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9 毫秒
1.
老师领进门     
《师恩难忘》这篇课文改编自现代著名乡土作家刘绍棠先生的散文《老师领进门》。文中刘绍棠先生深情回忆了给他启蒙教育的田老师。田老师的教学方法极其特别,他能将教学的全部内容巧妙地编成一个个故事。刘绍棠先生在田老师的门下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也正是这些故事在刘先生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后来成为中国重量级作家。  相似文献   

2.
<正> 一、浓郁的乡土气息、浓厚的地方特色,是刘绍棠小说艺术风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刘绍棠自称是一个“土著”,这是他对自己的写真,因为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取材于自己的家乡,而且又都是用传统的表现方法描绘家乡风土人情的。这就注定了他的作品脱不了“土气”,当然这里所说的“土气”是指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而不是低劣、粗鄙的东西。我们看一下他的《蒲柳人家》:望日莲去运河滩上打柴,为了避嫌,要带上小满子;七夕之夜,她烧起三柱高香,在朦胧的月光下穿针引线,求月老儿保佑她婚姻如愿。此外,望日莲的情人周檎与其他人如何商议打鬼子、除汉奸,摆渡人柳罐斗在“鬼节”那  相似文献   

3.
刘绍棠小说语言特色罗笑梅刘绍棠是中国当代卓有成就的中年作家。这位喝大运河水长大的作家,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乡土文学创作之中,描写京东大运河畔的风土人情与农民的历史和时代命运。他的作品,特别是他的中篇小说,情节新颖曲折,引人入胜,人物性格棱角分明,地域特点...  相似文献   

4.
描写女性形体美的作家作品,在中国文坛上是数不胜数的。而采用“借物烘人的移情法”来描写女性形体美的作家作品则为罕见,要以当代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及其作品为著。本文从表现艺术的角度赏析刘绍棠“人比花娇”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5.
张炜是中国当代颇具影响力并极具特色的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自然气息,这种写作特色深受齐文化中“自然崇拜”观的影响,其长篇小说《刺猬歌》的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语言和主题意蕴等方面无不受齐文化中“自然崇拜”观的塑造。  相似文献   

6.
<正>在我心里,刘绍棠老师简直是为写作而生的。他10岁时第一次写作文,就写了一部“长篇作文”《西海子游记》,整整写了5册作文本。1949年10月,他发表了微型小说,从此开启了创作生涯。20世纪50年代,刘绍棠是当红的青年作家,受到叶圣陶、孙犁这些文坛耆宿的关注,被孙犁视为“得意门生”。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是一位民俗文化意识非常深厚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有诸多传统节日、民俗内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如《孔乙己《》阿Q正传《》社戏《》祝福《》药》等,分别涉及了端午节、社日、祭灶节(谢年)、清明节等节日,几乎篇篇以节日民俗为重要背景或发展情节来引发人们对国  相似文献   

8.
<正>老舍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被誉为“京味小说”之父。他的作品以一种全方位的视角展现北京的民俗和城市的生活,成为北京的一种文化符号。老舍也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戏剧文学家,他的话剧《茶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齐鲁大学任教期间,老舍对济南这个“第二故乡”有着很深的感情,他在济南留下了很多优秀著作,《济南的冬天》就是代表。  相似文献   

9.
老舍先生的作品,充满睿智而富寓激情的民族性,语言极富中华文化特色,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色彩。他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一部作品,也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一,在西欧有“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之称的话剧《茶馆》,就体现出老舍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以及因这种语言魅力而反映出的“民族的亦是世界的”这一艺术真谛。话剧《茶馆》中的人物“开口就响”、“言有尽而意无穷”,展现出极其深远的意境。  相似文献   

10.
较早研究作家作品风格特色的古代文论家是南朝的钟嵘,他在所著《诗品》里,将汉魏晋宋齐梁的作家分成若干派系,划分派系的依据是其作品的“体”(体貌特征)。这个“体”,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讲的“风格”。究竟作品的某种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呢?钟嵘多注意作家学习和继承了前代哪些重要作品和著名作家,如他把古代诗歌的渊源定位在国风、尔雅和楚辞上,其后的重要作家则有曹植、阮籍和李陵等。三个渊源和曹、阮、李等作家都有影响于后代作家作品的风格。  相似文献   

11.
刘绍棠1936年生于北京市通县儒林村,13岁开始发表作品,读高中时写的《青枝绿叶》便被选进高中语文课本,他是众所周知的“神童作家”。然而,这位幸运的作家却走过了一条不幸的路。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在家乡度过二十年的“践民”生活。这种生活却给予他丰厚的积累,重返文坛,便进入创作的“井喷期”。几年来,已创作长篇小说11部,中篇小说集11个(收中篇小说40余部),短篇小说集7部,散论集7部,还有2部选集和5种外文版选集。计43种,500余万字。丰富浩瀚的著述和作品构建起刘绍棠的“运河文学”体系。 “运河文学体系”,也是他倡导的“乡土文学”体系。 1979年,刘绍棠重新执笔,面对的是千帆竞发,万木争荣的文艺春天。前辈作家重新焕发创作青春,同辈人扬鞭策马,后起之秀脱颖而出,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文坛几乎每周、每天都在报导着激动人心的消息。从来不甘落后的刘绍棠感到形势逼人,产生危机意识。于是他以文坛才子的敏感,把自己放到当代文坛的作家队列中,认真比较分析,从而选定自己的创作方位。他分析道:“写干部我不如王蒙,写知识分子我不如宗璞,写士兵我不如王愿坚,写工人我不如胡万春,写劳改队我不如从维熙,写市井我不如邓友梅。但是,相对而言,我在写农民上比他们有优势。然而,写农民也有强手,李准和  相似文献   

