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泠”与“冷”两字可能由于字形相似,故往往有人认为彼此是一码事。因此,时下有些报纸上的文章常常把“西泠”写为“西冷”。例如,《天津老年时报》2001年9月15日第4版,在题为《开国大印是何人刻制?》一文中写道:“……即向杭州西冷印社创始人……”;又如,江苏《扬子晚报》1999年12月15日 B19版,在题为《金陵八旬翁家藏三件宝》一文中写道:“……石老早年从学西冷印社社长……”。等等,不再一一赘举。其实,上述二例中的“西冷”系“西泠”之误,  相似文献   

2.
1994年12月16日,在我值班期间,《朔州报》第二版以头条位置登载了一篇题为《“四不象”诞生记》的通讯报道。审阅大样时,我发现这篇通迅有问题,一是与广告法相悖,二是舆论导向上有偏差,于是立即撤换了下来。通过这次撤稿,感慨颇多。这篇通迅分上、中、下三篇,约6000多字。上篇题为《“四不象”闯太原,齐××受处罚》,首先详细介绍了“四不象”广告出笼的前后经过和在太原市引起的混乱状况。文章提到“……一到晚上,关门闭窗,不敢大声说话;有些孩子白天上学也要大人护送……”。接着描  相似文献   

3.
六十年代末以来,美国的报纸读者对报纸的信任程度越来越差。为使报纸工作得到读者的监督,《纽约时报》的一位名叫A·H·拉斯金的人于1967年6月11日在《纽约时报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报业出了什么毛病》的文章。他希望报纸从自己组织的内部发展渠道来监督报道的质量和准确性。他建议报纸设  相似文献   

4.
《文史知识》2002年第8期第91页刊登了一篇题为《用错“家书”》的文章。该文开头云:“吴小如先生……是我的老师,我在北大时曾得亲炙受业的机会,成为他的入室弟子。”笔者以  相似文献   

5.
祁谨 《今传媒》2004,(1):51-51
《××晚报》2004年1月6日刊载了一篇题为《长安引进200余只野狼打造“西北狼滩”》的文章,这篇文章共2700多字,其中竟有1300多字和哈尔滨新晚报2003年2月19日一篇《与狼共舞》的文章只字不差。这里有叙述记者心理活动的:“记者吓得差点儿把相机扔在地上……”、“记者心头微微  相似文献   

6.
《扬子晚报》1992年3月25日五版,题为《访宋丹丹》一文中写道:“……一发不可收拾……”《新闻战线》1992年第3期,题为《“爬格了”人的呼声》一文中写道:“………发不可收拾……”《新闻爱好者》(河南)1991年第12期,题为《上“第一稿”的乐趣》一文中写道:“……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以上三例中的“一发不可收拾”应为“一发不可收”。由于多了一个“拾”字,便使原意完全反了。因为“一发不可收”是形容不断涌现,多指褒意;而“不可收拾”则是一败涂地,系指贬意。《现代汉语词  相似文献   

7.
最近由于要对报纸的娱乐新闻作一些评论,看了一些这方面的报纸版面。如果暂时撇开内容,就新闻的报道形式而言,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相当多的娱乐新闻没有提供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对事实中的人物的基本情况,普遍没有予以说明。 娱乐新闻首先是新闻,那么就要符合报道新闻的基本的职业要求。例如一篇题为《<海滩>走上银幕》的文章,上来就是“当艾力克葛兰的小说《海滩》出版后,马上在书评界获得一片好评……”,后面还提到好几个外国人名,这个说了什么,那个说什么,直到文章结束,也不知道文章里的一堆人名到底是“谁”,没有发生事实的时间,也没有地点。如果读者没听说过《海滩》,整个文  相似文献   

8.
凌大 《新闻记者》2004,(3):54-54
某晚报2004年1月12日第22版题为《另辟蹊径》的文章中说:“英国作家柯南道尔……从此他便开始系列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探案》的写作,一发而不可收拾。”另一家报纸2003年12月19日题为《报人作家张恨水》的文章中也写道:“……他先是小试牛刀,后来竞一发不可收拾。”其实,上述两例中的“一发而不可收  相似文献   

9.
近日,看到几份新闻写作刊物上数篇有关讨论“一稿多投”的文章,多对“一稿多投”持批评态度;有的刊物上还配以漫画,用铅笔线条勾画出一稿多投者的“反面”形象……这使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一篇获奖稿件,它却是由于“一稿多投”才得以发表、得以获奖的。那是在去年元月,我以三个老职工退休后受聘、“超负荷”干活挣钱以至病累身亡为题材,写了篇题为《为谁辛苦为谁忙——三位退休受聘匆匆谢世的老人追思》的通讯,自以为还有点新意,便兴冲冲地送到西安晚报社。不料一位老编辑审阅后当即表态:此稿不能  相似文献   

10.
1987年10月12日上午,烟雨濛濛中的菲律宾科·阿基诺总统官邸前,一群新闻记者簇拥着进入平时戒备森严的总统私宅,他们有幸被允许一睹总统“闺房”,这还是开天辟地头一回。原来,使记者们得此殊荣的只是一篇专栏文章,这篇题为《紧张不安的科·阿基诺政府官员》专栏文章,发表在10月12日的《菲律宾星报》及其姊妹报纸《星晚报》上,由著名专栏作家贝尔特兰撰写,是一篇针对发生在马尼拉的“八·二八”军变的时评。文章的第四段说道:“假如你还记得的话,在8月28日军变中,当双方交火的时候,总统竟躲在她的床  相似文献   

