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0 毫秒
1.
苏南大型集镇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结构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冯建 《资源科学》2002,24(5):39-45
90年代以来 ,苏南的集镇规划达到高潮。大型集镇 ,作为苏南一种较为普遍的集镇类型 ,其规划的功能布局与土地利用结构模式相对复杂 ,客观上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总结。该文选取苏、锡、常地区的 6个集镇规划样本 ,从集镇性质、规模定位和主导产业选择、路网设计和交通规划、公共用地布局以及功能布局与集镇土地利用结构模式等方面对苏南大型集镇的空间规划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最后 ,就规划实践中的若干共性问题和新的尝试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
江苏中小型集镇空间规划与乡村景观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健  刘玉 《资源科学》2008,30(5):737-743
集镇空间规划,是政府对乡村与集镇土地资源利用和景观重构实施干预的重要手段,也是引导乡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式,成为地理学者积极关注和广泛参与的实践领域。以苏中、苏北的10个样本集镇为例,对江苏中小型集镇空间规划的实践进行理论梳理。从典型案例分析来看,中小型集镇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其空间规划的对应思路,应强调集聚式、团聚状形态,妥善处理好集镇与过境公路和对外交通的关系,强调建设宜人的居住环境,以发展促建设,使规划起到既能指导集镇建设又能寻求集镇发展突破口的作用。具体而言,在集镇的规模预测、性质定位与主导产业选择,路网结构和过境公路与集镇空间形态规划的关系,以及促使集镇功能结构合理布局与景观重构的方式等方面,应因地制宜并形成特色。集镇的空间规划还要体现集镇与周围乡村的空间联系及其中心承转职能,重视空间规划与集镇社区文化之间的关系,借助传统文化要素体现规划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3.
妙玉 《百科知识》2014,(9):56-59
正黄桥南濒长江,东连如皋,北接姜堰,是苏中、苏北地区通往苏南的重要门户,也是苏中、苏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集镇,素有"北分淮倭,南接江潮"的水上枢纽之称。早在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泰兴置县时,黄桥已是一大集镇,时称永丰里。黄桥建  相似文献   

4.
李婷 《科学与管理》2007,27(4):63-65
本文回顾传统的"苏南模式"和新"苏南模式"的实证性经济情况,力在展示苏南模式的主要变迁过程。从制度的角度分析了苏南模式的产权制度变迁表现出来的性质特征。另外从产权来解读这一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5.
基于新发展理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方面建立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江苏省2010年—2020年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算。研究发现:整体来看江苏省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稳中有升;各维度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对高质量发展水平贡献不一;各区域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呈现由南到北依次递减的分布格局,苏南和苏北的发展差异是江苏省高质量发展总体差异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6.
Dyer创业生涯模型从"影响职业选择因素"、"职业社会化"、"职业定位"、"生涯演化"四个方面构建了创业和职业生涯的关系.本研究通过对18名苏南企业家的访谈,一方面部分验证了Dyer创业生涯模型,另一方面,基于Dyer创业生涯模型去剖析苏南企业家成长模式,有利于更好地探索和总结苏南企业家的成长规律.在无数中小企业蓬勃兴起的今天,Dyer创业生涯模型和苏南企业家成长模式将从理论和实践上给更多创业者以启示.  相似文献   

7.
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顾湘  姜海  曲福田 《资源科学》2006,28(6):112-119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土地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等方面出发,构建了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体系,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对江苏全省及65个县市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并指出其区域差异和变化趋势,提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江苏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从粗放扩张向集约利用转变;②江苏省虽然整体处于全国和东部地区前列,但与上海等省(市)相比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③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差距显著;在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地区内,不同县市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距也十分明显。文章指出,针对不同类型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律和用地特征,设计区别性的用地政策,能够从宏观上指导不同类型地区的用地方向,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吴文化与苏南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芳 《情报探索》2009,(9):120-122
指出苏南高职院校图书馆应深刻领会吴文化在图书馆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方面,着手构建和重塑具有吴文化特色的苏南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  相似文献   

9.
从产业转移的涵义及特点入手,分析苏南苏北产业转移的现状及苏北地区承接苏南产业转移的制约因素,提出苏北地区承接苏南产业转移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白酒同其它商品一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而消费的档次也随之增高。为了给酒类生产行业决策发展方向和规模提供市场动态信息,调查了我县150户(其中,农村60户、集镇20户、县城50户、厂矿20户)。从调查的结果看,白酒消费档次是:县城高于集镇,集镇高于农村青年和中年高于老年。消费档次正逐步趋向高档次,县城居民饮散装白酒的比例下降较大。  相似文献   

11.
大别山区六安瓜片名茶资源保护与开发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 ,名茶在中国茶叶发展历史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大别山区六安瓜片是中国十大历史名茶之一 ,具有优质的茶生地环境、优良的茶树品种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论文在六安瓜片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指出 :六安瓜片历史品牌流失严重 ,茶生地环境面临恶化 ,现行农村土地政策制约了瓜片产业化发展 ,瓜片扶持资金存在问题较多 ,茶基地建设和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论文提出要加快农村土地承包使用权流转 ,促进瓜片产业化发展。引入招投标机制 ,确保茶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优质高效。以GAP制度为标准建设茶叶生产基地 ,实现六安瓜片生产与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和国际化。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恢复和发展六安瓜片  相似文献   