12.
学习了《师恩难忘》一课之后,同学们一定会被作者刘绍棠那清新纯朴、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字所感染。刘绍棠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对自己的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要以我的全部心血和笔墨,描绘京东北运河农村的20世纪风貌,为21世纪的北运河儿女留下一幅20世纪家乡的历史、景观、民俗和社会学的多彩画卷,这便是我今生的最大心愿。”在其四十余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刘绍棠始终坚持着“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真正成为了一个“铁心务农”的乡土文学大师。刘绍棠的一生可以说是刻苦读书,努力创作的一生。从…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有一个重要的文学主张是:“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他的大多数作品也正体现了这一思想,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赤裸裸的自我暴露的特点和返归自然的心理要求。他的小说《沉沦》就体现出他的这种创作思想。本文将着重探讨《沉沦》当中有关“返归自然”的精美描绘和它与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以及同郭沫若作品相比,《沉沦》在这方面所显示出来的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14.
<正> 近年来,中篇小说的丰收,得力于中年作家的不懈耕耘。刘绍棠同志则是其中勤耕苦种,收获十分可观的一个。他奉献于世的第一部中篇《运河的桨声》出版于1955年,作者其时年当十八。这一部作品,不但再一次显示了年轻作家的文学才华,而且说明了他一踏上中篇创作的旅程就步子正,航向明:承载他的文学风帆的是故乡北运河长长的流水,荡起他心潮的桨声的是时代的波涛,革命现实主义的航道正把他引领进“新的人物,新的世界”……可是,正当“令人激动的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引起我强烈的  相似文献   

15.
首先,请容许我代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祝贺范伯群先生的学术论著自选集的出版。 该书分为“现当代作家作品论”“鲁迅小说论”“通俗文学史论”和“多元共生论”四大部分,能大致代表范伯群先生四个研究领域的贡献。由于篇幅限制,范先生还有很多重要的很有影响的论作没有选进来。比如他早年和曾华鹏先生合作的《郁达夫评传》,影响就很大,我们这一代学生都曾经受惠于它。当然,范先生贡献最大的还是在通俗文学方面。他在这方面收罗的材料之丰、见识之广,在当代学者中首屈一指,无人可及。拿《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来说,近百万字,煌煌巨著,论及的作家作品、报刊社团上千家,相当一部分都是第一次进入文学史,甚至是头一次被当成研究对象。仅从史料价值上讲,就已经做了开山的工作,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相似文献   

16.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的总序《序志》篇里说:“褒贬于《才略》”。的确,在《才略》篇里,他对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的历代作家作了全景式的鸟瞰。从刘勰对这百余名作家作品的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作家作品的批评态度和方法,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相似文献   

17.
温庭筠是晚唐时期的一位重要作家。关于他的生平,不仅“正史”记载极为简略,就是唐宋笔记虽间有补充,也不够详细。多亏夏承焘先生博采“正史”和诸家笔记,并结合他本人的作品,写出了《温飞卿系年》(收入《唐宋词人年谱》),我们对这位重要作家的一生才有了大致的了解。最近,施蛰存先生又根据《宝刻丛  相似文献   

18.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独特的作家,他独特的小说风格曾被誉为“废名风”。他在小说中建构了让“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园”。尤其是193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桥》更是别开生面之作。是“破天荒”的作品,是一部对传统小说文体反叛的作品。该小说重描写情景不重叙述故事.重生活情趣不重性格命运,重风景民俗不重社会背景。具有散文化的结构,诗的内蕴。  相似文献   

19.
<正> 命运为刘绍棠安排了一条反常而又得天独厚的道路。这位出生在京东运河平原的“土著”儿,少年得志,十三岁就开始发表了自己的作品。到二十岁时,已经出版了《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运河的桨声》、《夏天》、《中秋节》、《私访记》等短篇小说集和中篇小说。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大学生,作为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起来的第一批青年作者,他是佼佼者,也是幸运儿,很早就跻身在文坛的上层。  相似文献   

20.
一、散文巨匠的纯美情愫 朱自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巨匠,写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春》、《绿》、《荷塘月色》,还有《背影》、《威尼斯》等等,由此他被称为“美文大家”。郁达夫先生曾评价他说:“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当我们沉浸到朱先生的作品中时.我们不由得会在内心发出这样的感叹:“它们美得像诗一样!”的确,朱自清先生的精品佳作都给人以“诗”的美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