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刘勰),古人已明确告诉我们要让“人———本”对话真正地互动起来的支点就是“情”,因为文学作品正是用它那真实自然的情感打动我们,唤起我们的生活体验,从而让我们重新品味生活,领悟生活的真谛。而这种文本与读者之间产生的交流、碰撞、共鸣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活动中所提倡的情感熏陶。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情感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展。而这些恰恰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  相似文献   

2.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其实刘勰就是要告诉我们让“人——本”对话真正地互动起来的支点应该是“情”,而这种文本与读者之间产生的交流、碰撞、共鸣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活动中所提倡的情感熏陶。  相似文献   

3.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情感体验,喜怒哀乐.无所不包。而拥有怎样的情感又少不了培养、熏陶。同时,情感又和态度价值观紧密相关。作为教师正是在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师更应该充分挖掘本学科的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接受情感的熏陶、爱的教育,把他们塑造成品德高尚、人格完善的人。这除了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春风化雨般情感熏陶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大胆地谈“情”说“爱”。  相似文献   

4.
张群 《山东教育》2005,(23):63-64
寻找一架“帮助孩子的眼睛越过围墙”的梯子.意为教师通过寻求各种适合的教育方式去帮助孩子的眼睛越过围墙.使得孩子更有思想、有想象、有创造.这种寻找梯子的过程正是我们教师孜孜不倦的爱心课程探索之路.爱心是一种重要的情感.良好的品行能使生活充满阳光.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位幼儿享受爱心教育.在为他们未来生活作准备的同时.让幼儿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学会自信.  相似文献   

5.
【开栏语】 纪伯伦曾说过:“爱不仅使爱者尊严高贵,而且使被爱者尊严高贵。”我们的心灵因爱而柔情似水,善良温柔,它犹如冬日的暖阳,弥散温润的情怀,让生活在爱意里升腾,让世界在和谐中鲜亮;我们的心灵因被爱而光彩夺目,活力无限,它犹如春天的雨露,飘洒芬芳的情愫,让生活在奉献中结晶,让世界在爱心中靓丽。在写满爱意的天空,我们的情感得以深化,灵魂得以洗礼,心灵变得更加博大和宽广,我们的生活因爱的导引而迈向崇高的正道!  相似文献   

6.
周颖 《教学随笔》2007,(11):28-29
作文教学要善于开拓作文洲练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但我认为作文训练仍应立足于课堂。我们的阅读教学留出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接触文本、思考文本、感悟文本,最终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而课堂作文教学也正是要求教师创设旨境,唤起学生已经过去的热情和体验,让学生有话可说,而且“想说”、“要说”。当学生在语言文字中驰骋、体验真情、品味人生,受到情感的陶冶、智慧的启迪时,抓住生活契机,抓住学生情感敏感点,作文于学生想写作文时,作文于生活需要作文时,这样的课堂作文教学就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所真正掌握的知识不是由教师简单机械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借助各种资源.强化情感体验.通过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而自己建构与生成的。也就是说.我们要避免枯燥机械的理论教条讲述.而是要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正是现代教学所倡导的情境教学法。高中政治课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流程长,结构散,反馈少,忽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培养,学生作文都是“奉命而作”,因而“千人一面,万人一腔”。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告诉我们,情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是作文的源头活水。那么怎样让学生的情感自然流露呢?一、关注生活,积蓄感情美学家罗丹曾经说过:“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然流露此,要让学生能够从平凡、普通的事物中发现生活的真谛,产生与众不同的情感共鸣。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用…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情感体验,喜怒哀乐。无所不包。而拥有怎样的情感又少不了培养、熏陶。同时.情感又和态度价值观紧密相关。作为教师正是在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师更应该充分挖掘本学科的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接受情感的熏陶、爱的教育.把他们塑造成品德高尚、人格完善的人。这除了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让我们“知其然”,数学的推理思考则让我们“知其所以然”,而后者正是数学教学的目标追求.  相似文献   

11.
“狠”老师     
精彩点评: 全文主题突出,形象鲜活,语言平实而不乏功力。文章较好地刻画了班主任陈老师的“狠”。体现了对我们的“爱”。全文无处不在写老师对我们的“狠”.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外出游玩”;无论是对陈老师外貌的描写还是对老师神态变化的描写(“像个孩子”、“满脸严肃”、“温和”)。正是这样一位“狠”老师让我们拥有了扎实的成绩.引领我们走进了知识的大门.让我们茁壮成长.这可是对学生最好的爱呀。  相似文献   

12.
赊米     
一篇值得玩味的小说,和如今报纸上流行的“情感讲述”不一样。“情感讲述”吸引我们的是其中或曲折或煽情的故事,我们看完了,感叹一下也就罢了。而一篇值得玩味的小说却让我们琢磨。它就像一个谜语,谜面其实简单明了,既生动,又浅显,但在谜面的背后却总是有一些没有说出来的东西,让我们去不停地玩味。《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正是这样一篇小说。它让我们感觉像一个谜语,在谜面背后还有不曾明说的意味,而这种对意味的探求并非文学理论中所谓的“文本解读”,它就是一种玩味,有点像猜谜语,需要的不是理性,而是悟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一次深刻反思。笔者认为:教学工作是可以“无为而治”的,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正是“无为而治”的理论基础。只要我们尊重作为信息加工的能动者、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我们教师只是学生意义的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我们的“政策”就对路了。然后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坚实的知识“支架”,用合适的方式在适当的位置让诺亚方舟“抛锚”,让学生去探究、启动,这样,我们就可以“垂拱”了.而教学相长的良性、喜人局面或者就可达成了。  相似文献   

14.
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提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学习既是儿童的本能.也是儿童的需要。而我们的课堂正因为有了儿童——这一活生生的生命.才焕发无限的生机.才充满成长的气息。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支配下.老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生命的思维火花在这里闪现.让生命的情感在这里展示。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  相似文献   

15.
“△”在甲骨中,是表示私心的“私”,说“自环为私”,而我们今天把“△”当成三角形的符号,是说至少三边才能组成一个封闭的图形.“△”代表了三角形的主要特征: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也正是三条边、三个角这6个数据让三角形变化多端,三个顶点让三角形无处可藏.我们在  相似文献   

16.
建构主义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得和合作者”的理念的革新也正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教学目标也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还包括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除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外,课堂教学设计还要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要作建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估者.  相似文献   

17.
刘安龙 《语文天地》2010,(12):37-38
语文充满了情感.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自.而也正是这种情感的内蕴,让语义充满了丰富的人文气息。  相似文献   

18.
牵挂     
没有人会拒绝一份真挚的情感。尽管文章所写的只是一种假设.但足以让我们感受到情感的无暇与冲击。人们往往只有在无以复加、激烈尖锐的状态里.才会展现出自己赤裸裸的一面.反观到真实的自己。有太多的假设无法实现.也无须去实践.但只要它是真实的,就足够了。细致的观察与描写让我们读到了“实”,纯腻的心理刻画让我们听到了“真”。  相似文献   

19.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正是需要老师的关注和培养。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本着这一核心理念,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据教材丰富、有趣的内容,充分发掘教材的情感内涵,通过精心导课,创设情境,真情体验等环节,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情感得到不断的升华,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20.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新的课程标准为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小学数学教育要充分体现“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想像力.初步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简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的个性品质:又要学会科学地整理自己的思想,表述自己的独特见解。而课堂教学正是实施数学新课程标准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