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戈尔丁在《蝇王》中运用了丰富的写作手法展现了当今世界人类的生存现状。《蝇王》从表面上看符合传统荒岛文学的特征,但小说的结局及其内涵却与传统荒岛文学大相径庭,作者对人性弱点的思考﹑对人类文明的透视表现出其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担忧。乌托邦理想只有在人类正视自身弱点,摆脱束缚后才有意义,否则,一切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相似文献   

2.
戈尔丁在《蝇王》中运用了丰富的写作手法展现了当今世界人类的生存现状。《蝇王》从表面上看符合传统荒岛文学的特征,但小说的结局及其内涵却与传统荒岛文学大相径庭,作者对人性弱点的思考、对人类文明的透视表现出其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担忧。乌托邦理想只有在人类正视自身弱点,摆脱束缚后才有意义,否则,一切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相似文献   

3.
英国十七世纪哲学家托玛斯·霍布斯在英国内战中写下了《利维坦》这部哲学经典著作。他认为人性是邪恶的 ,人类普遍具有一种权利欲 ,人们对权力的欲求必然导致无政府状态。三个世纪以后 ,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在他的小说《蝇王》中重申霍布斯的这一哲学观点。本文拟对《利维坦》和《蝇王》进行比较阅读 ,从而揭示《蝇王》中的哲学话语。戈尔丁试图运用霍布斯的哲学观点来说明现实问题 ,抨击帝国主义攫取世界霸权 ,破坏世界秩序 ,企图使整个世界陷入无政府状态的邪恶本性。  相似文献   

4.
威廉.戈尔丁是20世纪英国较有影响力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中充满了象征和隐喻,因而他又被西方评论家称为"寓言编纂家"。本文就是要运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解读他的代表作《蝇王》。本文将通过呈现《蝇王》中表现出的伦理混乱,揭示出岛上的小孩,以至现代人的伦理困惑,探究人类的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5.
李菲菲 《文教资料》2013,(32):77-79
《蝇王》因其对人性恶的深入挖掘而成为20世纪荒岛小说的经典。但是,对《蝇王》的理解不能止于此,戈尔丁从传统文明的衰落方面展现了人性恶滋生的深层根源,并为人类提供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救赎道路,即通过基督教的他救与理性的自救相结合的救赎道路。  相似文献   

6.
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在小说《蝇王》中运用了讽刺手法来探究人性本恶,从而阐明了人类战争的根源。本文从外在讽刺和内在讽刺两个方面着力于分析《蝇王》中讽刺的应用,以及戈尔丁如何应用讽刺的技巧使《蝇王》成为一部现代寓言。  相似文献   

7.
<正> 《蝇王》(Lord of the Flies)是当代英国著名小说家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mg)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一九五四年一问世,便在西方引起了强烈反响。尔后,其影响久盛不衰,销售量超过了两千万册。在英、美。《蝇王》被列为大、中学生的必读书目,一九八三年又被搬上银幕。戈尔丁本人也因该书而蜚声遐迩,一九五五年被任命为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一九八三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一九八八年六月十一日,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她一年一度的生日荣典上,又因《蝇王》而封戈尔丁为爵士。《蝇王》在中国学术界引起关注是在戈尔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该书目前尚未见到完整的中译本,相当的中国读者可能较为陌生。本文试图就其思想性、艺术性及其  相似文献   

8.
小说《蝇王》所描述的文明与野蛮的对立、秩序的瓦解与重建均可参照托马斯.霍布斯的《利维坦》来予以解读。霍布斯关于人类自然状态、自然法以及社会契约的政治思想对发掘《蝇王》的内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对《蝇王》做出解读,揭示出人性的缺陷只有通过外部力量的约束方能得以弥补。  相似文献   

