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家思想是道教的思想渊源之一。道家哲学一直有“为我”、“贵生”、“全生”的传统,注重保养身体、延长生命。这个传统经杨朱、《老子》、《庄子》再到黄老道家发展下来,养生的理论和方法越来越丰富、精细。这些理论及方法在案汉时代特别是东汉时期与神仙方术相结合,最终在早期道经中演变为长生成仙的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2.
谈魏长生     
地方戏曲勃兴,进入大城市,改变了昆腔长久以来独霸剧坛的局面,这是近代戏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戏曲史家习惯称之为“花”(地方戏曲)“雅”(昆腔)争胜。一九二六年日本青木正儿发表《自昆剧至皮黄调之转移》一文,把《蜀伶之跳梁》作为专节,指出魏长生在“花”“雅”两部争胜中的作用。后来(一九三〇年)又把此文改写,收入《中国近世戏曲史》第四篇第十二章里《有王古鲁译本》。从此以来,魏长生这个人物引起戏剧史家的广泛注意。四十年来;谈到近代戏曲的发展,未有不论及魏长生者。作为魏长生故乡的一个戏曲爱好者,我于十七年前曾辑比有关资料,草成《谈魏长生》一文。“四人帮”横行,原稿早被抄没。现在从王泽君同志处借得复制本,删取其要,刊载于此,以就正于戏曲史家及留心乡邦文献的同志。  相似文献   

3.
道教尤其是全真教影响下的元代“神仙道化剧”以长生成们为终极信仰来度脱儿大俗子和精怪鬼魅。这种信仰表现为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仙境的诱惑和世人对长生成仙的向往;对避世退隐,人道长生,过神仙般逍遥自在的生活的向往三个方面。元代全真教的盛行和现实社会生活的不赆如人意是“神仙道化剧”中频频出现长生成仙信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对“身体性”的不同理解,是导致海德格尔与梅洛庞蒂在空间性问题上不同看法的一个重要因素。海德格尔否定了通过身体性来理解空间性的进路,认为身体性并不能从本质上阐明空间性,空间性唯有透过“在世界中存在”(In-der-Welt-sein)这一源基性结构才能得到本质上的说明。而梅洛庞蒂则通过重新理解“身体性”,指出“身体”(肉身主体)在其“往世中去的存在”(Etre-au-monde)中的构建作用,从而说明“肉身主体”与“在世存在”在空间性的本质构建中都有着源始的和奠基性的地位。在此意义上,梅洛庞蒂的身体理论为“在世界中存在”的生存论提供了一种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陆游一生信奉道教,对陆游而言,道教信仰并非出于对现实的逃避,与其爱国思想并不矛盾。陆游诗歌创作与道教有着密切联系,追慕神仙长生与渴望恢复故土并存于其诗歌当中,这在诸多以“华山”为意象的诗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齐”生死与“化”生死分别是道家庄子与道教葛洪对待生死问题的重要分歧之一,“齐”生死遵循“道法自然”,“化”生死引导人走向长生,它们不同却又相承。“齐”与“化”二字,在生死观念不同的背后,还引出了它们审美立场的差异与审美意蕴的不同。从这差异之中,可以看出道教美学作为一门宗教美学的一些特点来。  相似文献   

7.
魏晋名士遵循“象——意——象”的身体逻辑结构,其尚情、重性、求真之“意”,通过艺术表现的动力、内容和理想,与身体的欲望、行为、意向之“象”紧密结合。“风骨”等身体的肉体性存在以及“气”、“清”等身体的精神性存在的批评标准也表明,魏晋“意”“象”的身体逻辑,已经以艺术为载体且两相契合。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儿童文学的身体书写具有“体制化”与“反体制化”的多质性。在百年中国文学的整体视域中,新中国儿童文学的身体叙事既受到五四儿童本位观的理论助力,又不曾脱离自左翼儿童文学开创的“革命范式”。从元概念出发,新中国儿童文学存在表征“一体化”思想与确立自身“主体性”的矛盾。一方面,新中国儿童文学利用“体制化”的身体书写传达政治性与革命性的思想意识。另一方面,“反体制化”的身体书写彰显了儿童文学“为儿童”与“为文学”的本体内涵。具体而论,身体话语呈现出“自属”与“他属”两种性质,其实质是新中国儿童文学“写儿童”与“为儿童”两种创作观念的混杂与统一。负载过于沉重的政治意识形态会阻滞文学性与艺术性的自然发展,身体书写是儿童文学调和文学与政治关系的协商载体,进而缓解了儿童与成人“不对位”的代际矛盾。  相似文献   

9.
《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的代表作,小说中的故事显现出一种“陌生化”的设定:小人国、大人国从“大”“小”看世界,飞岛国从“上”“下”观人生,巫人国和长生不死国在“生”“死”中思考世界,而慧骃国在“他者”的眼光里审视“自我”。《格列佛游记》以“陌生化”设定展现了一个全方位多角度观照人生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新的人生视野。  相似文献   

10.
随着美学从“类神学”到“精神哲学”、“心理学”直至“艺术生理学”、“审美经验现象学”的历史演化过程,身体从传统美学视野里理念、精神的附庸成为自身拥有独立价值,并且肉体与心理或灵魂深度交融的“未被撕碎的身心统一体”。作为审美客体,随着对身体耻感的剥离,人类基于身体自我欣赏的自恋得到正名;作为审美体验者,身体从形而上美学谱系中精神往下流溢、理念获得分享的“美的末端”,被理解成审美体验活动的“第一入口”;作为审美创造者,身体也走出了传统美学中的缺席状态,身体的活力被视为审美创造的“第一推动力”,创造者的“身体状态”同时也被视为“情感状态”、“心理状态”。心理学美学、生命美学、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等对于美学思维路径的开拓,极大程度上改善了身体的境遇,并且为身体美学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身体的“教育学意味”——兼论教育学研究的身体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柏拉图始就存在着对身体的古老敌意,认为灵魂与身体对立且高于身体,因而身体在教育理论的发展中长期处于缺席状态,于是“身体”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学问题”被提出来。要回到“身体”,我们首先需要对身体本身进行“思想”,一是何谓“身体”?二是为什么要回到“身体”?回到“身体”,对教育及教育学意味着什么?教育学的身体转向的独特意义在于让身体在教育学中拥有自身的位置,让身体的教育学意义从遮蔽走向敞亮。  相似文献   

