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学生的数学认识信念是指学生对数学知识和知识认识过程的素朴看法或观点,属于个体认识论研究范畴.初中生数学认识信念的结构由5个因素构成:知识结构性、知识稳定性、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和学习方式;一阶5因素在竞争模型中拟合数据更佳.对一阶5因素模型,男、女生数学认识信念的潜在因素结构模型和测量模型相同,进一步确认了初中生数学认识信念的一阶5因素模型的稳定性与预测性.  相似文献   

2.
由于符号逻辑计算在现有数学软件中尚无相应的函数;本文首先将符号逻辑表达式抽象为一张向量表,巧妙地将符号逻辑计算转化为二值逻辑运算与对表的操作,成功地实现了符号逻辑乘和逻辑加;最后探讨了符号逻辑计算在图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信息流和主体间互动是近年来动态认知逻辑研究的主要问题。主体的知识和信念随着信息的更新而改变,比如宣告p成立之后主体知道p。信息是不断更新变化的,受信息变化的影响,主体的知识和信念也是动态变化的,绝不是静态的。信息变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动态认知逻辑在静态的认知和信念等逻辑的基础上,引入新的动态算子,建立形式系统,研究模型上的变化,以此研究主体根据信息变化进行的推理。  相似文献   

4.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中学数学教师认识信念系统模型.通过维度设计,项目选编、评估、编码、鉴别度分析、可读性评价等一系列过程编制和修订《中学数学教师认识信念系统量表》,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探讨量表内部结构.结果表明各维度与量表的整体概念一致并且具有独立的结构内涵.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比较最初的理论模型和3个竞争模型,发现中学数学教师认识信念系统的结构与原有的理论构想五成分结构不完全一致,它是建立在该五因素模型基础之上的二阶因素模型.5个一阶因素分别是关于数学知识、数学学习、数学教学、学生和教师自身的认识信念,其上,可以概括出2个二阶因素:与数学学科教学相关的认识信念和关于师生的认识信念.  相似文献   

5.
如果知识是确证的信念,那么知识的获得就与信念的变化相关。公共知识作为群体知识中最强的知识状态,其获得一方面依赖主体对已有知识(信念)的处理;另一方面依赖主体对行为作用下知识状态改变的处理。知识的处理是一个通过信念的扩充、修正、收缩将初信念集转变为新信念集的过程。这一过程用逻辑术语讲就是通过在知识算子中加入行为算子,再根据条件公共知识的规约公理,达成公共知识的获取。无论是信念的扩充、修正或收缩,还是对规约公理的应用,主体都需要遵守三个原则:知识一致性、信念最小改变和新语句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6.
匈牙利的 László Hársing 教授是位造诣极深的学者,他在非经典符号逻辑及其在科学哲学的应用方面都有独特的贡献。1981年他用匈牙利文发表了《科学论证的逻辑》,次年又出了这本书的英文缩写本《科学推理和认识状态》。在这本书中他试图以逻辑和数学为工具重建合理的科学推理结构,这无疑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颇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7.
教育部推广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于2001年秋季在全国18个省市各中学启用了.其中《数学》第一册(上)添加了简易逻辑的内客,许多中学数学教帅对本节内容较陌生.本文就一些中学数学教师对某些问题的困惑及师大学生教育实习过程中带回的一些问题,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1 传统逻辑与数理逻辑 逻辑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指:词、思想、理性、规律等.逻辑学研究的是:判别一个推理过程是否正确的标准.数理逻辑也叫符号逻辑,即用人工符号来书写逻辑法则,它是一门涉及数学、逻辑学、哲学等几门学科的横向交叉学科.传统逻辑用以表示命题形式和  相似文献   

8.
冯·赖特与排除归纳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排除归纳法是一种重要的归纳方法;如何用逻辑的手段刻画因果关系是哲学家、逻辑学家和人工智能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培根奠定了排除归纳法的基础,穆勒将这种方法系统化并整理出它的推理模式,布罗德用条件概念分析因果关系。冯.赖特以现代符号逻辑的眼光审视排除归纳法,在一阶逻辑的层次上讨论它,用全称条件句表达因果关系,从而揭示出这种方法的逻辑性质。  相似文献   

9.
用组织的观点研究高等教育系统应以知识为逻辑起点来进行。工作、信念、权力是用组织的观点研究高等教育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0.
高考数学科命题设计要点数学命题研究小组数学科高考的考试目标注重在知识、方法和能力等几方面,在实际命题工作中.渗透、兼顾对考生个性品质的考查。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1。注重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数学是有严密逻辑体系的知识系统。各部内容有机联系组成一个整体结...  相似文献   

11.
体育语言因逻辑思维不同而导致观点和结论各异.鉴于当今逻辑学的最新发展和国内外学术研究的共识,文章指出:自然语言逻辑是研究体育语言问题的最佳方法论基础,应大力开展自然语言逻辑研究.  相似文献   

