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明 《文教资料》2006,(5):28-29
《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写的是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大败曹军,曹操率残兵败将狼狈逃至山高林密路窄峰险的华容道,被早已埋伏在此的关羽截住。关羽见曹军人困马乏,衣衫不整,人心惶惶,皆欲垂泪,动了恻隐之心;又想起曹操昔日许多恩义与过五关斩六将之事,更觉于心不忍,于是长叹一声,并皆放去,终使曹操脱难华容……这一回的描写相当精彩,情节曲折生动,人物个性鲜明。有人慨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又有人慨叹关云长的义重如山,但慨叹敬佩之余又生出一丝遗憾:诸葛亮既然知道关云长不会杀掉曹操,为何偏要让他去守华容…  相似文献   

2.
《三国志演义》的关羽形象,是塑造得较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在整个作品的肯定性的人物形象体系中,它的地位仅次于诸葛亮。毛宗岗将诸葛亮、曹操和关羽,称作全书的“三奇”、“三绝”——说关羽是“古今名将中第一奇人”,是“千古第一名将”。长期来,关羽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并且“羽”字被避讳了,尊称为“关公”或“关云长”。在历代统治者的提倡下,关羽越来越升级,一直升到和称作“孔圣”、“宣圣”的孔子那样相提并论的“关圣”、“武圣”的地步。据徐珂《清稗类钞·戏剧  相似文献   

3.
学会倾听     
《赤壁怀古》一文快学完时,我让学生们随意谈谈“三国”中的人物与故事。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讲开了,如:关云长单刀赴会、赵子龙单骑救主、张飞大闹长坂桥等。这时有个学生说:“三国”中,我最钦佩孔明的才智,特别是他巧设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这一回,显示了他卓越的胆量与智慧。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都说诸葛亮的才智司马懿难以望其项背。这时另一个学生说:我认为司马懿的谋略不在诸葛亮之下,空城计中司马懿也许早已识破诸葛亮的计策而故意放了他……此言一出,立即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对。我虽觉得这个说法颇为新鲜,但对孔明三尺瑶琴吓退司马…  相似文献   

4.
沈重羽 《课外生活》2012,(Z3):60-61
话说"草船借箭"后,周瑜越来越觉得诸葛亮是个祸害,若不及时除掉,迟早会对东吴不利。清晨,诸葛亮刚起床,便被周瑜邀了去。张翼德和关云长等人不放心,怕有闪失,便和诸葛亮等人一同前往议事大厅。周瑜见了诸葛亮很高兴,可看了看浙江省慈溪市阳光实验学校五(5)班沈重羽  相似文献   

5.
韩天畲 《科学启蒙》2010,(12):51-53
助手肖兵一接电话就紧张起来:“什么?关云长……”然后他急忙向高克报告:“警长,关云长跑到摩云大厦顶层要自杀!” “关云长?”高克也紧张起来,“这家伙是用核能维持运作的,他要跳楼,一旦摔坏了能量包那可是一场大灾难。”  相似文献   

6.
《三国志演义》的修定者毛宗岗称诸葛亮为“智绝”。但人们住住将诸葛亮的“智”看成是“智谋”、“计策”。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谚语。这从某种角度看是一种文化的近视。其实,诸葛亮的“智”是一种哲学智慧、文化精神,它以儒家的原始精神为主体,吸收了诸子百家的各种智慧,成为一个具有实践理性精神的“真儒”。透过这个“真儒”形象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罗贯中的反理学倾向。  相似文献   

7.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的,但总会苦一阵子。 你的身材比陈世美还美,你的脸比诸葛亮还亮,你的情比关云长还长,你的诺言却比孙悟空还空。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形象,其中尤以诸葛亮最让人津津乐道.诸葛亮,字孔明,由于《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而使其名声大噪.在人们的心目中,诸葛亮被作为“忠贞”与“智慧”的化身,尤其是对“智慧”,简直神话到了先知先觉的超人地步,即所谓“三绝”之“智绝”,对此,后世史论家有人更多地强调其玩弄权术,诡计多端,如苏轼《诸葛亮证》中就谈到诸葛亮“仁义诈力之杂用”的问题,即使是把诸葛亮塑为智绝贤相的毛宗岗,也在一些杂注中对诸葛亮略自微词,鲁迅更是批评作者“状诸葛之多智慧而近妖”(《中国小说史略》).然而,这些观点无法改变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诸葛亮的智绝贤能的形象,也无法改变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典型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9.
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中,于盛赞诸葛亮治蜀政绩之后,说了一句:“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引得厚爱诸葛亮的人们大为不满,纷纷指责陈寿是“挟恨贬低诸葛亮”。对于这种无稽之谈,史学界早加驳斥,但“应变将略”究竟是不是诸葛亮所长,似还未见有专文充分论及,本文试着一补这个空白。应当承认,诸葛亮的确是个军事天才。他长于治军,军之出也,“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止如山,进退如风,……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屯兵渭南时,“耕者杂于  相似文献   

