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桃花源记》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值得称道的是,源中的桃花林,让后人神往不已。原文是这样描述的:“忽逢桃花林,央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据上文所引,我们可以知道,渔人见到的桃花林,其规模不过数百  相似文献   

2.
提起桃文化人们最先想到的一定是陶渊明,在他的千古名作《桃花源记》中,借一个迷路渔人的眼睛,为我们展现了没有政府、没有压迫、没有尔虞我诈,人人和平相处,处处丰衣足食的世外桃源。文章借渔人的眼,写道:"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为他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桃花源作为  相似文献   

3.
<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停!”语文老师急眼了,“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充满梦幻色彩,描绘了一个‘理想国’……你们读起来怎么干巴巴的,好像在念电饭锅说明书!”“武陵源不就在湖南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桃花源记》文中有描述桃花林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教材注释把“落英”释为“落花”,我认为这种解释不正确.如此解释,与原文优美的意境相矛盾.注释按现代一般字典的义项取“落”字为“落下”之意.如果这样,上文所描述的应该是桃花凋落满地的衰败景象.既然满地落花,岂能有“芳草鲜美”的景色可观?又怎能使“渔人甚异之”而“欲穷其林”呢?况且花落地上,又怎能谓之“缤纷”呢?查考训诂专著《尔雅》,原来,“落”字有“始”的意义.“落英”者,始放之鲜  相似文献   

5.
桃花源后记     
为写《桃花源后记》,便去南山拜访陶渊明先生。先生正在东篱下采菊。我询问桃花源的消息,先生答:"我亦不知矣,乃听渔人道得。"问渔人住何所,先生曰:"武陵也。"至武陵,见渔人。渔人乐:"前几日曾去,出时处处志之,你若去,随我便是!"便撑船载我同往。逢桃花林,夹岸百余步。寻向所志,至溪水之源。得一山,山有黑漆大门,上有铜环,门上一匾,上书"桃花源"三个金字。渔人甚异之:"前  相似文献   

6.
《燕子》是一篇看图学文,其图上的美景就已令人神往:远山、湖水、稻田、盛开的桃花、轻扬的柔柳以及竞相开放的各色鲜花,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燕子。它们或穿插于绿柳之间,或用剪尾、翼尖轻点水面,或歇息于电线之上,构成一幅天然的巨大“五线谱”,给早春的湖光山色增添了无限生气,将春光点缀得光彩夺目。加之作者又运用了精当的比喻、生动的拟人和优美的语言,紧紧抓住燕子的形态、动态和静态,将燕子描绘得活泼可爱、栩栩如生,更给人以无限美感。形态美作者抓住最能体现燕子外形特色的“乌黑光亮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和“剪…  相似文献   

7.
“上一节课,我们对《桃花源记》的字词进行了理解,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对内容进行分析。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主题?”上课一开始,我将问题抛给学生。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其中有一个学生的回答令人耳目一新“:我认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和谐的主题。”此语一出,令我猝不及防,我试着问了一句“:何以见得?”“和谐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的和谐,二是百姓的和谐。”“具体说说。”我鼓励他说。“‘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自然和谐的美丽图画。你看,桃花林…  相似文献   

8.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温暖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作者用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清新的语言写出了济南的冬天美、冬天的济南美。一、形象美作者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向我们描绘了几幅美景。第一幅画描绘了阳光下济南的全景。济南像被“放在一个摇篮里”,“暖和安适地睡着”,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多么恬静,多么舒服。第二幅画描绘了秀美的雪景。矮松顶着白花,蓝天镶上银边,白雪夹着…  相似文献   

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相似文献   

10.
桃花源记     
S版、H版和新教材--我们"一个也不能少"。既"厚此"又"厚彼"。下面的练习,就是为使用新教材的同学们准备的--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相似文献   

11.
张志和《渔歌子》词作虽短,却以意趣轻灵、情思优美而引人入胜。在清新淡雅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描绘中,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悠然脱俗的淡远情怀,可谓景情交融,含蓄隽永。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引导学生从仅仅27个字的言语表述中领悟其丰富而独特的艺术内涵。一、走进文本,品味景美斜风细雨中,桃花汛起时,作者从渔父的烟波生活中切取了一刹那的时间状态,以相对定格式的手法,描绘了这样一幅生动的写意山水画:高处有从水田飞入天空的白鹭鸶,低处是落英缤纷的春水绿波,无数肥美的鳜鱼或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如粉似雪的…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散文名家朱自清先生深谙衬托之妙,其名篇《荷塘月色》巧妙地运用衬托这一艺术手法,创造了优美和谐、隽永深邃的艺术境界。一、以景衬景如诗如画《荷塘月色》中作者精心描绘了一幅沁人心脾、如诗如画的荷香月色图。展开画幅,首先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荷塘美景:田田的荷叶、袅娜的荷花、幽幽的荷香,更兼那流水脉脉、微  相似文献   

13.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是逢棒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相似文献   

14.
鲁迅短篇小说《社戏》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和谐快乐的生活画面.小说写的是“我”小时候在外祖母家和小朋友们一起去邻村看社戏的情景,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几个生动场面,情景交融,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特色。本丈着重从环境美、人情美、故事美三个方面来展现《社戏》中作者所着力表现的美好的生活情景.  相似文献   

15.
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中脍炙人口的佳作,是散文艺苑中的奇葩。在文中,作者以艺术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清新美丽、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本文从几方面分析了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优美、传奇 ,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充满了永恒的魅力。《桃花源记》美在何处 ?美在文中的自然风光、社会风情 ,都是作者的“胸中之竹” ,而非作者的“眼中之竹”。江南人爱桃花 ,处处桃花是典型的江南春光 ,《桃花源记》中的江南春光却与此殊异。那灿若云霞的桃花一望无际 ,且夹岸数百步中没有一棵杂树 ,仿佛造化于转瞬间 ,把江南水乡所有的桃树 ,都神奇地移到了文中那条无名小溪的两岸 ,使那里成为桃花世界。充满了勃勃生机 ,弥漫着浓浓的春意 ,给人以此景只应天上有的全新感受。显然 ,作者笔下的自然风光 ,不是对自己眼中江南春光的简单…  相似文献   

17.
刘文 《教育教学论坛》2012,(33):267-268
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位诗人,而且还是功力深厚的画家和深通音律的音乐家。他善于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山居秋暝》中作者描绘出了一幅幅清幽明丽、恬淡优美、活泼新鲜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意境之妙,全在语淡而意浓,言近而旨远。  相似文献   

18.
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七绝小诗,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晚唐诗人杜牧。这首诗曾在上世纪90年代被香港文化机构评选为"十佳"唐诗之一,而且名列第二。诗人杜牧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  相似文献   

19.
田间体验     
小作者在田间地头亲力亲为的劳作生活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田园图。在欣赏的同时,我们更应为小作者克服困难,脚踏实地地在田间劳动的精神鼓掌,而他的这种精神也源于他的探究精神,有了这两种精神,无论什么体验都会变得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这篇散文以其优美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小石潭清幽的环境,优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孤寂凄凉的心境。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景物中,开创了散文发展的先河,成为文学艺术的珍品。就其艺术价值而言,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描绘小石潭的美景,给读者创设了无限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