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过程:一、比比谁的问号多———培养问题意识《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从发现“谜”到揭开“谜底”,充满着悬念和智慧的思考,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探究的欲望。学习课文可从质疑课题入手。如:谜底?山谷中有什么谜?怎样揭开谜底?山谷中的谜底是什么?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对课文作“鸟瞰全景式”的朗读,看他们了解哪些问题,又会产生什么问题。在与文本“远距离”对话中,学生不难发现山谷中特有的现象,知道山谷之谜是什么。但由于个体经验不同,关注点不一样,阅读困惑也不同,教师要再次鼓励学生质疑,如:东坡的雪松为什么能完好无损的保留…  相似文献   

2.
师:现在,你就是旅行者之一,终于揭开了“山谷中的谜底”之后,你心情怎样?  相似文献   

3.
在2003年江西省吉安市小学语文教学比赛中,来自永新县的陈白贞老师执教《山谷中的谜底》,为全市的参赛教师及观摩者上了精彩的一课。时过境迁,陈老师那精彩的教学仍在我的头脑中闪烁并摇曳生姿。现撷取其中几个精彩的片断加以点评,以期和大家共勉。片断一:理性分析加感性领悟,学生入境明理动情。一、抓要点,理性分析(多媒体展示南北走向的山谷)1.出示山脉横切剖面图,帮助学生认识和区别山谷、山坡、山峰。2.认识方位坐标图(左西右东,上北下南)理解“南北走向”的意思。二、抓难点,探索解谜1.多管齐下,理解谜底。(1)谁解开了山谷中的谜底?你…  相似文献   

4.
张晓华 《班主任》2013,(9):36-36
语文课上,我与学生一起学习《山谷中的谜底》一文。这篇课文讲的是,在加拿大魁北克省有一处山谷,东边的山坡只长雪松,西边的山坡除了雪松,还生长着很多杂树。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两名旅行者揭开了谜底。原来,东坡雪大,当雪松上的雪积到一定程度时,  相似文献   

5.
一、课题入手,理解“谜和“谜底”1.教师板书课题《山谷中的谜底后请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写“谜”和“谜底”的句子,通过朗读感悟雪松的独特本领。犤评: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是很好的训练方法。从课题入手,围绕“谜”及“谜底”读书、勾画,便于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犦  相似文献   

6.
据统计,不管是哪种版本的数学教材,练习课所占课时均在五分之三左右。如伺使练习课如新授课股“完整”、“智慧”、吸引学生,让学生在数学练习课上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锻炼、发展与提高?经过对我校省级重点课题“‘三习’开放式课型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子课题之一“高年级数学练习课的实践研究”,一个多学期的实践与思考,我对练习课有了些许初浅的感悟。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我与学生一起经历了以下教学过程。上课伊始。教师左手托着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盒子,右手指着其中的一个顶点问道:“这是长方体盒子的什么?”“顶点。”孩子们整齐地回答。  相似文献   

8.
一、检查复习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山谷中的谜底》。(学生齐读课题)【反思】改为学习《山谷中的谜底》的写作方法更明确,此提法让人误以为是阅读课,听下去才明白,其实是阅读课的延伸——作文课。  相似文献   

9.
音乐是声音艺术,是听觉艺术。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以听为主,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充分揭示旋律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引导学生亲身感受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部分的旋律情感。本课共三课时,下面我将第一课时歌曲教学,从导入、教学过程、小结三部分详细说课。一、说导入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引发学生兴趣使之善学成为本课的亮点问题。学生在老师富于激情的引导下,兴趣盎然地欣赏了一段音乐,初步感受了音乐表现的内容,乘机我问:“听了这段音乐,谁能告诉大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恰当的…  相似文献   

10.
“线形”教学模式旨在实现学生自能读书,为其终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一、“线形”教学模式的基本式1.基本式图示导入铺线→初读理线→细读循线→深读悟线2.实用课例评析课文题目:《别了,我爱的中国》第一课时主要教学过程实录:犤板书课题,简要谈话犦犤扣题五问犦师:课文题目中的“别”字是什么意思?生:告别,分别的意思。师:“别了”,课文中指谁跟谁别了?生:“我”跟中国,也就是作者郑振铎跟祖国分别。师:在什么时间分别的?生:1927年“4·12”反革命大屠杀后。师:在什么地方别的,要到哪里去?生:在…  相似文献   