12.
浅析中国工业化不同时期的土地管理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崔莉  刘新卫 《资源科学》2012,34(9):1698-1704
1949年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完善的不同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先后经历三次不同的道路选择,大体上可以划分为赶超型工业化、外延型工业化和创新型工业化时期。土地管理政策在建国后经过不断探索和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框架体系,也支撑了不同时期的工业化发展。在赶超型工业化时期,中国土地管理通过推进土地改革和保障用地需求顺应了工业化发展要求,但土地管理政策较为零散,土地利用问题开始显现;在外延型工业化时期,土地利用成本较低成为中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主要“红利”之一,而一味保障工业化发展需求的土地管理政策也导致土地利用问题开始大量爆发;在目前的创新型工业化时期,土地管理政策肩负调控和引导工业化科学发展的重任,应该从整体上设计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的土地管理政策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中国茶旅一体化发展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茶旅一体化是茶业与旅游业及相关配套服务业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我国茶旅一体化发展的资源丰富,本底较好。新时期,茶旅一体化处于提升阶段,激活茶经济是提升茶旅一体化的前提。根据国内外茶经济的发展大局,结合茶经济的现状及茶资源概况,从空间上可将我国茶旅一体化发展的局势分为"优化区域、重点区域、一般区域和补充区域"等4种区域类型。为促进茶旅一体化的发展,要从创新发展模式、完善规划体系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4.
蒋小钰 《科技广场》2012,(6):226-229
本文从中国茶产业存在的专业茶仓缺失问题切入,提出了基于专业茶仓+交易平台的全产业链新业态。这个新业态采用TIBOPS(Tea Industry Based On Professional Storage)模式,是一个双链V型全产业链茶产业园,对茶产业在构成和制度两个方面进行了组织创新,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是中国茶全产业链战略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5.
开发区土地开发的区域效应及协同机制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开发区是近 1 5a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不少开发区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该文着重从土地开发与区域联动发展的角度 ,分析了开发区土地开发的区域效应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探讨我国开发区土地开发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合理机制。指出规划先行、土地滚动开发、以土地开发带动相关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和实现产业空间结构的调整是实现开发区持续发展 ,并带动所在区域综合发展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6.
限制发展区农地发展权补偿标准探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主体功能分区实际上就是针对我国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而进行的空间区域划分,主体功能区划中的限制开发区采取差异化农地保护政策,限制了不符合区域内主体功能要求的土地开发,这必然导致区内可实现的农地产权价值减少,需要给予产权人土地价值补偿.本文提出了限制开发区农地发展权补偿的概念,尝试以资产定价理论(CAPM)为基础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构建了限制开发区农地发展权补偿标准模型,并以宜昌、仙桃等地部分地区为研究区域对补偿标准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农地发展权价值是农地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城郊而且整个区域农地发展权价值总额都可能大于区内农地农业用途总价值.研究区域内农地发展权总价值为1526亿元,约占农地总价值(1927亿元)的79.21%,远大于农地农业用途总价值(400.6亿元);②限制开发区对区域内农地总价值实现所产生的限制主要实施在农地发展权价值上,补偿标准在数值上等于受管制的农地发展权市场价值.发展区内农地发展权价值补偿额为317.3亿元,分别占区内农地发展权总价值以及农地总价值的20.79%及16.47%;③受调查农户对水田的平均支付意愿(约112万元/hm2)要高于对旱田的平均支付意愿(约100.2万元/hm2);④调查区域内每公顷农地发展权价值(约82.73万元)是每公顷农地经济产出价值(约21.72万元)的4倍左右,但其在现行资源价值核算体系中却常常被忽略,易造成限制发展区农户福利的大量损失.⑤同一功能区内农地发展受限程度的一致性可从农地价值内涵中寻找逻辑.同一行政区内农地发展权价值补偿可能不一样,同一主体功能区内不同行政区的农地发展权价值补偿可能一样.  相似文献   

17.
生态国土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属性和功能,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加强生态国土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和专家座谈咨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生态国土建设的科学内涵、基本框架、技术路径和政策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系统阐述。生态国土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发挥自然资源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作用,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部署落实到自然资源领域的各个环节。基本框架是以源头保护、节约利用、整治修复为主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集中统一管理自然资源资产,集中统一监管自然生态,改革和完善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生态国土基础能力建设和科技创新支撑,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加强规划和引导,加快开创生态国土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土地整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综述   总被引:113,自引:5,他引:113  
罗明  张惠远 《资源科学》2002,24(2):60-63
土地整理是在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紧缺性日益突出的形式下 ,国家为保障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而提出的、以提高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率为目的的重要举措 ,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展开 ,并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成为实现国土资源集约利用的主要手段。在此背景下 ,该文首先探讨了土地整理的概念内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并对当前我国土地整理活动的内容和运作方式进行了总结 ,在此基础上 ,对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所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 ,为全面评价土地整理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和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土地整理项目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土壤肥力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是影响土壤质量演变的两大因素,而人们的农业生产行为对农田土壤肥力的影响日益加深。中国人口众多,土壤资源有限,其80年代初以来的农地土壤肥力变化备受世人关注。同时中国农村的经济、制度、政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利用80年代初和2000年的土壤肥力数据以及相应的社会经济调查数据,试图揭示自农村改革以来可能影响土壤肥力变化的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初步分析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土壤肥力提高有一定促进作用,耕地资源禀赋则相反。现行土地产权制度与土壤肥力变化之间没有表现出某种明显的相关关系。20年来中国农地的复种指数变化没有破坏土壤肥力,反而因复种指数微略下降而改善土壤肥力。同时近年来秸秆还田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