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圆形废墟》这篇小故事再现了创造的过程。魔法师从可怕的沼泽地里死里逃生,来到圆形废墟——这个生死之间的舞台。场地上的石虎或石马曾经有着火红色的生命,如今只剩下与灰烬同色的石头形式。在这个圣地,魔法师身上往日的创伤立刻愈合了,他认出此地是火神的废庙,正是他要找的地方。是体内不可战胜的意志使他出生入死的,他来到此地,就是为了要在这里完成伟大的事业——梦见一个人或用梦来造出一个尘世间不曾有过的人。这个魔幻计划必  相似文献   

2.
在梅县剑英图书馆里有一个数十年如一日,在故纸堆里寻觅史料,著书立说,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献给科研事业的人。他,就是该馆的副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和中国索引学会会员,荣获两项中国图书馆学会优秀科研二次文献成果奖的程志远。最近,他获得了梅县县委、县政府晋升一级工资的奖励。程志远于六十年代韩油师专中文系毕业后,一直希望能从事文史研究工作,但是未能如愿以尝,先后被分配在翁源、梅县文化部门工作。1983年调到梅县图书馆担任副馆长,他利用这个知识宝库,较好地发挥了自己的文史知识功底,他为了更好地履行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和情报交流职能,服务  相似文献   

3.
柏杨先生在他的《丑陋的中国人》(漫画演绎版)一书中称陈晓兰是有尊严的中国人。他写道:"虽然这个世界里,有很多丑陋的人事物,但是在小小的角落里,也有很多默默努力,值得尊重、学习和鼓励的楷模,陈晓兰女士就是其中一个……"柏杨先生希望读者读完陈医生的故事后,也能成为一个勇敢坚定的人。  相似文献   

4.
案例教学法——新闻学教育的当代发展趋向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冯钢  朱光宝 《新闻界》2004,(3):15-16
中国新闻教育最受人诟病的地方就在于与新闻媒体实践的严重脱节,这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正如新华社高级记者、严文斌所说:“在我们的新闻和新闻教育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差距,这个差距在于,做新闻教育的、研究新闻的人,从来就没有搞过新闻,这就使他对新闻小了解,在研究里很多都是空谈的形式。”  相似文献   

5.
在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0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不应该忘记一个人,他的话剧作品《醒》,比被认作"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话剧剧本"《终身大事》早三年;他的导演生涯,比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导演"洪深早六年;他是引领曹禺走上话剧创作道路的第一人;他是戏剧大师梅兰芳访美、访苏演出的导演兼顾问.他就是被誉为中国话剧奠基人之一的张彭春.  相似文献   

6.
金秋10月,全国新闻理论教育讨论会在南京举行,六十多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会议第一天,一位从北京赶来的满头飞雪的老人,登上讲台,一语惊人:“一个人的谬论,如果能引来真理,这个发谬论的人也算作出了贡献”。这位老人就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甘惜分。了解中国新闻理论史的人不难明白,他说的这个人就是他自己。他还当众宣布放弃自己原来的新闻是手段的定义,建议从信息角度研究新闻定义。  相似文献   

7.
朱永新先生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而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经典阅读已经和大学生渐行渐远。在图书馆里,文、史、哲类的书少  相似文献   

8.
辛华 《新闻知识》2001,(3):9-10
(接上期 ) 舆论监督要讲求艺术   辛华:具体说,舆论监督应如何讲求艺术技巧 ?   艾丰:我们以“中国质量万里行”这个活动为例来说舆论监督的艺术。这一活动有两个人给作了定位,两个权威人士,一个是张劲夫,他说,我们多年来重视质量工作,不是不重视质量,但是苦于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有效的推进质量工作的方法,万里行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这是说它在经济工作中的定位。然后,徐惟诚,当时的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他说在新时期新闻工作要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中国质量万里行”找到了一个好方法和有效途径。他是从宣传工…  相似文献   

9.
实践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在这个过程当中,自己要不断地去琢磨,如果一个人没有思考,我觉得他看多少书都没有用。  相似文献   

