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归语文,就是语文教学要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坚决反对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形式主义,打外围战的彩色语文。我们应积极倡导"本色语文"、"自然语文"和"绿色语文"。首先,"回归语文"就是要回归"本色语文"。就是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本文以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侯秉琛《少年闰土》教学为例,对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语文味"进行品析,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凸显"语文味"的六个注重。注重个性解读,散发"语文味;注重诗化课堂,读出"语文味";注重"咬文嚼字",品尝"语文味";注重激发情感,感悟"语文味";注重拓展延伸,发展"语文味";注重师生互动,触摸"语文味"。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须引领学生"学"语文之"妙","思"语文之"妙","习"语文之"妙","用"语文之"妙"。妙觉语文,即觉悟语文之妙,习得语文之妙。既是"妙觉语文",则应以"真善美慧"为其基石,并初探"言语共生课"、"传承共主课"、"体验共鸣课"与"思辨共创课"四种课型。  相似文献   

4.
我的语文教育,经历了从"语文教学"到"语文教育",再从"语文素质教育"到"语文民主教育"的过程。所谓从"语文素质教育"到"语文民主教育",是我对"语文教育"在认识上和实践中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5.
刘金玉 《考试周刊》2008,(16):56-57
对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质疑一直伴随着现代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笔者以为,目前对造成语文教学低效的原因的探讨忽视了一个重要原因,即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大量的"非语文"现象.本文由此出发,考察了语文教学中"非语文"现象,并把它分为"泛语文"、"伪语文"、"反语文",希望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警惕.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助推下,语文教学改革流派众多,成果丰硕:"生活语文""本色语文""深度语文"等等纷纷登场。在众多的流派中,程少堂老师独树一帜,提出: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自从程老师提出"语文味"这一概念后,关于"语文味"的研究和争论就从未停止,主要围绕"语文味是什么"和"如何体现语文味"这两个问题展开。但对语文味之于语文教学的作用却无人质疑。近年来,我校也在致力打造科学高效的"卓  相似文献   

7.
<正>"平民语文"致力语文一线教学实际,从实践中探寻语文教学规律,建构语文教学有效系统,寻求语文的真本色,呼唤"平民化"语文教学。"平民语文"提倡语文教学活动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需要太多空洞的理论说教,而需要脚踏实地的研究实际。一、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平民语文"提倡阅读教学必须从教材的实际出  相似文献   

8.
建构语文教育范式不仅是语文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个现实之需,而且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应然追求,更是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实然愿景。语文教育范式的建构应遵循理论性、实践性、结构性以及普适性等原则。从语文教育的整体考察,语文教育范式的建构可以基于一种"线性"逻辑,即语文教育"从哪里走"、"如何走"、"走到哪里去"。据此,所建构的语文教育范式的核心要义可以概括为:"语言文字"是语文教育的基点,"语文实践"是语文教育的途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育的终点。  相似文献   

9.
马延灯 《教师》2014,(7):68-69
正"语文味"问题是语文教学中的老问题,但是近几年来,由于人们对语文性质的认识模糊,在教学中过分强调"人文性"的一面,淡化了语文的"工具性",导致语文教学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因此回归语文的本味,强调本味语文、本色语文的呼声日渐高涨。让语文教学回归本性,追寻"语文味"的课堂成为当下一道突出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育要把学生塑造成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即促使学生探索品质的养成、道德意志的觉醒和自由心灵的建构,就必须而且应当谋求语文教育中国化的方向。回归"本色语文",崇尚"简约语文",构建"和谐语文",追求"诗意语文",呼唤"生态语文"。1.回归"本色语文"。本色语文就是在语文教育中,摒弃那种忽视学生读、写、听、说能力训练的想法和做法,还语文教育本来就具有的"色彩"、  相似文献   

11.
语文充满了色彩和美感,承载着诗意和感动,浸染于诗情画意中的语文教学也独具艺术性,许多名师都呈现了美丽的"妆容":"诗意语文"、"情智语文"、"智慧语文"、"感悟语文"、"儿童语文"……这些无一不体现了走在课改前沿的他们对于理想的追寻.  相似文献   

12.
语文是用语言来表述的文化,而文化又有"文狭"之分,因此,语文就有"大语文"和"小语文"之分."大语文"对应的是广义的文化,这与张孝纯先生早先提出的"大语文"概念相同,但意义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3.
<正>什么是语文要素呢?特级教师周有利认为:语文要素并不是一个新词,字、词、句、段、篇里所包含的诸多知识是语文要素,听、说、读、写、书的能力指向是语文要素,品、悟、思、辨、赏等语文学习方法是语文要素,还有需要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也属于语文要素。"语文要素"应该理解为"语文学习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简单地说,"语文要素"包含的是语文"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内容。新教材更加突出了"语文要素",每个单元都对需要关注的"语文要素"作了详细的罗列。如  相似文献   

14.
正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在教学语文知识和训练语  相似文献   

15.
最近《江苏教育研究》,搞了一个有意思专题:"语文树旗"。征稿启事中说,近年来,很多语文名师都提出了自己的教学主张,树起了"诗化语文"、"情智语文"、"本色语文"等大旗。关于此,语文界看法不一,有些人认为这些主张彰显了语文名师的教学追求和教学风格,有利于语文教育的发展,也有人认为这些主张形成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眩目景象,反而使语文面目模糊。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育名家魏书生创造的"语文知识树"帮助孩子们掌握语文知识的学习规律.2011版课标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需要相应的语文知识作支撑,而魏书生"语文知识树"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知识体系的重构应该在借鉴和吸收"语文知识树"精华的同时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育名家魏书生创造的"语文知识树"帮助孩子们掌握语文知识的学习规律。2011版课标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需要相应的语文知识作支撑,而魏书生"语文知识树"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知识体系的重构应该在借鉴和吸收"语文知识树"精华的同时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语文素养"已成为语文教学的热词,它不仅拓展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也使得语文教学更为多姿多彩。尽管如此,语文教学的效果仍不令人满意,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依旧不很厚实。基于此,笔者联想到吴天石关于语文"双基"教学的重要理念,认为"双基"和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结合郑逸农教授的《语文课不可以这样玩》一文和一次市级评优课活动,思考"真语文"对"非语文"的批判,发现其中的逻辑颇多待商榷之处,进而辩证地认识"真语文"与"非语文":"非语文"是"真语文"假想出来的"不法身份者",其实质还是从"内容"上否定对方的合法性;语文课"可以这样玩",不是语文课"全都这样玩";"语文教材文本精读教学"只是整个语文学习的阵地之一,要提倡"大语文观"。  相似文献   

20.
"语文味"是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特征的有效统一,通过对教学过程中不必要的教学环节和信息进行删减,使得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力求语文教学的真实性。本文以"语文味"为主题,扼要说明如何让学生感受和品悟到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