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静  徐洁 《新闻知识》2005,(9):70-71
新闻语言与新闻的真实性问题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本首先对新闻中的“事实”做了学理上的厘清,认为其具备明显的主观含义。“新闻是被建构出来的”,其中语言尤其是修辞技巧有很大作用。我们分析了新闻语言建构真实的一般机制,同时,更进一步分析新闻事实的不同层次,称之为事实光谱,新闻语言在不同光谱上的作用机制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新闻语言的“文学味” 新闻语言的“文学味”指的是新闻语言在“准确性”基础上的生动,在“客观”前提下的形象。 新闻语言的“准确客观”是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本质要求,具体来讲,它包括以下含义:即在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形态、色彩等方面,即通常所讲的“五个w(什么)”方面,语言所指与客观事物高度吻合;[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一般地说来,新闻是忌讳模糊语言的,业界有不少人士批评说“近日”、“前不久”、“日前”、“大约”、“左右”等模糊语言不应该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批评讲的确实有道理,因为新闻讲求的是事实的真实性、客观性,讲求的是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有的时候还需要讲求精确性。  相似文献   

4.
黄洪波  王火炎 《中国记者》2023,(10):108-110
<正>AI图像生成搅动了新闻摄影的一池春水。“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如何在AI时代坚守与平衡”成为学界与业界广泛探讨的命题。其实,这一话题始终伴随于摄影技术每一次迭代进化的途中。如今,当数码技术被视为合理化工具时,人们似乎忘记了胶片时代是如何批判“灵韵”光晕的失去的。显然,当我们探讨真实性时,不能忽视有关真实性的共识是在新闻摄影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5.
新闻评论是一种批判性极强的文体,当它与政治和利益联姻之时,批判便有可能转为“批评”与“打击”,结果会导致“克制“尽失,“行为暴力”演变为“语言暴力”. 新闻评论语言与语言暴力 新闻评论中的语言暴力,是指不以逻辑推理为手段,直接以“攻击性,辱骂性、贬斥性、威胁性”①或权威性语言表达主体自身诉求,其意在建立主体的道德优势与社会权威.  相似文献   

6.
刘世华 《新闻界》2007,(3):124-125
新闻语言具有以使用者的本民族规范了的语言为基础,又以新闻报道的特殊要求加以改造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它既要准确、规范,讲究“立言得体”,又要富有时代气息,以增强信息时代新闻的真实性、可读性及亲和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闻报道的表现手法日趋丰富,模糊语言已大量运用于新闻报道中。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许多人片面强调“真实”。把“新闻真实性”与“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对立起来,认为“模糊语言”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新闻”是格格不入的。时至今日,模糊语言已在新闻报道中普遍运用,还有人不敢理直气壮的承认。我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常现象。“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加强对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研究,让其沿着健康、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本文试图探讨模糊语言  相似文献   

8.
毛玉西 《新闻战线》2022,(12):37-40
本文从全媒体时代背景出发,从四个剖面阐释了全媒体时代如何影响新闻语言和新闻生产,分析了新闻生产在主体、议题、工具、形态四个方面的巨大变化,明晰了全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三不变”;坚持新闻真实性的本质没有变,新闻价值追求有意思、有故事、有意义的取向没有变,坚持“四力”要求没有变。  相似文献   

9.
真实,是新闻人永远的向往,辩证唯物主义者始终坚信,世界是实在的客体,人类的意识是能够反映它的,所以笃信新闻的真实性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更是可能的。但包括认识相对主义思潮在内的一些西方哲学思想则认为,人们是以符号形式来认识和再现世界的,这样形成的“主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人为建构,而且是一种社会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姚琦 《出版广角》2018,(15):70-72
在传统媒体主导的时代,建构真实主要是根据新闻传播主体的主观意向形成的,是实现新闻真实性的最典型的方式.在融媒体时代,对话真实逐渐取代建构真实,成为当前实现新闻真实性的主要方式,带动了新闻传播主体和样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陈艳辉 《新闻前哨》2010,(11):43-46
“新闻真实性”是中国新闻学理论界一直讨论的一个核心概念。但自上世纪初至今,学者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始终缺乏明晰表述。本文拟通过文献分析对“新闻真实性”的研究进行梳理.同时比较西方国家在新闻“真实性”上的践行,及达成的共识和较为成熟的规范,并由此提出对“新闻真实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在丰富的新闻实践中,创立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一部无产阶级新闻学,都是围绕“真实”这个中心建构并展开的。毛泽东在新闻真实性问题上有许多精辟论述,并作出了他独到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3.
“语言腐败”是官话的一种延伸现象,其危害性与经济腐败一样不容忽视。这不仅产生了恶劣的舆论影响,而且不利于我国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新闻叙事的话语研究角度试图去发现语言腐败形成的要素,只有通过规范权利的使用,诠释新闻的真实性,正确增加大众的话语权,才能不断防止“语言腐败”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新闻作品写作与文学作品写作是有区别的。许多时候新闻作品是一份“快餐”,是“急就章”。新闻是易碎品,其质地讲究“新、短、快、活、强”。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时效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像文学作品那样各抱地势、檐牙高啄,铺陈排比、起承转合。但是,即便是新闻作品,说得清并不等于说得好,此所谓“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若说得好,表达充分,凭语言就气势如虹,夺人二目。新闻语言精炼、生动会使作品不同凡响。我的一篇获奖作品《锦铁来位新局长》,就得益于新闻语言的运用。1993年9月,我刚到锦州日报社时间不长,报社领导交给我一项采访任务:采…  相似文献   

