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显著特色。老子思想中“自然无为”命题并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结合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自然纯真的人生旨趣等若干问题,揭示老子“自然无为”这一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老子自然伦理学中所包含的“自然”、“无为”思想,对于我国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借鉴。根据老子这一思想,我国当前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应主要采取加大政府机构整合力度,实行大部门制;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实行决策与执行、监管的适度分离,扩大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加强政府机构设置的法制化建设,保证政府机构的相对稳定等措施。  相似文献   

3.
人文自然与天地自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人文自然”的概念,分析老子“自然”的三个层次,即“道法自然”、“百姓皆谓我自然”、“辅万物之自然”。论述老子“自然”原则在现代社会中,在最高价值与理想原则、处理社会群体关系和个体生存发展三个层面上的运用,分析了作为实现“人文自然”之方法的“无为”。多侧面考察“人文自然”原则,论述“人文自然”的工具意义和价值毅义。探究“人文自然”与“天地自然”的衔接,以及由“人文自然”的提倡和实践走向“天地自然”和谐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老子并没有另一套美学主张,把美作为手段、方法去服务于某个宗旨。他的审美观、人生观完全融合在他的自然本体论的内容之中。可以说老子在说自然,也是在说人生,也是在说美。最高的存在是自然,人生的最高法则是合于自然,美也就在人心悦诚服地合于自然之时而显现。自然而然地“无为”,无意识而又合目的,正是老子“自然美”体系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老子对此有着深刻的体悟。如关于万物的生成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诸多“和谐”问题,在“道法自然”思想里,这一精神蕴涵最为深刻。本文拟从《老子》——中国古代的经典文本出发,来初步探讨一下老子的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6.
《老年教育》2009,(10):55-55
老子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就是规律。“自然”二字,指宇宙的大规律,大到无穷,小至无形,人们随时可以体验到它。养生懂得顺其自然,才真正开始接近天地,离天地越近,越能获得天地滋养。。  相似文献   

7.
老子的治道是以自然道德之质与社会仁礼之文的对立为理论根据,本文也以质与文的对立为切入点,探讨了老子“无为而治”的理论基础、基本涵义和其中蕴含的积极意义。老子认为社会仁礼之文是对自然道德之质的破坏与消减,因此主张尚质去文,以法自然、不妄为和清静简政、不扰民为“无为”的根本准则。统治者和管理者的“无为”是整个社会全体“无不为”的前提。老子治道虽有将自然之质与社会之文绝对对立的局限性,但“无为而治”、尚质去文的思想中蕴含着君民平等、民众自治和统治者与管理者应遵循社会自然之质,尊重自然秩序,强调治道的客观规律性等对现代社会仍富有启发性的积极意义,以及与现代化系统论相通的系统管理观念。  相似文献   

8.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有代表作《老子》流传于世。据有关国际机构的统计,《老子》属当今世界以各种文字刊行量最大的书,其思想不仅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可以说,世界各个文明大国。无不从《老子》中吸取了许多的治国思想。《老子》综合了哲学、社会学等多种领域的科学,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知人善任”、“柔弱胜强”等思想不仅是治国兴邦之谋略,而且对现代学校管理来说极具借鉴作用。我们要实现学校管理的创新。从老子的管理思想中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方法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  相似文献   

10.
“恍惚”、“自然”、“玄览”体现了老子的审美思想旨趣。“恍惚”是“道”的本体状态,朦胧不定的深层生命律动是美所由自的源泉。老子有关“道”之“恍惚”描述,正合乎人类审美体验的特征。老子所谓“自然”可从以下两个层面加以认识:在形上层面,老子的“自然”指一种不见斧凿痕、未经人为操作的“无为”、“朴”的理想状态。在形下层面,老子的“自然”是“道”的运行之迹,偏重阴柔指向的自然体认。老子的“玄览”乃是效法“自然”的内指心态,是一种柔顺、无欲、无疵、无知的心态。“玄览”之心不是从当代心理学的意义上与审美相通,而是从中国古典哲学重视人格理想的意义上与审美相联。  相似文献   

