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情思则是产生"隐秀"美学效果的原因。"隐秀"审美观不仅对文学创作与鉴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汉诗英译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在"隐秀观"关照下,探讨唐诗创作中意象"隐"与"秀"的手法及其英译策略,理解唐诗"借景生情"的艺术创作技巧,以便寻求合适的翻译策略来展示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我国"一带一路"的构想要求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中外文化交流必须具备的先发优势。文化交流的基础是文学翻译。文学翻译以语言意义和文化意象的对等翻译为基础。基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学翻译对等研究,通过考察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探索语言意义和文化意象的对等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意象即寓"意"之"象",用以寄托主观情思.《逍遥游》通过广泛塑造意象抒发哲理,在其翻译中,意象的处理亦至关重要,文章通过《逍遥游》不同英译本中意象翻译的对比研究,探讨意象的翻译策略和效果,为文学典籍中的意象翻译提出几点见解.  相似文献   

4.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整体性,闭合性,异质同构性原则在文学创作,文学鉴赏及文学翻译中都可得到运用。在文学翻译中要对原文进行语言认知和美感体验的双重活动,构建格式塔意象,而后用目的语进行格式塔意象再造。本文运用格式塔意象基本理论,分析古诗《行宫》的上层格式塔意象和下层格式塔意象,并对《行宫》四个译文在格式塔意象的再造上的得失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5.
宋庆福 《海外英语》2012,(14):165-167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种,创造性叛逆在诗歌翻译中体现尤为明显。该文从译者主体性出发,拟从四个方面比较和评述诗歌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运用:"归化"、"异化"、文化误释以及意象传递等。最后分析得出由于文学翻译中存在创造性叛逆,诗歌是可翻译的。  相似文献   

6.
王红玫 《现代语文》2015,(3):124-128
朱维之是当代文学翻译家,比较文学大师。基督教家庭背景和求学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的翻译实践与学术研究,以及他对宗教与文学之间关系的理解。从文学角度出发,朱维之发现了《耶利米哀歌》与屈原《九歌》之间的"文学姻缘"。基于二者间的相似,并以前人"以诗译诗"的历史为鉴,朱维之运用翻译再创造策略,用九歌体翻译哀歌,成功再现了哀歌的风格、内容及其中所含诗歌意象,很好地传达了哀歌的文学价值。基于此,朱维之的译本相对《圣经》中文和合本及李荣芳的骚体哀歌都有着优越之处。本文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揭示了朱维之的翻译思想和审美翻译观。  相似文献   

7.
唐宋时期诗词中"雨"被赋予了各种不同的意象。文学翻译要尽量保持原文的文化意象,译者应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准确解读诗词中的"雨"意象,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尽可能传达中华经典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8.
从赵景深对Milky Way译为"牛奶路"到该词汉译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反映出文学翻译中对文化意象的翻译存在着失落和歪曲现象。了解这种现象可以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中含有的文化意象进行充分完整的思考,找出最恰当的翻译方式。  相似文献   

9.
从赵景深对Milky Way译为"牛奶路"到该词汉译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反映出文学翻译中对文化意象的翻译存在着失落和歪曲现象。了解这种现象可以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中含有的文化意象进行充分完整的思考,找出最恰当的翻译方式。  相似文献   

