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毋庸讳言,以前的语文教学更多地注重语文的工具性,更多地突出字词句段篇的练习。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一倾向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分析语文教学的现状,发现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的趋势:部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轻视语文基础  相似文献   

2.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教学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同硬币的正反面一样,工具性与人文性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主体框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是应当侧重于工具性,还是侧重于人文性,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在笔者看来,这两者不应该是割裂的,而应该是融合的。本文着重谈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现人文性。  相似文献   

3.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这是近年来人们的共识。语文教学需要把握这两个基本性质,并切实地体现在教学目标中。其中,工具性作为学科的传统任务早已为人们接受与熟悉,以此为基础构建语文教学的活动平台,是传统语文教学所长期坚持的。人文性则是语文课教学的新理念,是语文课教学视野的扩展,是语文学科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承担素质教育任务的突出特征,人的知识、能力及发展的基础性条件都是人的素质构成,从素质着手,着眼于人的发展,是教育的价值定向。  相似文献   

4.
对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很多说法,众说不一,但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个体的身心全面发展与精神世界的完美,即重视人文精神。语文学科由于先天具有的深厚蕴藏与鲜明的人文特征,使得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既是客观存在,又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前.语文新课改已经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新课程理念的具体落实。语文教师们将新课标的理念有创造性地融入到自己的课堂实践中。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的语文教学积极倡导语文的人文性.却淡化了语文的科学性、工具性。作为处于职教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我认为.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宜过高地强调语文的人文性、文学性,而应该重视语文课程的科学性、工具性。下面我从职教语文教学为什么要重视语文课程的科学性,怎么样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两方面来阐释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语文新课程中提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主义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突显其重要性,如果过度重视人文性,轻视工具性,使人文性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难免尴尬.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发展,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7.
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又出现了另外一个极端,由重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走向偏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致使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缺乏语文味,弱化了工具性在语文中的重要地位。由于过分强调文本价值观的深入感悟理解,有的课甚至变成了"思品课"。这样的课堂严重地背离了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基本精神。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如何实施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这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提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关键是两者的有机统一,也就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重视语文的人文熏陶感染作用。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常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熏陶要多一分理性,防止陷入以下一些误区:价值迷失、夸张抒情、过度阐释、杂乱整合、表面热闹、盲目拓展等。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应有突出的表现。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往往比较重视其工具性,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的人文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语文的人文性,突出以人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作文教学中认真贯彻这一指导思想,是语文教学体现人文性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部分教师潜意识里认同一个观点,即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把工具性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文化底蕴严重流失的重要原因。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接受的更多的是知识和能力,而缺乏基本的人文精神。现在语文教学迎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大削弱了语文的功利色彩,从而还语文以“人文”的本来面目。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被置于一个重要的地位。现代语文教学应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那么,在实际语文教育工作中,人文教育是如何体现和实施的呢?  相似文献   

11.
苏锦新 《文教资料》2005,(24):109-111
在语文教学中,过去由于片面强调教学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应用性,导致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丧失殆尽。尤其是当语文沦为应试教育的一种工具时,过强的功利主义和教育短视,更是轻视人文涵养、人文沉淀、人文价值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放在人的素质的养成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作为语文教师在重视科学素养的同时,必须关注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和锤炼,注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所谓模块化备课,就是把一个专题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作为一个备课单位;在备课时,把各种语文教学要素通盘考虑,系统安排,突出重点,使语文教学设计统筹兼顾其人文性、工具性,使教学过程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徐静 《现代语文》2013,(10):99-100
高中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一门学科,《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人格,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感染的作用。这其实是对传统语文教学中过分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人文性的一种纠正。那么,我们怎么让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显现出来呢,教师积极投入情感教学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怎样更好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这是语文教师自课程改革以来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迷失与错位进行的自我反思。语文学科的本色应该是学习语言,应该是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是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了。新课标颁布之后,似乎二者的关系理清了。其实,理论上的清晰界定,未必代表实践中不出偏差。课改以来忽略、摒弃工具性的例子不胜列举,怎样找到二者兼顾一个合适的度呢?理论上的思辩显得苍白,不如以实践为例来说明它、甄别它。故此,本期又编辑了两篇以课例为依托讨论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文章。这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严格宽泛地讲,数理化生也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但它们与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是不大一样的,二者的比重也是有轻有重的。作为学科,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体现?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这也是我们不厌其烦编辑这一主题稿件的原因。[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中的主要学科,与人的精神思想、成长发展密切相关.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工具性的一方面是语文教学的传统项目,在教学中必然首先能够得到落实体现.然而,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在现实生活中却严重缺失,这不仅影响了语文教学的发展,甚至成为影响教育发展的一个很大的缺陷.分析人文教育发展背景,研究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成为语文教学发展中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和工具性在语文课里是什么关系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的关系。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过程。在语文课里,我们恐怕分不清什么地方体现了人文性,什么地方体现了工具性。但是事实上,在阅读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常常不能很好地统一,使阅读教学呈现出效率不高或学科特点不明显的态势。追根究底。是“人文性”遭遇到了“教训”‘教育”这两个严肃的词汇,抑或是遭遇到了过于澎湃的激情而迷失了本来的方向。请看下面这个课例:  相似文献   

18.
关注人文精神——语文教学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仔细分析语文教育的现状 ,不难看出 ,语文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根本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多年来只重视语文的工具性 ,而完全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 ,就在于语文教育人文底蕴、人文价值、人文精神的缺失。而这正是“应试教育”所导致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异化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侧重于技术性和功利性 ,而淡化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 ;处理教材时削弱了教材的人文内容 ,使语文教学陷于“支离破碎”的分析和“题海战役”之中。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两个属性。工具性是就其手段功能属性而言 ,人文性是就其意义内容属性而言 ;工具作为载体 ,…  相似文献   

19.
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旨归何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对语文教师自身素质有何要求?语文界人士对此见仁见智。笔者认为就语文学科性质而言应以“人本”为核心——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其阐释依据如下:   1.语文学科的人文功能   长期以来,国内在语文学科的功能定位上,主要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议。过去由于片面强调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应用性,导致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丧失殆尽。尤其是当语文沦为应试教育的一种工具时,过强的功利主义和教育短视,更是轻视人文涵养、人文沉淀、人文价值对于语文教…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文性",强调语文教学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学科性质定位的一大飞跃,它将极大地改变语文教学的方向,转变语文教学者的思想观念,促进语文教学在新世纪的改革中不断发展。人文性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也是完善语文学科教学方向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努力体现人文性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