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锡良先生《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是对古汉语虚词进行个案研究的一篇力作,但文中对甲骨文、金文中“于”字用法的归纳还有可补之处。喻遂生师据此做《甲骨文介词“于”用法补议》,对甲骨文“于”字的用法做了详细的补充。对西周金文“于”的用法尚可做以下补充:“于”带谓词宾语;“于”引进时间;“于”字结构的状语用法;“于”字结构的连用。另附“于”的动词用法。  相似文献   

2.
“于”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介词用法。从甲骨文的时代到先秦,汉语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一步。通过对《论语》、《史记》、《世说新语》三部著作中“于/於”的再考察,理清“于/於”从先秦到魏晋的发展演变,在前贤已有的研究成果上。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爰"产生于甲骨文时期,西周时假借为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此)、疑问代词(何),在此基础上复合使用,成为兼词,并进而虚化为承接连词."焉"产生于西周时期,由于与"爰"音同,假借为"爰"的指示代词(此)、疑问代词(何)和兼词(于/於+此/何)用法,并虚化为语气词、词尾.在春秋战国时期,又假借为介词(于/於),并发展为人称代词、承接连词.  相似文献   

4.
马彩红 《现代语文》2007,(12):30-31
一、甲骨文中介词"于"的判定 本文以郭沫若先生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的<甲骨文合集>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的<小屯南地甲骨文>中典型的完整句子作为基础材料.由于本人的时间和能力及掌握的材料有限,因此未能统观全书并做出科学准确的统计数据,但对文中使用"于"的例句都尽力核对原始拓片,以确保材料准确.  相似文献   

5.
郭锡良先生《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是对古汉语虚词进行个案研究的一篇力作,但文中对甲骨文、金文中“于”字用法的归纳还有可补之处。喻遂生师据此做《甲骨文介词“于”用法补仪》,对甲骨文“于”字的用法做了详细的补充。对西周金文“于”的用法尚可做以下补充:“于”带谓词宾语;“于”引进时间;“于”字结构的状语用法;“于”字结构的连用。另附“于”的动词用法。  相似文献   

6.
"让步"这一概念在英语语法中可以用从属连词、介词、复合介词、分词短语或其它特殊结构加以表达,但这些词语和结构在意义上和用法上不尽相同,笔者通过参阅国内外一些语法著作,并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体会,对它们的异同进行综合和比较,以便使读者更加准确地理解和应用"让步"的各种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7.
"着"[·ts']在祁几方言中是个功能负担较重的词,它有方位介词、动态助词、方位词、语气词四类用法.从认知角度探讨方位词"着"的来源.并结合现代汉语中"上"、"沿"等词集动词、方位词用法于一身的现象,可以看出方位词"着"[·ts']与方位介词"着"[·ts']一样是源于附着义的动词"着"[ts ' 33].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左传>中引进动作行为发生或进行处所的介词短语作了全面的统计分析,发现其中的"于"绝大多数都出现,少部分可以隐省.确定动作行为真实发生的, "于"就出现,动作行为没有真实发生的, "于"就不出现.这是因为这种用法中的"于"虽然已经虚化为介词,但还保留了"到"和"到达"的意思.通过研究,为郭锡良先生"介词‘于'起源与动词虚化"的观点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对明潮州戏文《金花女》与潮汕方言中"乞"的用法进行考察,发现戏文中"乞"字可作实义动词、使役介词、与格介词与介引被动句施事的介词,而在潮汕方言中可作给予义动词、使役介词、与格介词与介引被动句施事的介词.对"乞"字的语法化路径与在闽南方言区的发展进行梳理,发现现代潮汕方言中"乞"字用法至少可追溯到明代之前,且在明代潮汕方...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考察了近代汉语中"在于"句的情况,本文认为"在于"在近代有两种用法,一种是介词;另一种是动词.在句中出现时,由于所表达的语义不同,放出现的位置也不同.当"在于"用为介词时,等同于介词"在".  相似文献   

11.
汉语介词在汉语语法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只有几十个,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汉语介词"依""据"为研究对象,对介词"依""据"的历时演变进行探究。"依"作为动词的用法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并使用,后来随着其引申义的大量使用,发展出"依赖、依靠"义,到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依"作为介词的用法,南北朝之后更是广泛应用。"据"的本义也为"倚靠",但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在连动结构中,汉朝时的"据"在连动结构中已可以没有"而"或"以"的连接,可见,"据"的介词用法开始萌芽,魏晋南北朝时期"据"的介词用法使用频率有所增加,至隋唐时期已开始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孙锡信先生认为直到南北朝时"到"仍只能作动词用,而<古代汉语虚词词典>(1999)却提出先秦已出现"到"作处所介词的用例.本文通过考察动词"到"虚化为介词的过 程,认为动词"到"大约在唐五代才基本虚化为引进处所关系的介词.  相似文献   

13.
两周金文中"用"的词性和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字在两周金文中出现频率很高,其词性和用法均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就词性言,有动词、介词、连词三种;就用法言,"用"为动词时有"使用"义,"用"为介词时可以引进动作行为凭借的对象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用"为连词时主要表示原因.  相似文献   

14.
居延汉简频率副词共有7个,全部承袭先秦汉语而来,表示未然和已然的重复虽有分工,但交叉用法较多;其用法与其他同期文献中的频率副词相同,除"又"用法灵活,与甲骨文、金文中的并列连词有比较明显的不同外,其他各词的用法普通.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到”是个语法功能发达的常用词,它的各种用法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展成熟的:“到”在先秦已出现,东汉时期语法功能开始逐渐增强,在连动结构中语义逐渐虚化,至唐代介词和补语功能基本形成,直至现代“到”的所有用法才全部形成。  相似文献   

16.
在汉语中,"将"是一个用法比较复杂的词,其语法功能可分属不同类别.在清人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将"的用法有:做名词语素、动词、介词、副词、助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考察了时间介词"去"的产生时间及其在近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其次深入探讨时间介词"去"的产生过程及其演变消失的原因,最后讨论了"去年"、"去岁"中的"去",说明这里的"去"不属于时间介词用法.  相似文献   

18.
《孟子》是先秦诸子代表作品之一,其语言代表了当时的语言。介词"於"的用法是一种特殊的现象,介词"於"要与其引进的词语组成介词结构,才能在句中发挥其语法作用。本文试图从"於"与其所引介的词语的组合能力、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几方面,对介词"於"的语法特点进行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19.
德州方言的"在、逮、从"用法比较复杂.通常认为三者大致相当于北京话里的"在",主要有动词和介词的用法.但它们相互间也存在着诸多差别.本文首先描写"在、逮、从"各自的语法特点,进而讨论三者相互间的区别.同时提出新的认识,即"逮"是"在"的词汇变体,"从"是因介词"逮、从"混用而导致出现替代"在"作动词或介词的新派年轻人的"误说词".  相似文献   

20.
通过考察《太平经》中"向、嚮、鄉"的用法和分布情况,认为其动词"向、嚮"和连词"向、嚮"略有混用,但"向、嚮、鄉"的用法仍然存在较为明确的分工。"向、嚮、鄉"均无典型介词用例,这符合先秦两汉时期"向"的用法特点;同时还认为可尝试通过考察某些道书中的一些语法现象,如介词的使用和分布情况来推测某些道书大致的成书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