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清末教育新政废除了科举制度 ,确立了学堂制度 ,改革了教育行政机构 ,是自隋唐一千余年来最大的一次教育制度改革。这次改革改变了传统士阶层的知识结构、教育环境和意识观念 ,推动了士阶层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流之一是实现近代化。因为只有实现了近代化,才能使中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鸦片战争之后发生的革命、改革及其他爱国运动,在主观上或客观上都是不同阶级、阶层以及各种政治力量,为达此目的所作的尝试。其中,“清末新政”是近代化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然而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清末新政”的内容都极为简单,其中某些评价还很不公允。这些恰恰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在编写教材时应努力避免的。为此,笔者以“清末新政”为例,谈谈自己的浅见。一、“清末新政”起止何时?“预备立宪”是“新政”内容吗?“新…  相似文献   

3.
章以清末三次变革中规模最巨,影响最大的清末新政为主题,在近年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认为清末新政是近代中国社会以生产和交换方式的新旧转换为载体的近代经济关系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它是由洋务派官僚和维新派人士共同参加的,具有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变法运动,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其失败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章中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传统中国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近代中国社会工业化历史,政治,法律制度以及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等许多重大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政校士式六种》是适应清末新政时期科举制度改革需要而出现的应试必读类书目之一。士子们主要学习四书经义、历代史论、中国政治、外国政治、中国艺学、外国艺学等六个方面的知识,反映了科举改革变通时期士子学习内容的变化,有着这一时期应试必读类书籍的鲜明特点,是研究清末新政时期科举考试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5.
改良与革命是人类社会变革的两种基本形式。在近代中国,改良事件主要有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革命事件主要指辛亥革命。这些事件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继发生的历史大事件,是不同的阶级、阶层出于本阶级、阶层的利益及认识而采取的行动,涉及近代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  相似文献   

6.
清末新政是近代中国社会通过国家政权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环节,也是本世纪初年举世瞩目的历史事件。就近代化的实绩而言,它无疑明显胜过筚路开山的洋务运动和方兴未艾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近年来,关于清末新政的研究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新政的目的、性质以及历史评价等问题都是学者们讨论较多的内容。本文不拟对清末新政重新来一番评价,只想着重从其中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及其客观历史作用的分析入手,试图说明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是传统向近代过渡的重要阶段。士农工商等群体在这一时期内都发生着变化。士阶层逐渐向自由人转变: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思想倾向于自由民主;在寻求文化发展的同时,开始依赖文化市场,密切同市场的联系。商人阶层亦将目光投入文化市场,融入近代化过程。民初,商人阶层发现新文化运动的经济潜力,不断扩大人才探寻范围,士商开始走向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并成为彼此的互推器,双方通过合作以及交游,获得新文化成长的空间,士运用商的优势传播文化与新知,商人依附知识分子推进经济的近代化,进行商业转型。知识分子与文化商人之间的互渗与交游在这一历史时期打开了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论清末新政时期的谣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新政期间,各地“讹言繁兴”,谣言蜂起,并逐步汇合为强大的反对新政的社会舆论,最终以暴力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历史现象的出现,与清末新政时期普通民众的社会心理有着相当大的联系。由于当时社会的急剧变动、普通群众的落后意识和清末新政给普通民众带来沉重的捐税负担,趋利避害的社会心理驱使普通民众视清末新政为“病民之政”,因而不断信谣传谣,乃至掀起反对新政的武装斗争,冲击了新政的深入开展,动摇和瓦解了清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科学与人文之争的背景出发,分析了中国近代两个历史时期,即清末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以及民国等历史阶段的科学与人文纷争的实际,探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思想观念中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0.
“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特殊阶层,它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作为“四民”(士、农、工、商)之首的“士”种类有很多,最引人注目的当  相似文献   

