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中西方人都看到了"乐"之"和谐",也都以和谐为切入点探讨世界的存在方式,并且都认可"不同"是和谐的前提与基础。然而,毕达哥拉斯专注于用数的和谐解释乐的和谐,符合西方人注重的真理性认识传统;中国古人则更加关注"乐"之"和人心"的功能,体现出其重实用的思维传统。莱布尼茨认为世界是和谐的,但这种和谐是上帝设定的,具有神恩性;中国古人也认为世界是和谐的,但这种和谐不是天定的,而是需要人类努力争取实现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不同"是"和谐"的基础,但他强调斗争是实现和谐的手段,甚至认为和谐是斗争中的和谐;中国古人也认为"和谐"的前提是"不同",但他们主张实现和谐的主要方式是协调。在一定意义上,中西方关于和谐思想的不同倾向折射出中西方人所遵循的不同偏好。前者重实用,后者重理论;前者重综合,后者重分析。  相似文献   

2.
作为需求侧的"美好生活需要"内涵丰富,以"谁的需要"(主体)、"需要什么"(内容)和"为了什么"(目的)三个维度逻辑性地彰显其内涵:既是对人民这个最大主体的把握,又内在地涵盖了"美好生活"的内容取向,并最终指向满足需要的终极目的。主体之维:立足主体、发展主体、尊重主体。内容之维:生活之真——对人与自然和谐的需要,生活之善——对人与社会和谐的需要,生活之美——对人的身心和谐的需要。目的之维:以物为目的向以人为目的转变的根本性目的,以生存需求为目的向以发展需求为目的转变的直接性目的,以数量为目的向以质量为目的转变的间接性目的。  相似文献   

3.
"自我"意识之觉醒是当下的普遍追求,"自我"的存在论根基在于在"对象性"活动中自我与他者的积极呈现,"自我"之觉醒目的在于"自我"与他者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4.
和谐之美,作为长久以来的美学追求,早在我国美学源头的孔子美学那便一再论及。孔子之论和谐美,多以中和之美涵之,而其所谈及和谐美遍现于其语、文中。一直以来,我们多从孔子的文论、乐论中找寻和谐审美意识的踪迹,而忽视了孔子在《论语》中反复谈到的另一种切入和谐审美之视角——"观"!在《论语》二十篇中,孔子在将近一半的篇目中提及"观"意,且在《阳货》一篇中更是直接将诗纳入"观"之帷,赋予诗之可"观"的确论,从而从更深刻、宏观的角度确立了文艺之"观"的内涵及其社会内容和社会作用,进而开启了执本善用以致和的和谐审美意识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教材把杜甫诗句"画图省识春风面"中的"省"注释为"曾经",这是值得商榷的。从各种辞书的解释来看,"省"没有"曾经"的意思,其本义是"察看"。从诗意来看,"省"应解释为"察看"。这样,符合训诂释词的普遍性原则。  相似文献   

6.
"和"的思想是人类理性意识的一次重要飞跃。它不仅是儒家思想体系的主心骨,还是中华传统文化亘古至今始终贯彻的道统所在。儒家思想体系内"和"的范畴,以其"共生"之本质与当今社会和谐"共赢"之理相通,传达了"和"之于万物之贵的最高价值体现。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的今天,"和"的精神原则为我国社会建设、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能量,是指导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软性指南针。  相似文献   

7.
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最需要什么?如果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回答,恐怕一个字最合适:真,即真心相见、真情相待、真言相劝、真行相助。而且这种"真",是发乎内心、自然而然,无做作之"态"、无故显之"态"。而这,又可用两个字来概括之,叫天真。  相似文献   

8.
徐亚萍 《广西教育》2012,(37):57-58
"生活数学"教学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的教与学;是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策略;是辩证地看待生活与数学关系的教学模式。"生活数学"的核心理念有三: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生活与数学和谐共生。一、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教学的出发点我曾经问过不少学生,得到的答案几  相似文献   

9.
"和为贵"与"非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中国历代王朝奉行的对外政策是与各国在天朝礼治的和谐气氛中"共享太平之福"。在新的历史情况下,在和谐社会的理念指导下,中国应坚持和发扬传统,从经济的"大"走向文化的"大"。  相似文献   

10.
"侃"为学生创造了轻松、和谐、自由的口语交际与作文的气氛,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在训练过程中,老师始终是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要让学生想"侃"、乐"侃"。  相似文献   

