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成人在生活中遵循的是最小努力原则,其实质是追求最大效果;而儿童遵循的则是最大努力原则,其实质是渴求最多体验,目的是在活动过程中造就人.最大努力原则是最适合儿童的,对儿童发展是有重大意义的.只有最大努力,才能使儿童伴生最真切的个人体验;只有最真切的内心体验,才能使儿童汲取到"真的知识";"最大努力原则"内发性地促成了儿童注意力的稳定聚焦.为此,成人应走出误区,克制对儿童的"帮助",支持儿童的"努力"过程;细心捕捉儿童的最大努力与其独立思考能力形成之间的紧密关联;为儿童的努力探究提供可吸收性的环境.  相似文献   

2.
正人性的觉醒和教育的回归,要求道德教育应是一种"成人"的教育。[1]"成人"强调儿童不但是一个生物意义上的"自然物",还是一个社会化的"社会物"。人的自然性强调人需要一定的物质才能维持生命的存在,人的社会性则强调人应寻求其存在的意义及价值。因此,儿童的道德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在于让儿童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让儿童在"此岸"世界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一、儿童道德教育的本末倒置道德教育是一个包括知、情、意、行的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里,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不可或  相似文献   

3.
道德教育中的"红苹果效应"就是指在道德教育中,身教重于言传.这是由道德本身的性质以及当前社会道德实践能力普遍低下的现状决定的.道德是一种社会共识,实质上是一种公共服务,道德这种性质决定了道德具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因此,在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时要坚持正面引导,以体验教育为途径,保持社会对不道德行为的舆论压力,真正确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杜威"学校道德教育三位一体"德育途径的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约翰·杜威是教育史上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他重视德育并用以解决社会的问题,他的"学校道德教育三位一体"德育途径即通过学校生活、教材和教法进行道德教育,使"学校社会化"、"教材社会性"、"儿童社会性",强调将道德教育与社会相联系,对当今德育途径的探讨提供了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5.
道德教育直接指向的是儿童作为成长者、行动者的完整生活,它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道德教育对儿童生活的这种强调,并非为了摒弃教育的社会改造功能,而是藉由儿童的社会生活而正视由成人所主导的社会环境,并通过增强儿童对社会生活的自觉意识,提高他们对社会环境的价值敏感性,培养他们在社会实践中的行动能力,从而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失范道德教育是悬空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现代转型就是要落在实处,其现实举措为:从高到低、从内在到外在、从目的到手段、从自我到常人等.它简单、实用、现实和人性化,体现现代道德教育之要求.但这是一种"硬着陆"式的道德教育的落在实处、使道德教育弱于道德和教育.事实上,这种转型助长了现代道德教育的危机,其自身比现代道德教育危机本身更加危机.道德教育要进行现代转型,落在实处,就应当实行一种"软着陆".何以为之?尽管一种假设的理论检测要求在现代道德教育思考时问责另一种可能、避免非此即彼、整全不同的生活世界,但其仍然是一个有待思索的现实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们在道德教育中存在道德教育理想化和道德要求过高的问题.在道德教育中,我们是以最高的道德境界要求一般人,甚至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中小学生,出现了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1]这种道德教育在当今多元社会的背景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学者们在解决我国道德教育所存在问题的过程中,意识到以"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为特征[2]的校本研究对于解决我国现有道德教育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于是,"校本"思潮在中华大地上渐渐流行起来,校本研究就成为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理念.  相似文献   

8.
成人拥有自己的童年经验,但这经验并不能直接促成成人对儿童此在经验的理解,教育者要积极参与到儿童此在的童年体验当中,同时要认识到不可能从生命建构上反客为主,成为儿童童年的所有者这一现实。在这一认识和思考的基础上,我们会发现成人的童年与儿童的童年存在着不同的对话方式——零对话、成人主导的对话、相互理解的对话,而不同的对话方式带来的教育生态和成长结果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9.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也是道德教育的新取向。是道德教育促进人格完满发展的新方向。但是。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作为新的发展方向,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误区。因此,有必要对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这一理忿进一步思考,以促进道德教育更好地实行。  相似文献   

10.
林格伦的童话"长袜子皮皮"系列往往被视为对传统儿童观的超越,而"小飞人卡尔松"系列的意义往往被忽略,一般认为"小飞人卡尔松"不过是顽童"皮皮"的翻版,这是一种误读."卡尔松"形象标志着林格伦童话的第二次突破和飞跃,不仅使孩子还原成孩子,还帮助成人获得释放之路,让儿童与成人在童心交流中彼此接纳,和谐相融.寻找理想的儿童和成人以及他们之间合理的相处模式是林格伦童话言说的重要方面.同时,在林格伦童话中交织着"儿童反儿童化"以及"成人反成人化"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