11.
伦理政治是中国古典社会典型的社会政治模式。原始儒家在建构伦理政治理论的同时赋予其以世乱文治与天下归往的社会模式、无讼去刑的政治精神与德主刑辅的治国原则、典范政治中的君子人格诉求等范导功能。但因其过于强调伦理的核心价值地位,致使伦理政治理论具有道德理想主义性质和泛伦理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理念中,为学与为政是统一的,但当不能弘道及要坚持士人气节之时,隐逸就是一种必然选择.随着汉代中央集权的加深,隐逸之士在由体制内自动疏离至体制外的同时,政治也在渗入这种非主流行为中.通过征召隐逸之士的举措,一方面体现了皇恩与开明,并由此对在朝士人施压;另一方面也使得隐选出现了功利异化,隐居山林的形式被政治所利用,一些隐士不得不以朝隐的方式来寄托志向,隐逸也被打上了深刻的时代和政治烙印.  相似文献   

13.
新大学运动与英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的英国新大学运动是一场规模巨大的高等教育改革运动。在功利主义的导引之下,英国高等教育在目标与职能、学科与课程等方面做出重大调整,对古典绅士教育传统进行了必要修正,有力地推进了英国高等教育的世俗化、平民化与泛智化进程。在这场改革运动中,英国高等教育调整了古典绅士教育与实用职业教育的关系,调整了政府与社会在高等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成功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兼容。  相似文献   

14.
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受所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英国远程开放教育在国际上独树一帜,优异的质量保证制度和方式为其赢得了世界性声誉,也为众多的国家所学习和效仿.英国远程开放教育质量保证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变革深受英国的人文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绅士文化传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并非是影响高考的唯一因素,政治、经济、文化、技术、民声都从各自角度对高考施加影响。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又必须服从并服务于国家意志,其本身又必须有各自的规律。因此,遵循稳中求进、和谐前行是新课改乃至高考改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君子是儒家倡导的理想人格典范。《易经·大象传》共有象辞64条,释64卦之卦义。其中,53条象辞讲到君子,11条象辞讲到先王、后、上、大人,即君子之楷、君子效仿的对象。文章将64条大象辞进行分类,逐条进行解析、阐发,探讨古代君子人格和精英修为之道,即:君子之性、君子之基、君子之修、君子之为、君子之智、君子之才、君子之命、君子之志。  相似文献   

17.
子张之儒是先秦儒家重要一派,将出土文献、传世文献和相关的理论作品串联成篇,可窥其思想演变之脉络。具体讲,该学派在孔子殁后致力于发扬孔门从政思想,逐渐构造出一套较为完善的政治哲学理论。其核心纲领可用“居敬而行简”概括,其中“居敬”属于从政者自身修养方面,以追求君子“威仪”为目标;“行简”则属于从政者莅民为政方面,以治理百姓为内容。在此理论框架之下,子张及其后学还概括出“虑以下人”“五美四恶”“敬刑为德”“明于礼乐”“知民之性”等理念,并试图回答“政治是什么”“政治何以可能”等哲学问题,客观上促成了当时学界关于人性善恶之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有关纪律教育问题自古就被认为是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洛克从培养绅士教育的理论出发,认为只有纪律教育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保证教学理论和教学原则的顺利开展。在当代教育改革大发展的进程中要实现教育的目标,必须改革纪律教育的方式,把惩罚和奖励结合起来,注意多种教育方法的配合。  相似文献   

19.
文人和政治家这两种身份认同的激烈交锋贯穿了瞿秋白短暂的一生。从《多余的话》中可以看出,瞿秋白明显趋向于文人身份,而对政治家身份持拒斥的态度。这与他对革命的理想化认识及其绅士意识有关。瞿秋白的悲剧与其说是他个人的性格所导致的文人从政的悲剧,毋宁说是诞生在一个革命语境当中的知识分子的由于时代而造成的悲剧,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在我国现代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知识分子命运的典型。  相似文献   

20.
During the 1990s, state governments considered in excess of 100 initiatives to reorganize, restructure, or "reform" 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 arrangements. The recent wave of governance change has revealed an important insight about reform activity: Large-scale redesign of a state's 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 system occurs in a distinctively and decidedly political context--namely, at the intersection of legislative institutions, state higher education agencies, electoral cycles, and campus politic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landscape of public 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 in the states and assesses recent trends, reviews the modest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he politics of reform, and reports selective results from a recent national survey of 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 reform in the 50 states.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suggestions for the framing of future research on the politics of governance refor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