10.
罗令 《今日教育》2010,(6):51-51
一、知己知彼,运筹帷幄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可谓深入人心,是人们心中智者的代名词。班主任在沟通时应学会诸葛亮的“智慧”。  相似文献   

11.
风中的叹息     
五千年的历史沉淀,把中国的文化装扮得像一个雍容典雅的贵妇。我想记下的只是她华美的袍子上的一片斑驳。那是一个年代的叹息,一声穿越了千年的叹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它有四处峰烟的金戈铁马声,它也有欢享盛宴的觥筹交错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诸葛亮、曹孟德、关云长、孙仲谋……,一个个闪亮的名字在那个时代凸现。这是一批铁血英雄,播扬出了一种烈烈扬扬的生命意志,展现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社会逻辑。然而在半个世纪的龙争虎斗之后,英雄们相继逝去了。但…  相似文献   

12.
在近期热播的大片《关云长》中,关云长的嫂嫂(刘备的老婆)竟然称呼关羽作“二哥”。这显然是不懂古代称呼的现代叫法。其实应该称呼“二叔”。在古代,女性对其丈夫弟弟的称呼一般都是“叔叔”。在(仨国演义勇中“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护送嫂嫂时,嫂嫂都称呼关云长为“二叔”。在《水浒传》中,武大郎的老婆潘金莲也是对丈夫的弟弟武松称“叔叔...  相似文献   

13.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一部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小说,其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肠义胆的关云长、勇猛的张飞、奸诈的曹操。更是妇孺皆知。罗贯中以其生花妙笔,对人物形象的逼真的描写,感染着《三国演义》的读者。  相似文献   

14.
人们习惯上把三国时代辅佐刘备建立蜀国的诸葛亮称为“天下第一才子”。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三分天下”的谋略在刘诸数年征战中得以实现,晚年的诸葛亮又肩负起辅佐幼主阿斗的重责,为势力弱小的蜀汉政权的巩固多次北伐,最终以战事失败,自身殒命结束了他的一生。这位披着“圣贤”神秘面纱的“天下第一才子”在历史上的地位我们今天必须给予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5.
言论     
《当代教育论坛》2011,(7):128-128
“批量生产诸葛亮”的教育臆想症——中国首个“孔明学院”,日前在襄阳学院正式成立,孔明学院还设立了“诸葛亮一班”和“诸葛亮二班”。该班实行4—6年的弹性学制,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后,学校颁发与其所学及特长相适应的学历证书和孔明学院“诸葛亮班”写实学历证书。  相似文献   

16.
禄永峰 《云南教育》2011,(10):37-37
中国首个“孔明学院”,日前在襄阳学院正式成立,孔明学院还设立了“诸葛亮一班”和“诸葛亮二班”。“诸葛亮班”配备一名教育观念先进、知识渊博、责任感强的优秀教师担任首席导师。该班实行4~6年的弹性学制,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后,学校颁发与其所学及特长相适应的学历证书和孔明学院“诸葛亮班”写实学历证书。  相似文献   

17.
北壬 《八小时以外》2011,(5):106-108
电影《关云长》选取的是关羽千里送婶的故事。关云长在过五关斩六将后,确定了自己的江湖地位。从去年开始,同时有六部关云长题材的电影开拍,六部电影,选取的是关云长人生中的六个截面解读,试图面面俱到。唯独《关云长》,用眼不丹凤、身材不高、脸不猩红的甄子丹出演,对神话了的关云长进行人性的解读后,最终闯关成功。可见一千个人心中关云长有一千个面孔,并非每张面孔都能八面玲珑。最终只有《无间道》编导麦兆辉、庄文强导演的《关云长》过关,修成正果。虽然在人们的印象中,关云长向来以红脸示人,但是其实真实的关羽对不同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面容,所以能从一介武夫上升为武圣,人死了精神却永生。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未动用任何刀枪箭矢,巧施“空城计”战胜司马懿,世人无不惊叹其出奇制胜的战术,佩服其雄才胆略,他的这一计也成为千古传诵的佳话。“空城计”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不仅得益于诸葛亮的智慧,也得益于他诸如心理素质、音乐、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才能。诸葛亮“空城计”的成功,给人们留下了丰厚的大有裨益的启迪。一、强大的心理精神在司马懿大兵压境的情况下,诸葛亮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鼓足勇气,面对现实,施展浑身解数来对付困难,选择与司马懿打心理战的策略,反把强兵吓退。试想,没有强大的心理精神,敢于想出这一策略吗?二、…  相似文献   

19.
被人们视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据《三国志》记载,当有人问及他的读书方法时,他回答道:“吾观其大略。”这就是说,诸葛亮的读书法既不是精读,也不同于泛读,是一种略读。诸葛亮为何采用略读法,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因素。客观上,三国时的书籍已汗牛充栋,不似上古时那般少,“以腹为笥”是不可  相似文献   

20.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为社会各阶层所普遍接受的公众人物,是以“智慧”化身、“忠贞”代表的文化形象出现的。诸葛亮文化形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其形成是社会群体意识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共同心理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