12.
“教学身体观”是由教学身体研究学术共同体建构的,关于“教学身体”的根本性认识和整体看法。当前,“教学身体”研究出现了由现代“主体性教学”理念中的“身体缺失”与新兴“具身认知教学”理念中的“身体假象”共同构成的虚无危机。从生成论教学哲学关于教学认识的历史性、人本性、文化性因素来看,“教学身体”的虚无危机源于西方教学历史影响下的无“身”,视觉偏好主导下的具“身”研究思维,以及“加速”教育文化对“身体”文化的排斥。对此,重建教学身体观需要关注本土“教学身体”的历史存在,以整体思维研究“教学身体”,并坚定人文关怀的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13.
随着美学从“类神学”到“精神哲学”、“心理学”直至“艺术生理学”、“审美经验现象学”的历史演化过程,身体从传统美学视野里理念、精神的附庸成为自身拥有独立价值,并且肉体与心理或灵魂深度交融的“未被撕碎的身心统一体”。作为审美客体,随着对身体耻感的剥离,人类基于身体自我欣赏的自恋得到正名;作为审美体验者,身体从形而上美学谱系中精神往下流溢、理念获得分享的“美的末端”,被理解成审美体验活动的“第一入口”;作为审美创造者,身体也走出了传统美学中的缺席状态,身体的活力被视为审美创造的“第一推动力”,创造者的“身体状态”同时也被视为“情感状态”、“心理状态”。心理学美学、生命美学、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等对于美学思维路径的开拓,极大程度上改善了身体的境遇,并且为身体美学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具身教学强调身心一体,摒弃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从属的“灌输式”教学,提倡课堂教和学应该是集多感官、多触觉、多动觉的身体体验。通过架构“身体”与“平台”的关系、分析平台具身教学的基本特征,并将其应用于专业课程教学。通过具身实践,提炼“身体”与“平台”互构的基本逻辑与策略,探索具身实训教学的创新路径,为具身认知理论在专业学科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身体史关注人的“身体”,强调通过“身体”构建个人和社会的互动关系,这与中国教育活动史研究有着内在的联系.借鉴身体史的相关研究,中国教育活动史研究更加关注“人”这一主体,多方搜集史料,从“身体”出发构建“总体史”.身体的复杂性和相关知识的不足也使得身体史研究有一定限度.  相似文献   

16.
数字技术的全面渗透连接了虚拟与真实、线上与线下,极大地拓展了学习时空边界,助推了虚拟学习场域中“去肉身化”的虚体呈现,成为继肉身化实体之后的学习者身份“圈子”的另一个“归属”。虚体与实体共同构成了学习的全部意义,形成了学习者身体的双重展演,学习活动进入了虚实结合的、更复杂的时空境遇。但从现实来看,学习者实体与虚体的双重性身体展演背后潜藏的不同权力隐匿使新的身体壁垒正在生成,这种身体壁垒体现在三个方面:技术权力隐匿造成的身体规训、主体权力隐匿造成的身体分离以及空间权力隐匿造成的身体窥视。为避免学习者深陷“身份困境”,需要在学习场域中塑造出一种学习者身体展演的、互利共存的“共生秩序”,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在技术秩序上将身体展演从单向规训转向双向驯化;二是在主体秩序上将身体展演从虚实分离转向虚实共在;三是在空间秩序上将身体展演从独景窥视转向全景展视,以此重塑数字时代学习者主体身份,打造“虚实共生”的学习自由之境。  相似文献   

17.
在广安县,人们争相传颂民小教师何长生临危不惧勇擒凶犯的事迹。今年六月二日上午,广安白市公社龙凤大队小学教师何长生正在教室检查学生作业。突然看见一人随着一缕缕青烟,伴着“哧哧哧”的声音,闪进教室,冲向学生何继全。何长生定睛一看,原来是本社的蔡福祥。只见  相似文献   

18.
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当代文坛“身体写作”愈演愈烈,特别是2003年“木子美”事件以来,“身体写作”一词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文章把“身体写作”这一独特的文学事件放在文艺传播这一纬度进行考察,以期从另一个视域来诠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长生意识是《西游记》的多元主题之一,小说在写唐僧师徒西行取经的同时,也写了他们以及各路妖魔对长生的追求。从长生目的的多元性、长生手段的多元性以及作者对长生问题的评价是文中论述的要点。  相似文献   

20.
在消费社会,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所指称的现象已经发生了本质的转变。由于“全面异化”的出现,日常生活领域中出现了身体形象的“符号透支”。完整的身体形态及其意义构建包括肉身存在、精神维度和社会文化三个符号分层。在消费社会中,身体已经变成各种欲望符号的博弈场,身体形象的“符号透支”与“全面异化”导致了人的身体-主体的断裂与解构。因此,当代身体美学研究应立足于重新复原身体-主体与身体-符号的交互性关系,在日常生活中重建身体的肉身、精神与社会文化诸因素的稳定关系,让审美活动中的人的身体重新回归自然界和谐一体的“后人类”新秩序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