9.
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指导,结合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的原型说与集体无意识理论,从新的角度对《蝇王》进行剖析和探讨。通过挖掘荣格的理论在小说中的具体反映,即论述在《蝇王》主要人物身上交替出现的荣格理论中的两种原型———人格面具和阴影,以及对《蝇王》中集体无意识的两种行为倾向的发现与分析,力图帮助读者突破过去对《蝇王》中“兽性”这一主题的理解,深入到对小说所包含的人类集体无意识中“阴影”和其它原型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掘《蝇王》在原型探索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明洋 《海外英语》2012,(22):205-206
在学术界,人性善恶在过去的许多年一直是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特别是当著名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发表之后,人们对人性善恶这个话题更是探讨不断并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纵观前人的相关研究,以《蝇王》为依托进行人性善恶的探讨为数不少。而他们都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外部环境。在此,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通过详尽的分析,探讨《蝇王》中环境对人类行为影响,驳斥人性善恶说。  相似文献   

11.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他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其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在现代,一些人认为人活着的根本价值只是为了追逐物质利益和感性满足,人们的生存心态具有显著的现代特征,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对现代人的生存心态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奠定曹禺在我国现代戏剧史上不朽地位的主要是他的悲剧作品。从文艺辩证学的角度看,曹禺的悲剧作品有一个共同的艺术支点,即对生命本体及相关的人性、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的深刻追询与思考,这个艺术支点在作品中有着具体的、多方面的表现。曹禺悲剧艺术支点的产生有着多重因素。  相似文献   

13.
余华在20世纪90年代小说创作转型后,文本主题更多的是对当代的个体人生、生存现状和人性境遇给予温情的关注。在艺术上借助单纯而丰富的叙述技巧,用朴素、准确、简洁的语言表现生活的本真面目;以随和的民间姿态、悲悯的情怀、诙谐幽默的审美趣味,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淡薄而坚毅的内在力量,成功地实现了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新的升华与超越。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立足于实践唯物主义,从现实的人出发,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状况的深刻揭露和剖析,阐述了普遍的人的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以及改变人的现实生存状态的价值选择,澄清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价值维度。今天,在社会转型时期重读《宣言》,彰显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价值意蕴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艺是近年来学界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蒙古族作家郭雪波笔下众多狼的形象蕴藏着作者思想中的某些价值倾向与选择,即否认人对自然和其他物种的主宰地位,尊重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利;凸显现今人类精神家园的匮乏与苍白,并对生命本体意义进行形而上的探究;暴露人类社会文明的缺陷和不足,其目的是为了弘扬真正的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文明。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有机结合贯穿于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研究,实现了历史观的根本变革。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从人类社会维度和自然生态维度,揭示了现实感性世界及其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通过对马克思历史观建构维度的梳理,既可以彰显马克思对人类生存的人文关怀,又可以彰显马克思对自然环境的生态诉求。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苦忍能力(humanendurance)和终究战胜苦难的思想,是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对人类命运的概括。在他看来,人类存在虽然已有千百万年历史,但仍然时刻在为自身的生存殚精竭虑,流血流汗,他作品中的人物都在苦忍(endure)。本文试图通过对苦忍命题具体表现形式的分析探讨该命题的意义及其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苦忍能力(humanendurance)和终究战胜苦难的思想,是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对人类命运的概括。在他看来,人类存在虽然已有千百万年历史,但仍然时刻在为自身的生存殚精竭虑,流血流汗,他作品中的人物都在苦忍(endure)。本文试图通过对苦忍命题具体表现形式的分析探讨该命题的意义及其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存在主义者萨特、加缪针对人类的生存困境作出了形而上的探寻和解决。余华整个创作过程对这个问题进行着不懈的探寻和超越,对人的存在价值作了一种价值揭示,作家对人的存在价值仍在积极探索着,这不仅唤起读者对人存在的深层体验,更对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作了一次提升。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的“科技之思”构成了其科技观的核心要素,学理志趣在于强调以理性精神为基础的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确向我们敞开了极具生存意义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因其不能同时为我们遭遇技术异化的后现代人类,提供何以值得过下去的生存理由,从而陷入了技术生存悖论的全面危机之中。惟有固恋一种审美生存立场,严格限制科技的非正当使用,才能消解种种价值负载;而要使人类摆脱科学技术的异化、“座架化”,就必须批判近代以来所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形而上学之知识论维度,并借助于诗与思的内在融通来确保现代人类诗意地栖居和生存质量的跃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