11.
陈霞  常理 《商丘师专学报》2007,23(11):20-21
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并不是要无所作为,而是要在不受强制力量控制的自然状态下,通过“无为”的途径和方法达到“无不为”的目的。老子身处乱世,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剖析,不仅提出了解决社会危机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坚持将老子思想体系中的"道"和"美"两个概念严格区分开来,两者分属形上、形下两个层面,从而论述了老子的美学思想主要地是一种美的否定论,另外,对一些学界权威对《老子》一书的"自然"一词意义的不同理解作了一次较明确的辨析,以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3.
老子思想体系的精神实质是教导人们尊崇自然、效法自然。由尊崇自然、效法自然,崇尚“愚”“朴”、反对用“智”是老子的一贯思想。“术”属“智”的范畴,与老子思想相矛盾。五千言中被人们作为“老子术”证据的文字本身并不含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而是方法与结果的关系,方法与结果是自然而然的,不包含阴谋权术。根据现代诠释学理论,韩非及历代学人言“老子术”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受其自身的思想状况的影响,对老子思想的误解所致  相似文献   

14.
《道德经》“道法自然”句,一直以来都解读为“道”效法“自然”,然而我们通过对“道”的内涵探讨,从人与道、道与自然的关系研究发现,“道法自然”难以自圆其说,非老子原意。老子想表达的是“王或人效法自然”,人作为自然界的行为主体,应该顺随自然而为。  相似文献   

15.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双重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可作双重阐释:一方面认为它是基于传统习俗的治理模式;另一方面它是理想型的自然社会。作为治理模式的“小国寡民”发展至今可与共和制下的宪政自由相衔接,体现出来的中庸之道正好契合了老子的自然无为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6.
张念 《培训与研究》2009,(12):65-66,84
对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可作双重阐释:一方面认为它是基于传统习俗的治理模式;另一方面它是理想型的自然社会。作为治理模式的“小国寡民”发展至今可与共和制下的宪政自由相衔接,体现出来的中庸之道正好契合了老子的自然无为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7.
“自然”作为《老子》哲学体系的重要范畴,其内涵丰富。从词义角度看,自然不但可以解释为“自己如此”,“自然而然”,还应理解为“任其如此”。从哲学角度上看,自然则包含“自然与道”,“自然与万物”和“自然与政”三个层次。同时,在《老子》中,自然跟无为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当然,无为并不是说是无所作为,而是统治者所采用的一种统治方式和策略,也就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所要达到的社会状态便是“百姓皆谓‘我自然一。而其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便是“以辅万物之自然”。  相似文献   

18.
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而道最根本的性质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落实到社会问题上,最好的治国之道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无以为”与“无不为”应该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补充。在此基础上,老子对儒家的仁、义、礼等作了评论和批判。在当时人们特别是统治者太“有为”的情况下,老子的这一思想有着解毒剂的作用,但它也容易招致误解,而且这一思想本身也并非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19.
孙莉莉 《现代语文》2006,(8):107-108
一、老子美学思想的要点 中国美学史的起点是老子美学。“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等老子提出的一系列范畴,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关系、艺术创造和艺术生命的一系列特殊看法,关于“澄怀味象”(“澄怀观道”)的理论,关于“气韵生动”的理论,关于“境生于象外”的理论,关于“虚实结合”的原则,关于“味”和“妙”的理论等等,它们的思想发源地,都是老子的哲学和美学。  相似文献   

20.
与先秦其他政治思想家不同,面对当时社会、国家混乱无序的局面,老子意识到,恢复社会秩序关键不在于提出具体的治国之道,而在于发现并按照社会、国家的本性(规律)管理社会、国家。老子以“道”的高度概括了宇宙包括社会、国家产生及运行的根本规律,提出了“道法自然”的社会政治观。“以道治国”是老子的治国方案,即治理社会、国家必须按照规律办事。这被认为是超越“治国之道”的“为君之本”,具体包括行善政、顺民心、为无为等。老子所构想的能完美体现“道”的理想社会、国家就是小国寡民。老子的政治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在庄子、黄老派、玄学、太平道等上都有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