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婷婷 《海外英语》2012,(20):235-236
语用迁移是语用习得过程中重要的跨文化交际现象,目前主要是通过言语行为展开研究。抱怨在人类交际中是一种威胁听话人面子的言语行为,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受社会变量的影响不同,采用的表达模式不尽相同。对比中美文化间的差异,可了解中国学习者是如何受文化迁移影响而实施抱怨语的。深化对抱怨语行为中文化迁移的研究,有助于恰当使用抱怨策略,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并对英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产生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不同文化的人在跨文化交际中把自身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社会规范等方面运用在目的语的言语行为上,造成交际中的语用迁移,甚至语用失误.语用迁移研究是语际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结合最紧密的方面,只有运用适当方法讲授语用知识,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3.
语用迁移是二语学习者使用言语行为时的普遍现象,负迁移是导致语用功能失误的一个主要因素.文章从语用失误与语用负迁移的关系,语用负迁移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以及对学生学习外语的影响三个方面详尽地阐述了负迁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非言语性语用失误在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的因素中占有很大比例,主要包括体态语语用失误、副语言语用失误、客体语语用失误和环境语语用失误。体态语是非言语交际中使用广泛、种类繁多,且与言语交际最为关联的肢体语言,因此,本文主要以Geert Hofstede的文化维度为参考基点,对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语用失误进行典型案例分析,以引起广大外语学习者对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视,最大限度减少跨文化交际失败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中介语语用学的角度对中国大学生请求语策略的使用进行调查研究。从跨文化交际、语用语言迁移,社交文化迁移等方面探讨语用迁移,特别是语用负迁移在中国英语学习者语言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语用负迁移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用负迁移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分析语用负迁移对跨文化交际的消极影响,通过有意识地研究和对比异文化与本民族文化中人们的言语行为、语用规则及深层的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来减少语用负迁移的干扰,保证顺畅、有效地沟通和交流。  相似文献   

7.
中介语语用学的研究表明学习者的二语水平会影响语用迁移的发生,但两者的关系至今仍无定论。本文考察中国英语学习者两个不同语言水平组的拒绝言语行为,研究语用迁移如何受到二语水平的影响。26名中国汉语本族语者、20名美国英语本族语者以及大一、大三各60名中国英语学习者参加了本研究。研究参照Beebe等人的拒绝语义成分分析法,对用语篇补全测试收集的话语程式进行编码,并统计每组在各语义程式上的使用频率和排列顺序,以判断两组学习者中介语中表现出的拒绝语用策略与其母语语用策略的差异程度。研究发现,语用迁移表现出程度上的不同,并受拒绝诱发因素的影响。而且,无论是在语义程式的使用频率还是排列顺序上,拒绝言语行为中表现出的二语水平与语用迁移的关系基本呈正相关关系,即语用迁移的程度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增强。  相似文献   

8.
语用迁移现象是语际语用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文旨在分析讨论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商务信函中实施抱怨言语行为时是否存在语用迁移现象。本文参考了语用迁移和语用失误的理论、Olshtain和Weinbach及Trosborg的抱怨策略理论进行语料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在选择抱怨的直接程度及抱怨的策略方面存在语用迁移现象,从而建议广大英语学习者应该注重目标语的语用知识学习。  相似文献   

9.
语用失误分析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钢  贺静 《巢湖学院学报》2010,12(2):141-145
语用失误是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的重要原因。运用语用学原理,从词汇、言语行为和语篇等层面指出了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表现形式,结合文化、思维和语用负迁移等角度分析了各种失误的成因,并从外语教学的实际提出了应对语用失误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0.
习语是英语本国语使用者言语中的普遍现象,能否灵活运用习语已成为衡量EFL和FFL学习者英语真实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而要全面理解和正确运用习语单纯从其语义、文化角度是不够的,习语有其自身适用的语用语境并能实施语用功能.该文试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来探讨习语的语用功能,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掌握习语的交际功能,以便在跨文化活动中实现更加顺畅的言语交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