12.
现代逻辑学家周礼全先生通过自然语言来分析逻辑语用,使我国的逻辑体系出现新的研究趋势,扩大了逻辑研究的范围。文章从语用学角度考察语言,提出语言三视维度的概念。这些概念的提出,旨在分析语用学的逻辑机理。分析了周礼全的语用逻辑思想,提出了一些新的逻辑概念,例如逻辑的"顺势"与"动势"。逻辑语用学是分析哲学的一个根本目的,是通过思想的哲学理解而达到的,而语用学又包括对符号使用者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研究,可见,语用学总是脱离不开语言学。语用学的研究及应用也日渐成为逻辑学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弗雷格是现代逻辑的鼻祖,也被公认为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现代逻辑、当代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试图对《概念文字》异于传统的语言符号系统的构造予以剖析,并对它给逻辑研究方式、哲学研究方式的转变的影响以及对中国传统思维的启迪进行粗线条的勾勒。  相似文献   

14.
1978年以来,经过20多年的奋斗,我国逻辑教学与研究取得了不斐的成绩,并已初步实现现代化,但仍存在着不当的逻辑观、普通逻辑和现代逻辑的地位、逻辑学学科归属等问题.树立正确的逻辑观,坚定不移地走现代逻辑教学与研究的道路、大力普及和推广现代逻辑知识、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分别开设现代逻辑课程和批判性思维课程.  相似文献   

15.
习得逻辑的研究对象是人们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伴随着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而自然形成逻辑智能的过程。习得逻辑有基础逻辑和应用逻辑两大分支。基础逻辑包括了语文逻辑和数学逻辑。应用逻辑可以分为日常生活逻辑、工作逻辑和学习逻辑。亚里士多德和皮亚杰分别是语文逻辑和数学逻辑的奠基者。诞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非形式逻辑是应用逻辑走向成熟的起点。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我们使用逻辑系统来描述数学的证明、结构的计算以及语言的意义.近年来,逻辑系统却越来越多地被用来研究理性行动者的很多方面.例如,如何接受单一的信息,多主体间的交流行为,以及更为一般的受目标驱动的主体间的互动.特别是,对观察和交流中的信息流的研究,大家使用所谓的知识更新、信念修正和偏好改变的动态认知逻辑.当新信息进来时,这些逻辑使用信息的"语义意义"作为被更新状态的选择范围.然而,同样重要的是,理性主体的行动也会基于其他信息,譬如,由推理和反省得剑的信息.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是对信息在更为语法的意义上进行理解的,即,把信息看作是可以由主体阐明的东西.也许有些奇怪,尽管在这一领域已经存在不少的研究方案,但是火家对什么是信息,信息的关键机制是什么等问题更少有一致的意见.可以看出,对"信息"的意义在逻辑中确实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本文基于可能世界的语义,给出一个一致的信息模型,同时也赋予可能世界语法的"可及通路".这样,我们就能把外部的"更新信息"和内部的"阐明信息"放在同一个动态逻辑系统中.特别是,我们提出了两个基本的信息行动:纯粹的基于观察的更新("单纯的看")和把不明显的知识变为明显知识的"知觉实现".我们阐明为什么这些行动是自然的,同时我们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问题.其中,很多问题探讨如何使其他的逻辑传统,包括信念修正理论、情景语义学和弗协调逻辑等适用于信息一驱使的理性行动者的图景.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生活中逻辑混乱语言失范现象十分严重,这与人们的逻辑思维水平密切相关。通过对当前普通高校逻辑教学所处的低迷状态的原因分析,围绕逻辑学的教学工作,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有助于提高逻辑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逻辑素养。  相似文献   

18.
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的,它管的是语言内容对不对的问题;语法研究的是语言的结构规律,它管的是组词造句通不通的问题;而修辞研究的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它管的是语言材料选择得好不好的问题。普通逻辑与现代汉语中的语法、修辞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语法、修辞都要以逻辑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前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是一种语言批判,通过对语言的逻辑进行研究,为可说和不可说的领域划定界限。在逻辑分析的视角下重构他的科学观,能更清楚理解他对科学的定位和评价。他的科学观表现为:(1)哲学与科学既非奠基、也非取消的关系,哲学在科学之外,为科学划定界限;(2)逻辑之知具有先天性和必然性,科学之知具有后天性和偶然性;(3)自然律的形式桥接了逻辑形式和自然律的内容,保证了科学知识中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前期维特根斯坦独特的科学观,可以为进一步思考科学的本性、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张建军教授析出的逻辑悖论“三要素”,即“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严密无误的逻辑推导”和“可以建立矛盾等价式”,为澄清逻辑悖论的本质认识及其基本结构奠定了基础。“三要素”内在地包含了分析逻辑悖论的基本方法,解决逻辑悖论的基本路向,以及解决逻辑悖论的一般评准,为充分发挥逻辑悖论研究的方法论功能与认识论价值奠定了基础。“三要素”在逻辑悖论研究的历程中具有历史性界标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