11.
我是济南市商河电视台的一名新闻播音员 ,也是《新闻记者》的一名忠实读者。当我读完2001年第12期上刊登的《报纸 :在竞争中开始淘汰赛》一文 ,对“电视台应增设文字校对”的建议深有同感。再读同期49页上题为《在天安门城楼上———国庆四十五周年庆典采访记》一文后 ,我觉得文章中写的应该是1994年国庆庆典 ,但文章中说到 :“……回想十七年前天安门城楼上的一次采访 ,这种感受就更深了。”十七年前 ,应该是1984年 !果然 ,文章中写到 :“一九八四年十月一日上午 ,我同邹爱国同志作为国家通讯社负责采写国庆四十五周年庆典…  相似文献   

12.
六十年代末以来,美国的报纸读者对报纸的信任程度越来越差。为使报纸工作得到读者的监督,《纽约时报》的一位名叫 A·H·拉斯金的人于1967年6月11日在《纽约时报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报业出了什么毛病》的文章。他希望报纸从自己组织的内部发展渠道来监督报道的质量和准确性。他建议报纸设立读者代表,并认为读者代表应由有新闻工作经验的、有权威的和能够听取读者意见的人来担任。同年同月,《路易斯维尔信使日报》兼《路易斯维尔时报》的主编 N·E·艾萨克斯接受了上述建议,立即任命曾长期在信使报担任城市版主编的约翰·赫  相似文献   

13.
报纸不该宣传“灵魂能说话”9月30日江苏《服务导报》刊登了一篇题为《“灵魂’真能说话?》的文章。文中说:“近几年来,‘灵魂会说话’的夸张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和关注。”接着文章列举了灵魂会说话的种种事实: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工程师最早发现了灵魂...  相似文献   

14.
最近,陆续在报纸上读到关于油菜、蔬菜、西瓜增产的“预告新闻”,也听到了周围读者对类似宣传的种种议论和意见。 5月24日,上海解放日报一版发表了新华社讯:《我国的油菜籽增产三成多》,副题是《本市今年比去年增产近五成》。据了解,当时上海市郊区的油菜绝大多数还没有收割,产量即已经统计出来了。许多农村干部看了报载“预告新闻”,感到好笑,说:“报纸上吹牛的风又来了!” 6月3日,解放日报三版《上海市场》专栏里登了一篇该报记者报道,题为《蔬菜会议精神落实,夏熟  相似文献   

15.
2005年12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的“新闻观察”专栏发表了一篇题为《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算合格吗?》的文章。文章写道——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教授说: “新闻学博士连最常见、最简短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我认为是不合格的毕业生,至少我会在论文答辩时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6.
由日本新闻协会编辑出版的《新闻研究》1985年第6期以“江崎、森永事件”为题,一口气发表了五篇讨论文章,刊登在显要位置上。这五篇文章分别由神户新闻社高犁柳太郎(题为《地方报纸的立场》)、读卖新闻社社会部次长塚田信胜(题为《应该写的和不应该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一年六月十九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大家都来讲究语言的文明和健康”,要求“正确地使用语言”,做到“既要讲文明,又要讲规范”,指出决不能“听任语言混乱的现象存在而不予纠正”。这是值得高兴的。这篇社论,观点明确,语言健康,但有三处败笔。其一:“毛泽东同志当时写的一篇著名文章《反对党八股》,把‘语言无味,象个瘪三’列为罪状之一,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并且号召全党同志用很大的气力学习语言。”这句话,主谓失调。在语义上,主语应当是“毛泽东同志”,可是在结构上,主语却是“文章《反对党八股》”,即:“文章《反对党八股》把……列为……”;“文章《反对党八股》进行……批评”;“文章《反对党八股》号召……”。用“文章《反对党八股》”作“列为”、“进行”和“号召”等动词谓语的主语,这在语义或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在结构上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在于“毛泽东同志当时写的一篇著名文章《反对党八股》”这一词组中之“的”字用得不当。用了这个“的”字,“毛泽东同志当时写”这一主谓词组便成了“文章《反对党八股》”的修饰语,修饰语中的“毛泽东同志”  相似文献   

18.
1878年9月11日,清朝驻英兼驻法公使郭嵩焘正在巴黎公使馆中,翻看刚由上海文报局寄送来的国内报纸。当他看到7月19日的《申报》时,不禁瞪大眼睛呆住了。报纸第二版醒目位置刊载了一篇题为《星使驻英近事》的文章。“星使”当然即指自己,文中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新闻的定义 拙作第一小节题为《“新闻”一词的三层涵意与新闻的定义》。我说:“‘新闻’一词,古已有之。汉语的‘新闻’是名词,有三个层次的涵意。一是指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二是指新闻稿,包括口头的、文字的、音响的、图像的报道。……三是指报纸。”然后,我就汉语“新闻”的第一义、第二义分别下了定义:“新闻的定义: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新闻稿(包括口头、文字、图片、摄像的报道)的定义:新闻稿是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的报道。” 姚福申先生的文章不提我所说的“新闻一词的  相似文献   

20.
“树荫”,还是“树阴”?问及这一问题,恐怕人们十之八九要回答:是“树荫”。这有笔者对1998年以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两大报纸使用“树荫”和“树阴”情况所作的概略统计为证:1998年1月1日至2002年8月15日,《人民日报》使用“树荫”一词的文章共有90篇,而使用“树阴”的仅有3篇;《光明日报》使用“树荫”一词的文章共有43篇,而使用“树阴”的也仅有3篇。根据这样的词频高低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