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庞德作为美国现代诗歌之父,其作品深受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和汉语言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汉字情结.庞德意象派诗作在西方可谓家喻户晓.但是铸成庞德成就的却是他诗性的文字、不拘一格的诗歌风格以及为其诗歌提供营养的汉字文化.然而,庞德并不精通汉字,因此他的翻译常出现误译和错译.而庞德的伟大在于将这些翻译上的错误转变成语言艺术上的精品.  相似文献   

2.
庞德古诗英译作品中对中国文化的误读主要体现在对中国文字的误译、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误读以及对中国儒家思想的误读等方面。尽管庞德古诗英译作品中存在着一些对中国文化的误读现象,然而,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以及在西方重塑中国民族形象方面的努力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3.
庞德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一直以来都是争议的焦点。有些学者认为他的翻译不仅不忠实于原文,而且有许多误译,因而算不上翻译。从目的论的视角来审视庞德的翻译及其误译,其实有些误译是对原作的创造性叛逆,这些误译体现了庞德的诗歌理想,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忠实性"始终是跨文化翻译活动中备受关注的焦点,但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和特质性以及译者的独立主体意识等因素,翻译活动中的误读和误译不可避免。文章以林纾和庞德的误读和误译个案为蓝本,根据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探讨了林纾和庞德误读和误译的客观必然性及其合理性,并指出林纾和庞德误读和误译的积极意义,以期客观、理性地看待违背"忠实性"翻译标准的误译现象。  相似文献   

5.
有必要加大孟浩然诗歌的翻译力度,力求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所提高;有必要对现存孟浩然诗歌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改善孟浩然诗歌翻译现存的误译、漏译、错译等弊病。通过对孟浩然诗歌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开启孟浩然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思路,更好的传播中国古典诗歌文化。  相似文献   

6.
“忠实”翻译观一直被奉为译界的金科玉律,但文学翻译是一种涉及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主体等多种因素的跨文化转换活动,误读和误译不可避免。庞德的译作《华夏集》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备受争议,译界学者对其中的误读误译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接受美学关于作品与读者关系问题的理论探讨为文学翻译研究开创了崭新的视角,更为探讨司空见惯的误读误译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诗歌翻译是翻译界的一个难题。作为一个翻译工作者,应该在了解原诗文化背景的前提下进行工作。分析吕叔湘先生编注的《英诗唐人绝句百首》中英美人在不了解中国文化传统及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情况下的误译现象,包括错译、漏译、时态错误等,可以说明原文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对翻译过程的影响,并揭示一个翻译工作者所应具有的文化素养及工作态度。  相似文献   

8.
庞德的《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一诗在中国的翻译与阐释存在很多不足,甚至出现了误读。这种误读有深刻的动因:中国古典诗歌及诗论影响了庞德诗歌及诗论.这种影响反过来左右着中国读者对意象派诗歌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正>秦思撰文《中国"龙"翻译的文化误读》指出,中国文化中的"龙"被翻译为dragon完全是误读和误译,误读会以曲解甚至流失文化信息为代价,这是翻译不忠实的表现。龙的误译是18世纪以来西方话语力量在华建构的结果。最早dragon被误译为龙要追溯到鸦片战争前后,这是中国与美英等国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0.
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美意象派是二十世纪西方兴起的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一个重要支派。意象派的创始人和前期主将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曾经翻译过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和王维的诗。他的翻译诗集《中国》(Cathy)于1915年问世,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被称为是庞德对于英语诗歌“最持久的贡献”。庞德不懂汉语·他之所以能够翻译中国古诗,得助于他本人的诗歌风格。1913年,已故东方学家欧纳斯特·费诺罗萨(Ernest FranciscoFenollosa,1853—1908)的寡妻在《诗歌》(Poetry)杂志上看到庞德的诗,觉得他的诗与中国古诗有着基本的相同之处,于是就把她丈夫遗下的东方文学研究的笔记交给庞德,  相似文献   

11.
《华夏集》中的误译现象已被中外学者进行过多重维度的解读。本文以该译作中的李白诗歌为研究对象,从西方化的解读思维和西方化的诗歌技巧两方面剖析了译者庞德在理解和再现李白时的西方化视角,并对由此产生的误译问题进行了辩证探讨,认为李白诗歌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与庞德的"西方化"翻译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2.
埃兹拉·庞德无疑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也一直是文学界争论的焦点。研究庞德要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以庞德英译中国古典诗歌为切入点,探讨庞德的翻译目的以及这一目的对他的诗歌翻译形式和技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学翻译是美国当代伟大的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波澜壮阔的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他的译作尤其是他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界、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部分学者认为他的译作不仅不忠实于原文而且其中还有很多误译,因而长期以来被排除在主流翻译文学的范畴之外.诚然,当人们用翻译史上经典的"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翻译标准去评价庞德的翻译作品,就必然会得出以上结论.但是随着后殖民理论在不同文化交流体系内影响的逐渐扩大,随着译文文本、译出语和译入语文本杂合现象的增多,翻译中的杂合策略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因而,当人们在杂合策略的视阈下审视庞德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时,则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学术界对庞德翻译的中国古诗褒贬不一。本文通过庞德荚译中国古诗中误译的典型范例,从勒菲弗尔的“三要素”理论来分析其误译的根源,据此认为庞德的翻译是在“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这三要素的制约下,对原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写,其误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由于美国诗人艾兹拉·庞德诗歌理念的世界性影响与其对中国诗歌的热爱、翻译与借鉴,继中国现代文学时期对庞德热烈关注后,新时期中国学者继续译介与研究庞德,庞德诗歌与诗论成为西方诗坛与西方文论映照在中国的一道亮丽风景.他们主要从庞德对英诗的现代化、庞德与中国古典文学、庞德与中国文化、庞德与现代翻译学等几个角度进行研究.新时期中国的朦胧诗与新生代诗歌主题的多义性与意象的大跨度组接理念不由分说受庞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人的代表,他模仿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将许多中国古诗译成英语,为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结合创造了契机,他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庞德由于不懂汉语,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多,故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有很多失误。该文从文化视角剖析庞德对中国诗歌的翻译为什么会在西方引起轰动,并分析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带给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意象派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有独到的见解.在他一生的诗歌创作中,庞德结合自己意象派诗歌理论.把他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探究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庞德不仅独到的解读了中国古典诗歌,还创译了许多中国经典诗词,使中国古典诗歌在西方大放光芒.本文试从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内涵的解读及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翻译两个方面来探讨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阐释.  相似文献   

18.
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人的代表,他模仿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将许多中国古诗译成英语,为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结合创造了契机,他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庞德由于不懂汉语,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多,故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有很多失误.该文从文化视角剖析庞德对中国诗歌的翻译为什么会在西方引起轰动,并分析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带给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埃兹拉·庞德作为美国意象主义诗歌的公认领袖,他英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在英语诗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诗学在很大程度上被称作翻译诗学.本文通过对庞德的诗学观点和翻译理论的解析和对《长干行》的译例分析,阐述庞德运用创新手法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创意翻译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20.
中外翻译界一直视庞德为"叛逆者",认为其译文存在太多误译或创造性翻译,违背了翻译的首要标准忠实。然细观庞德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庞德有其忠实标准。在其诗歌翻译实践中,庞德努力寻求与原作诗人的心灵契合,强调诗歌语言的能量与细节来再现原作诗人的诗性体验与诗性情感。庞德的这一忠实标准与传统译论的忠实标准有所出入,属于另类忠实,却不失为对诗歌本质的追求,不乏真知灼见。在此意义上,庞德努力寻求诗歌精髓的忠实再现,堪称诗歌翻译的忠实实践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