11.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从课的起点看一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又不是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有人称为教学内容“前置”,即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被提前到第一课时,而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目标却没有进行或匆匆走个过场,这就使第一课时被上得“太胖”。这种“太胖”了的第一课时。老师们看了之后,都会心存疑惑:第一课时这样上,第二课时干什么?导致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教者缺乏课时观,课时目标如雾里看花,模糊不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这是安庆专区实验小学六年级最近一次语文讲读教学的实况记录,教者是李让伯老师。这一课因为结合作文指导,共教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教师:“我们今天学习第十课。”学生迅速地打开课本,教师问:“这一课的题目是——?”学生轻声读出课题:“人民英雄纪念碑。”教师随声板书课题说:“对,没有谁把‘碑’念成‘牌’。”接着教师指着课本插图说:“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个什么样子,请同学们仔细地看看插图。看了整个图形以后,  相似文献   

13.
拓展是实现"大语文"教学的主要途径,是打开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架设文本与自然、社会的桥梁,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文本,自主地阅读文本,研究文本。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到底该如何拓展呢?我们先来看一则《山谷中的谜底》的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4.
《测量气温》是《变化的天气》单元中的第二课,教材中只编排了“测气温”这一个主题活动,教师用书中的课时建议是2课时:第1课时进行气温的观测和记录,第2课时进行数据的处理。因为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况且一天中的气温观测和记录是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去进行,因此教学中,我运用《科学拓展活动指南》(以下简称“《拓展指南》”)的“助学、评价、科普”三大功能,将教材和配套教辅书结合起来,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5.
一、设计思路 本课结合第一课时学过的短语,教学“Are you helpful?”“What can you do?”“I can…”“You’re helpful!”并能在情景中运用。这几个句子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如果把该课上成一个简单的会话课则会显得非常单调。因此,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结合本学期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短剧化?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将这节课设计成一节短剧课:以“田螺姑娘”这个故事为模板,把对话融入其中,拓展本课教学内容为The Granny& The Fairy。通过学习和表演短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语言、运用语言,让对话变得生动有趣、充满想象、更富有意义,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教学理念。下面是本人编写的短剧材料:  相似文献   

16.
教学三年级“24时计时法”一课时,多数老师是借助课件进行教学的。但我了解的三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对钟面与时间的表达并不陌生,能否利用学生的这些“经验”,上一节南学生提供素材的数学课呢?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找了三年级一个班的孩子做了课前交流。师:现在是什么时间?生:(七嘴八舌)知道,知道。现在是3时半。生:不对.是下午的3时半。  相似文献   

17.
宋文俭 《教师》2010,(23):26-26
整合了现代多媒体教学优势的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技术,业已悄然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语文课堂。本文拟以《山谷中的谜底》教学为例,谈谈白板技术在语文第一课时的有效运用。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上体育课时,都有这种感觉:学生把体育课当成活动课、“玩”课,他们喜欢我行我素,教师的说教总是徒劳无益。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习时总是很被动,缺乏积极性,即使在教师的高压下,也缺乏学习热情。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又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汪美梅 《成才之路》2014,(21):60-61
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树立教为学服务的理念,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自主探究,探索问题,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基于以上原因,我结合平时的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进主动发展进行了有意识的尝试,收获了不少的经验。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在执教“圆锥的体积”一课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我模仿魔术大师刘谦的做法,手托着用黑布盖住的圆柱体走进教室,带着神秘的神情问学生:你们来猜猜老师手上托的是哪种形状的物体?学生们饶有兴趣地议论着:是球,是正方体,不会是长方体吧?该不会是圆柱吧?在学生们的预测中,我适时揭开谜底:“圆柱。”这时候,故意设计以下问题追问学生:假如我们把圆柱的上底变小、再变小,变小到就只有一个圆点的时候,那么它会变成怎么样形状的物体呢?大家谁能用简单的语言阐述一下它的形状?学生们在我的挑衅下,再次展开想象:上面是尖尖的,下面是圆圆的物体;有点金字塔样的形状;漏斗样的形状;圆锥形状的……这时候,我再次引导学生把想象中的图形形状画在作业本上。同学们画出来的形状五花八门,真让我佩服他们的创新能力。“今日教育视点”中有一句话:现代的教育不是要装满一桶水,而是要点燃一把火。对此,我颇有同感,要点燃那一把火,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20.
我当演员     
周二第四节是口语交际课,课题是“学习苦与乐辩论会”。这节课该怎样上?是按部就班,老师做主持提出讨论话题,学生发发言了事?还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让他们各抒己见,自主讨论,来完成教学任务呢?思考片刻,我决定采用后一种方案并进行了充分的备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