10.
朱丹图 《大观周刊》2006,(21):I0044-I0045
刚刚过去的“五一”黄金周里,云南省共接待游客32689万人次,当我们大多数人沉浸在大假的慵懒中时,杨庆寿正带着他的团队为人们的完美旅行假日而奔忙着……机票代理,在这个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但又很陌生的行业里。杨庆寿不仅是一个创业者,更是一个坚守者。他坚守的不仅是自己的事业,还是一份诚信的原则。[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谢宗信道长是北京白云观第23任方丈,是当今中国道教的最高掌门人,今年94岁。在道教界里是把他供作神仙般的人物,他的出现往往会引得众人叩头行礼、顶礼膜拜,如果能和他说上话甚至合上一张影,那简直就是最最幸运的事了。或许是有缘,我这个俗人很荣幸能够经常看望他,亲眼目睹他的仙风道骨,亲耳聆听他的谆谆教导。我不懂道教的规矩,但也随着他周围的人一样称呼他为师爷爷,于是我便有机会可以以一个俗人的目光去观察和了解他。  相似文献   

12.
匹诺曹是《木偶奇遇记》里的虚拟人物,这个倒霉蛋每说一次谎话鼻子就会长出来一截,把自己的罪错写在脸上。世界对他不留情面,一个小小的谎言也不能从他嘴里说出,因为他的使命就是真实。  相似文献   

13.
刘良初 《出版参考》2005,(6X):19-19
在经营领域,熟悉这个故事的人一定很多。它说的是,曾经有两个外国人想到中国来投资,其中一个看到中国的投资环境不是很好,准备打退堂鼓。另一个则完全相反,他说:“自从我一踏上中国的土地,我就兴奋不已。你想,中国有十多亿人口,如果你能从他们每人的口袋里掏出一块钱的话,你想那是一个什么概念?”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营销中的“规模战略”。  相似文献   

14.
郭红 《声屏世界》2003,(12):56-57
“我心目中比较理想的主持人,他应该是一个年过四十岁的男人,他会更加客观、冷静,但是穿透力极强;他思想更加成熟,并且具有极大的悲悯之心;他做任何事情,都会把激情藏在心里,而状态却很平和,且每句话里都能让人感受到背后的汹涌澎湃。我喜欢这样的主持人,我希望十年后的自己就是这个样子。”——白岩松  相似文献   

15.
易卡生去世之际,他的作品恰刚被介绍到中国,之后,在这个他完全陌生的国度里,因他作品引起的震撼以及奇特遭遇,是他根本不能想象到的,对他的去世百年纪念,不如说是对中国文化环境百年变迁的一个简单梳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有一位记者长期在下头跑,时间长了,人们给他一个评价,说他这个记者没有架子。没有什么架子呢?没有官架子。在我们国家里,不少人是把记者也划在“官”这个框框里的,在一个县,有人就直接了当地对我说过:“你们记者就是官。”在西北一个省,我也遇到一位记者,他对我说:“有时就得有点架子,不拿点架子,人家会小看你。”他说的架子,也是指官架  相似文献   

17.
布朗姆斯(BrahmsMahadea)1952年出生在毛里求斯的瓦瓜小镇。当他还是孩子的时候,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魔术师或者摄影师。他选择了摄影,因为在他看来这个职业可以与现实世界里的人和事物打交道。  相似文献   

18.
作为直接在“五四”精神影响下的一代知识分子,巴金的作品《家》曾得到当时进步青年的热烈反应,无疑,他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优秀作家。实际上,巴金的一生,贯穿了中国的整个20世纪,由于他很长时间生活在中国主流文化圈里,因而他的生活注定要与整个国家的时代风浪休戚相关。作为最后一个离世的“五四”一代人,巴金留给中国社会的不仅是他的作品,更有值得这个民族记取的教训,以及“说真话”的决心和行动。  相似文献   

19.
高兴  兰辛 《出版参考》2006,(2):51-52
从1962年起,昆德拉着手创作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发生在捷克小镇上的一件不起眼的事情激发了他的灵感:一个姑娘因为从公墓里偷花,把花作为礼物献给情人而被地方警察局逮捕。于是,一个人物形象在他眼前出现了,这个形象就是露茜娅。对她而言,性欲和爱情是截然不同甚至互不相容的两码事。接着,她的故事又与另一个人物的故事融合在一起,这个人物就是卢德维克。他把自己一生中积聚起来的仇恨都集中在一次性行为中发泄。《玩笑》的基调就这样确定:一首关于灵与肉分裂的伤感的二重奏。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孝的国度,在古代很多朝代里,都有"以孝治天下"的帝王.宗圣曾子有"忠孝合一"的观点,他说如果一个人做到了孝顺父母,并且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那他对国家、对君王、对朋友也会这样做,这就是忠孝合一.从这个基点出发,曾子认为国家选求忠臣良将,必须以孝为第一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