15.
许多人把“新闻真实性”与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对立起来,认为“模糊语言”与新闻写作是格格不入的。其实,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那么,什么是模糊语言呢? 1965年,美国数学家扎德首先提出了“模糊”这一概念,接着便产生了模糊数学,模糊逻辑,模糊语言学。我国对模糊语言的研究始于1980年,伍铁平同志发表《模糊语言学》一文,第一次在汉语言研究中引进了“模糊”与“精确”这对概念。伍  相似文献   

16.
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新闻真实性的涵义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也许有人觉得不屑一提,其实不然。因为目前已有的解释,并不明确。有的认为,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所谓真实性,是指新闻事业“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如实报道”;“做到完全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同时要求“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有的认为,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是“事实”,只要如实反映事实的客观存在,反映现象的真实,即谓之真实。这两种观点,我认为是似是而非的。任何科学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新闻科学当然也不例外。新闻真实性研究的独特对象是什么呢?把“客观事物”或“事实”(二者实际上是一个意思),作为新闻真实性的研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新闻”这个词,尽管中外新闻学理论所给出的定义不尽一致,但所有对“新闻”的表述都离不开“事实”二字,认为新闻具有真实性、公正性和客观性三个特征。在《新闻学大辞典》中新闻真实性解释为:“新闻报道反映客观事实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8.
闫青 《今传媒》2020,28(1):70-71
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信息获取让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变革,也开始进入“后真相时代”。本文通过对“重庆时代天街杀人案”的回顾与剖析发现,目前在新闻信息的传播中,社交媒体更在意新闻的时效性而不加求证,忽视了新闻的真实性,同时,虚假的信息也带来越来越多的谣言。本文试图从新闻伦理的特点以及新闻专业主义出发来建构现行社交媒体的健康伦理。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所述的新闻真实性面前“人人平等”,其含意有三:一是无论是新闻行业专业作者(记者、编辑等)还是业余作者(通讯员等跨行业撰稿人),所写新闻类作品其真实性“人人平等”;二是属于新闻范畴的消息、通讯、报名文学等凡涉及新闻写作领域的文体种类,它们的真实性“人人平等”;三是不同种类或不同级别的新闻传播媒体(主要指报刊、广播、电视)及与新闻传媒相关的大众传播工具(如非新闻业的宣传品和出版物等),开展新闻活动,其真实性“一律平等”。 这些话缘何提起?本来新闻真实性原则早已毋容置疑,不言自明,大部分新闻工作者和业余新闻爱好者已能自觉恪守,但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闻真实性这一最基本的原则却也出现了许多令人费解的怪现象,让人焦虑和深思。这里,我们不妨来透视一下,看看新闻真实性这一最根本的东西究竟发生了些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评论真实谈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那么,就当前社会上之问题发表意见的新闻评论,要不要真实? 新闻评论也要讲真实性。笔者认为,真实也是新闻评论的生命,它关系到新闻评论的兴衰成败。新闻描述事实,必须忠于事实;评论剖析事实,也必须合于事实。 新闻评论是论说文,观点和材料必须统一于文章的主旨,即中心思想。这种统一,即是以真实性为前提的统一。新闻评论的真实性,笔者认为具有五重含义。也就是说,新闻评论应具备“五真”,即“靶真”、“理真”、“情真”、“事真”、“述真”。 一曰:靶真”。 评论皆有“靶”。“靶”是新闻评论所针对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