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真 《历史学习》2005,(9):16-17
“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Ⅲ)中的第一个专题。该专题的内容标准是:“(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这些知识点在现行统一教材中都有。用新课标的专题进行高考复习,不失为第二轮复习的一个路径。  相似文献   

2.
陈康衡 《新高考》2006,(7):61-64
[学法点津] 1.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即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重点掌握孔子“仁”的思想以及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宋明理学和明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以儒学为主流,至宋明时期,形成了继承先秦儒学,整合儒、道、佛三教的宋明理学,是后期封建社会的新型意识形态。从北宋的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张载到明代的王夫之,宋明儒学历经六百多年,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历史新课程将这一内容放人思想史专题中,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本文试图就现行各新版教科书对这部分内容的编写进行一些探究。  相似文献   

4.
李长福 《历史学习》2007,(11):16-17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在批判传统儒学(主要是宋明理学)不合时宜的思想观点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患想、新观点,形成了当时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思、批判思潮,一定程度上丰富发展了儒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考察,儒学在沂蒙地区传播的概况为:在儒学的初创阶段,孔子及其部分弟子曾到该地区游学;至战国时期,孙氏之儒的代表人物荀子长期在该地从政、著述与授徒;两汉时期,该地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全国影响的儒学经师;自魏晋至明清时期,儒学一直成为该地区的主导思想;近代以来,沂蒙士人又把儒学的“入世”思想与赛扬爱国主义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1.确定教学思路。关于本课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苟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战国是一个历史转型时期。教材从宏观角度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动,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汉初儒学的复兴有着重要意义。陆贾是汉代第一位力倡儒学的思想家、是汉初复兴儒学的先驱,由于他对儒学的改造和变通,儒学的价值才为统治者所认识,儒学由此渐次步入统治思想的殿堂。而陆贾的思想发展也指示着其后儒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儒学长期局限于训诂与注疏,到唐未、五代时期,已越来越僵化与衰微。两宋时期,求变思潮成为思想界与政治界的主流。政治的改革,学术思想的发展,相互交织,相互渗透,最终催化了道学的形成。道学融会佛、道思想,较好地解决了儒学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使儒学重新走上了独尊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专题复习目标:1.知道欧洲文艺复兴的背景及发展过程和薄伽丘等人的作品及思想。知道集中反映文艺复兴成就的主要文化遗产,认识它们所表现的建筑风格、艺术特色和人文主义精神。领会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含义。  相似文献   

10.
西汉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先秦时期思想自由、开放,人们可以各抒己见,没有所谓的权威、标准,各种思想学说纷杂并存。而古代的思想家又普遍认为思想的混乱必然导致社会的混乱,因此希望统一思想。一直到西汉汉武帝之前,社会上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循的统一的主流思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采纳,儒学取得独尊地位,从先秦百家之一的学说一跃而成为官方的主流的意识形态。儒学之所以能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并被广泛接受,主要有几个原因:儒学的文化渊源最深远、社会影响最深广;儒学能为西汉的王权统治提供合法性依据;儒家有助于维护君主权威和社会秩序;儒学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答当时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荀子是先秦时期最为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不仅在儒学发展史上,而且在中国思想和中国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 要的地位,学者们一直比较重视对荀子的研究,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对荀子的管理思想也给予了较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的泰州是一个学术思想活跃的地区。古代泰州儒释道思想都非常丰富,名贤众多,名师辈出,尤其是泰州儒学思想影响很大。自南唐以后,泰州儒学一直在发展,并在宋、明、清三个时期形成三次儒学思想发展峰期。以胡瑗为首的理学思想、以王艮为首的泰州学派平民哲学思想、以黄葆年为首的圣功儒学思想,在海内外都有较大影响。至今国内外许多学者仍热衷于泰州儒学的研究,泰州儒学的魅力一直兴盛不衰。  相似文献   

13.
康文静 《考试周刊》2011,(76):40-41
清商乐是魏晋时期的代表性乐舞,它的形成和发展深受玄学思想的影响。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哲学思潮,玄学思想家嵇康以超越哀乐、追求个体无限自由的思想成为那一时期玄学的美学标准,影响着魏晋时期乐舞文化的审美风格。本文通过对魏晋玄学思想和清商乐的阐释,分析玄学思想在清商乐中的表现,从而进一步了解魏晋玄学思想对魏晋时期的乐舞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历史上,英年早逝而能赢得“汉初著名政论家、思想家、文学家”之称的贾谊,是位不多见的人物。观其创作,贾谊在民本思想、“仁”的思想、教育思想等几个方面都对儒家思想有所继承和发展,为董仲舒建立新的儒学体系打下了良好基础。贾谊是促成儒学思想成为国学思想的第一奠基人。  相似文献   

15.
韩愈是儒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地位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儒学思想包括道统观与心性观两个部分,并是其教育思想的来源和基础。在道统观的基础上,韩愈作《师说》,大力倡导师道尊严;在心性观的基础上,韩愈提出了以教传道、育才兴国、因材施教、兼采众家等一系列教育思想主张。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佛教在隋唐时期迅速勃兴,作为这个时期社会历史和化发展的结果,佛教广泛地影响着隋唐及以后中国的政治、社会、学、艺术、哲学甚至于生活观念等诸多方面,这是对中国儒学思想影响的社会基础。借鉴本土的儒学“心性论”,佛学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丰富了中国古代儒学思想,其中禅宗的思想对中国儒学的影响最为深刻。  相似文献   

17.
高三复习教学的总体要求是强化基础、提高能力,达到四个目标,即:对考点的理解全面、深刻,知道考点的内涵和外延;打通教材内、板块内的知识联系,形成丰厚的知识体系;熟练运用基本方法,形成方法体系,尝试在新情境下解决问题,提高知识运用水平和迁移能力;掌握学科思想方法,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高三复习面广量大,时间紧、任务重,如何提高复习教学有效性,抓好以下四个环节是关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胡适儒学观为个案,从历史判断与价值判断、价值的外在尺度与内在尺度、理智与情感等层面揭示了胡适儒学观的两重性。借以探索“五四”时期启蒙思想家在对待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所表现的复杂心情和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19.
<正> 儒学自孔孟创立到明末,几经兴衰,然而它却在各方面的冲击与挑战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它不仅积淀于中华民族的深层意识之中,而且广为世界许多国家和思想家推崇。这表明儒学必有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特质,为古今中外所共赏共求。本文即通过对刘宗周意本论思想及其形成过程的分析,展示其中蕴含的儒学特质。  相似文献   

20.
康有为是清朝末年著名的维新思想家,面对帝国主义的入侵提出“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变革思想。以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的君主专制是康有为变革观的主体内容,基本依据是西方的自然进化论和天赋人权观,儒学的“至圣先师”孔子被其奉为变法维新的“素王”、祖师爷,借以渲染改革的合理性。康氏以变求通、以变达全的思想并不能改造中国,证明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仍存严重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