10.
唐诗不仅是中国重要的文学财产,而且是全世界珍贵的文学瑰宝.而唐诗精妙的核心就在于其意象的表达.所以意象的翻译直接影响了唐诗的理解和欣赏.本文提出许渊冲的"三化"论能达到唐诗意象传达的"三美",并提出应充分重视文化的差异.避免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歪曲现象,从而促进唐诗意象翻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对《文心雕龙.隐秀》的论争由来已久,笔者在认定该篇补文为刘勰原作的基础上,对该篇作了详细的论证,认为该篇主旨阐明了刘勰文学作品审美特征见解。“篇隐句秀”是刘勰对文学作品审美特征的总要求,这个要求有尊重文学自身特质的一面,又含有刘勰所处时代的文艺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刘勰的文学批评观是针对轻浮绮靡的齐梁文风和当时对同部作晶褒贬不一的背景提出的.他的文学批评的客观标准是贯穿于“六义”到“六观”之中的系统批评观。“六义”是宗经的效果.“六观”是考察方法.两者都不能独立成为刘勰的文学批评观。刘勰认为,要正确评价作品。要综合从“六义”“四事”“三准”“六观”这个系统中表现出来的批评方法。“六义”“四事”“三准”“六观”互相联系、互相阐释.它们围绕的核心“情、事、辞”就是刘勰真正的文学标准。刘勰不论是谈文学创作,还是谈文学批评,都是从“情、事、辞”的角度来衡量的。并以其它文学批评元素为补充。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13.
刘勰运用诗化的语言对“隐秀”进行了描述性的界定,从而使这一概念具有多角度阐释的可能性。在创作论中,“隐”、“秀”分别是对创作原则和表现手法的要求;在作品论中,具有“隐”的美学特征的作品有多层含义,显得空灵,有深度,具有“秀”的美学特征的作品有波澜,显得亮丽而光彩;在鉴赏论中,“隐”是读者追寻的意义空白,“秀”是使读者惊醒、感奋的美丽诗句。从文化语境来看,“隐”是儒家温柔敦厚诗教观念的体现,“秀”是魏晋以来追求语言形式之美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在对《文心雕龙·隐秀》篇的研究中,有一类颇具影响的意见是将"隐秀"看作不同的风格类型:一是"隐"与远奥的风格相近或相通;二是"秀"与新奇的风格接近;三是认为"隐秀"与"风骨"属于刚柔对立的关系,"隐秀"是阴柔的风格。从《文心雕龙》原文所述可知,"隐"、"秀"、"隐秀"都不是风格类型,而是刘勰受汉代京房《易》学影响所作的美学探讨。"隐秀"这一美学命题,是刘勰主张的写作之美与写作策略的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通变》篇中关于"九代"的论说,各家的观点各不相同。以"九代咏歌,志合文则"为中心,从刘勰写作《文心雕龙》的主导思想和《通变》篇的主旨出发,对几个有争议的朝代(楚、汉、刘宋)的文学特点分别进行论述。无论从题材亦或手法,秦汉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是不能分割的;刘宋文学则多不符合刘勰的"宗经六义"的特点。通过较为详细的论说,最后得出结论:刘勰所谓的"九代"为黄、唐、虞、夏、商、周、楚汉、魏、晋。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隐秀》篇的本意是讨论文学作品中的两种美学表现及其出现的原因,继而讨论这两种美学表现的不同特征和相互关系,顺带讨论这两种表现的审美效果以及达到这两种表现的途径。隐秀涉及到文学风格、作品鉴赏等方面;隐秀又与其他范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隐秀的内涵与中国古代哲学也有着内在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7.
刘勰的文学风格观集中体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刘勰在《体性》篇中论述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才气学习”四个因素构成了作家的创作个性,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作家创作个性和风格的形成。他把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既剖析了每一种风格的特点,又举出具体作家实例予以佐证。刘勰试图通过作者才性批评联系作品批评,并提出作家与作品相结合的创作才性风格观,形成了系统的文学风格观。  相似文献   

18.
从《文心雕龙》原文所述可知,刘勰写作《隐秀》篇的主旨,是在提倡一种中正的写作之美,并提出如何创造这种写作之美的对应策略。据此,可以纠正当前将“隐秀”视为各种风格类型的意见。“隐秀”不是风格类型,而是刘勰主张的“雅丽”写作美学与写作策略的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19.
各家文学批评史较少提及陆云的文论观点,其文论思想与《文心雕龙》的关系也基本上不予以关注。主要从陆云《与兄平原书》等论文书简入手,考察陆云与刘勰文学批评思想的联系与区别,阐明陆云"尚情"、"清省"的思想对刘勰《文心雕龙》"创作论"部分的思想形成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而后者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超越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20.
《心雕龙》以《体性》为核心构建了精深完备的学风格理论,刘勰认为作品的风格是由创作主体的性情决定的。并结合学创作实际将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开后世风格类型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