺术表达出自己的褒贬,表现了有为而作的精神。任?的笔体作品用典恰当、笔端含情,其艺术价值得到当时人的赞赏。  相似文献   

12.
枞阳浮山历史上曾以佛教驰名,尤华严寺最著。方以智于明亡后被迫逃禅,晚年主江西青原道场,纂修《青原志略》,但心中日益萌生归乡终老之意:而家乡官绅父老亦热切期盼他回乡兴修华严寺,重振名刹。方氏虽是应允,派其弟子山足兴斧先行浮山料理,但本人因粤难突发而逝。终未遂愿。他虽名列华严寺第16代住持,却未一日入寺坐堂说法。考其史实,于研究方以智晚年行实与佛教思想或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明清之际的青原学风本有"荆杏双修"的特色,方以智晚年入主青原当与此一思想背景有关。他将觉浪道盛的庄学论述导入青原,在青原山掀起了一股三教并弘的学风,并以方氏象数易学思想作为三教会通的理论基础。由于清代学风的转变以及某些政治因素,青原学风在方以智身后很快衰落。  相似文献   

14.
在方东美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变的是一直推崇道家哲学,方东美认为,道家哲学接引了传入的外来佛学,并且帮助佛学在中国本土扎根。他虽然认为佛学理论同道家哲学接触之后,产生的是"交互作用",但是明确地反对学术界关于新道家哲学(魏晋玄学)受佛学影响的观点。他否定佛家思想对当时的道家哲学("新道家哲学")的影响意在表明新道家哲学在佛教传入中国时就已经产生,并非受了佛家思想的影响之后才产生。道家哲学与佛学结合的方式是"格义",导致的后果是印度佛学的"华化"。  相似文献   

15.
令是下行公文中的一种,以简炼朴实为风格特征。但魏晋以还,在唯美思潮和贵族文化的双重影响下,令文与其他公用文体大多成为文士炫才耀博的载体,以典雅藻辞为美,此风至南朝尤甚。《文选》“令”类唯选《宣德皇后令》一篇,是任日方代宣德皇太后王宝明劝萧衍进位梁公而作,实质是劝禅文。禅让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主要转移方式,劝禅文则是这一方式衍生的文体之一。任日方先后代拟有多篇以萧衍为对象的劝禅文,但因所代的名义作者身份和写作时间不一,笔法各各有异,都恰当地展示了名义作者与萧衍的关系,并涂上了作者与萧衍特殊关系的心理色彩。  相似文献   

16.
湖湘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张拭对佛学持彻底的否定态度,抨击甚多。在他看来,佛学是虚诞之学,流于自私自利的境地,未能分清天理、人欲之间的差别。张拭的佛学观建立在儒释思想比较分析的基础之上,并以自身理学中的“仁说”“格物致知”“居敬主一”等思想消解释氏,目的就是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抵制释氏对儒学的侵入。  相似文献   

17.
韦丽华 《钦州学院学报》2012,27(1):52-55,60
从《小仓山房诗集》诗歌创作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表现内容以及袁枚与僧侣交往的目的、游历名山佛寺的目的看,袁枚并未深受佛教的影响,与袁枚多反佛言辞互为表里。探讨袁枚与佛教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清代文人与佛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放焰口"是密教的施食饿鬼的仪轨之一,自宋元至明清都是南北方重要的民俗之一。《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许多北方民间"放焰口"、施食饿鬼的故事,"放焰口"呈现出适用范围更广、富有变化和惩戒意味的民俗化特征,这与佛教世俗化、清代的僧尼制度、厚葬风俗、明清功利化的民间信仰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