11.
《大连大学学报》2017,(2):88-91
"神圣之树"作为北美印第安人生命与希望的象征,是他们寻求智慧和心灵成长的源泉。它不仅为土著人提供了团结、安全、自由与复兴的途径,而且也为其子孙后代带来宝贵的教育意义与人生启迪,他们的生活准则、部族信仰都建立在该树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之上。通过"神圣之树"的教诲,土著人获得来自"四方"的愿景、梦想、经验与引导等品质,使他们能够与自然界万物和谐相处,繁衍生息。"神圣之树"的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是我们了解北美印第安人文化不可多得的素材。  相似文献   

12.
《考试》2008,(2)
作文只有历经"长期积累",方可"偶然得之";作文还是一个人"人品"的显现;因而作文历来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两难"之事。考场作文更是难上加难。本人试图让学生在原有作文知识的基础上,追求写作技巧上的"三‘新’二‘异’"——起笔新、结尾新、语言新,构思立意异、布局异,使考场作文更加出彩,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3.
高尚学 《考试周刊》2007,(41):152-153
"和同之辩"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它表现出了当时的哲学思辨水平,推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和而不同"的主张是在继承和发展史伯、晏婴"和同之辩"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命题。"和而不同"充满着朴素的辩证因素,并上升到人生哲理高度,显示出深刻的理论意义。时至今天,"和而不同"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推动21世纪人类和平与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锐意 《职业技术》2007,(19):42-42
据可锐职业顾问一项调查显示,有7成以上经验丰富的"职场老人"无法晋升,遭遇职业的7年之痒,与之相反,工作经验在5年左右,有近5成人可以顺利进入企业高层。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之大的反差?可锐通过实际案例剖析其中奥秘。  相似文献   

15.
《瓦尔登湖》展现了梭罗独特的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察视角,书中彰显了作者构建的"自然界各部分自然而然内在协调统一"的和谐之"道"这一思想。梭罗强调万物发展遵循"自然而然之道",无需人为的任何干涉,引导人们敬畏、尊重和欣赏自然常态,反观以人类为中心的错误观点,修正人们不顾后果的破坏自然行为,最后实现保护自然也就保护了人类的终极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6.
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的构建,需要有和谐的教室气氛以及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在当下的中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难以形成,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当下中学"被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平淡"的教室气氛难以为构建和谐课堂助力。本文就以北京S中学为例,浅谈我对这两大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到灯塔去》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名篇。透过小说中以作家父母为原型的拉姆齐夫妇的性格刻画,伍尔夫重新审视男、女两性,抒写自己在探讨健康的两性关系的人格理想,即通过两性之间智力与情感的相互补充建立一种完满的人格。作者试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精神分析结构模式探索该小说中以作家本人为原型的艺术家莉丽·布里斯科的心理世界。分析了"本我"与"超我"的斗争在其成长的心路历程中相互作用,最终把矛盾的"自我"推向成熟与和谐,实现了"自我"整合,两性关系最终走向了和谐。  相似文献   

18.
以“和”为美 ,以“中”为尺度的“中和”之美的范畴 ,首先是从音乐的声音和谐开始的。即从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出发 ,声色之美的感受要符合人的感官要求 ,使人的精神达到一种中正平和的状态。然后将这个范畴推及到自然、伦理、政治和人格修养。由人之身心平和 ,才有伦理上的君臣父子 ,长幼尊卑的道德秩序 ,因此 ,就能在政治上实现和政之美 ,即达到政通人和 ,国泰民安的目的。“中和”之美强调“和”,是在杂多的对立因素中取得和谐统一。它与单一的“同”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水火既济"在六十四卦中是亨通的一卦。"水火既济"在中医那里,主要是用来说明肾水与心火的特殊关系,从根本上来讲来自五行学说中的相生相克。人体中的水火之象,中医里的阴阳之说,《内经》中的气血之论,古人的"水火既济"之功,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中医理论中对"水火既济"的重视。简单地说,"和谐健康"就是"水火既济"。其实,这些理论不仅体现在人的机体之中,也体现在生活当中。  相似文献   

20.
"学"与"术"兼备是曾国藩的重要特点。曾国藩的学问是以通识之学和躬行实践为特征的"士大夫之学"。曾国藩既能"躬行践履",又能"涵养本原",做到了本末兼修,体用兼备,在"学"——"术"——事业的模式下,以"诚"为"术"之本,以醇正之学,化成其贞正之术,终以成就其事业、事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