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经权思想是儒家哲学的重要内容。自从孔子将经权提升为哲学范畴之后,汉儒、宋儒和明儒分别阐发了"反经合道"说、"权便是经"说、"经是已定之权,权是未定之经"说或"经乃有定之权,权乃无定之经"说。这三种经权观恰好构成了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梳理这一过程的内在逻辑关系,无疑对深化儒家经权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刘子》,是儒道兼宗的著作。该书《明权》篇阐述了"反经合道"说,权变"反归"说,权变"道理"说,权变"大义"说和权变"贤哲"说。《刘子》权说承袭的是汉儒解经传统,而与宋儒朱熹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3.
一康熙的哲学思想是理学思想.理学亦称道学,人们以宋儒讲论事物所以如此之理,兼及性命之说,大异于汉儒训诂注释之学,故谓之理学.周、邵、张、程奠定了理学的基础,朱熹集其大成.但因朱熹认为"性即理",世人谓理学;陆象山认为"心即理",世人谓之心学.康熙却是推重朱熹.他曾说理学"至于朱夫子集大成而继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世一定之规.……理正言顺,和平宽宏,非后世浅见而轻  相似文献   

4.
箴是一种用于警示与劝诫的文体.箴分为官箴与私箴,前者以君主和百官为规劝对象,后者以作者自身为警示对象.从宋代私箴中可以看出宋儒所追求的道德内容及其实现途径.宋儒注重内心涵养,通过诚、敬养心,并以内省来思过改过.与此同时,宋儒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其所提倡的道德.宋儒的道德修养是这两方面的结合,对后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词汇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价值观。有些以人类的基本认识为基础,在学习过程中不容易造成误解,而有些属于文化词语范畴,单单从字面上理解会造成误解。鉴于此,以颜色词"黑"为例,说明对同一色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中存在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家之身体观体现为由个体修养向道德政治的进展,汉儒则须以现实存在的专制政体作为思考身体的前提。以《春秋繁露》为例,董仲舒从三个方面构建其身体观:与天命相关的圣王身体观、以气化和谐为宗旨的中和养生观以及以度爵而制服为原则的服制观,这三个方面集中体现了汉儒在专制政体下对身体政治性维度之发现,并由此构成儒家思想中一种相当重要的传统,即关于身体的政治想象。  相似文献   

7.
以苏科版初中数学"图形的平移"教学实践为例,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材理解与分析、教学设计思路与说明、教学过程实录与点评,初步感悟活动经验的积累是发展学生几何直观的有效路径,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需下放"做权"和"学权",方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正>关于教育中的爱心,无论怎样强调都是不过分的。但关键是如何理解这个"爱心"。对"爱心"的误解,就是以为教育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或者以为教育之爱是迁就学生,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我认为,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负责,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因为教育不仅意味着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识能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深受汉世文化精神的影响,尤其是汉儒经世治用文学观的浸润,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之进取精神为主体,兼取各家之长为我所用的治世思想,树立起文为世用的强烈责任感。表现在他的创作思想上,就是自觉地用儒家思想去观照历史,去评价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自觉地以史的述作来反映社会现实,为社会服务,为政治教化服务。另一方面司马迁因遭逢厄运,创作的目的和动机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的"发愤著书"说突破了汉儒的美刺文学观,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自觉而明确地对著述寄予了深切而丰长的生命,他饱蘸血泪、满怀真情的倾诉,超越了汉儒"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教条束缚。司马迁的文学思想中既有对汉儒文学观的传承又有对汉儒文学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对速写最大的误解就是"速"字。虽然,速度感是速写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但速写绝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快速的绘画"。速写之"速"是相对之"速",这种速度感,除了可以帮助画家较快固定艺术直觉之外,还有另外两个原因:一、速写具有相对专一的语言目标,二、量的积累自然导致绘画速度的提升。凡事过犹不及,速写之"速"亦是如此。既不能仅从字面上将速写简单地理解为"快速的绘画",也不可以忽视速写对于绘画直觉锻炼所起到的作用,甚至消解速写之"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尽管后世很多人误解了老子的意思,以为这是老子轻视知识学习,但却并没有理解"为学"和"为道"事实上是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道德经》的核心是"道",而"道"是研读老子者议论最多,同时也是最具纷争与误解的概念。从《道德经》的本意来看,作为天地万物之母的形而上之道,具有自然无为、柔弱不争、相反转化等等特性。老子崇尚的为人之道、治世之道、圣人之道等等,则是效法形而上之道特性的世间法则。形而上之道的基本性状,如无形无相、无声无质、似无而实有、自有永有、不可全知、不可言说等等,都与世界其他文明中智者圣人对造物主至上神的宗教认识非常相似,因此老子之"道"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至上神。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既包含着深刻的文学思想,又具有很强的政治功利性,郭沫若将之概括为"经"和"权"。只有同时从这两个方面对《讲话》加以理解,才能全面正确地把握其复杂内涵。  相似文献   

14.
理解是日常生活情境中的常用词汇,有领会体谅之意。但理解作为解释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又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视域。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中国基础教育在进行着理论与实践探索,理解教育作为其中的一支力量也在不断建构自己的理论与实践体系。理解教育认为"理解"是教育世界的本质特性,克服教育情境中的误解依赖于理解。通过对理解理论之"理解"做以梳理,并从解释学的视角探究"理解"之内涵,力图对理解教育论进行一定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释“带砺”     
"带砺"一词在清代时期的文献中最多见,前人未曾详细考释,词义残缺,易被人误解,给人们的阅读理解带来了困难。笔者试对"带砺"的意义进行考证,认为它有长久、永存之义。  相似文献   

16.
理解教育是消除误解增进理解使教师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从而获得较好发展的过程 ,其主要特点在于 :一是相互理解与自我理解结合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二是突出“德行” ,以培养学生善解人意的素质为基础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使学生在做人与为学上齐头并进。三是将认知与感情贯穿全部教育过程 ,使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感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四是把理解作为教育目的之一 ,使通过理解而教和为理解而教融为一体。五是成批转化因误解造成的后进生 ,形成“后进生大步前进 ,优秀生更优”的教育格局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有"变"亦有"常","变"就是文化发展的变革性、阶段性,"常"就是文化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孔子论三代之礼的相"因"与"损益",符合文化发展之"变"与"常"的辩证法。自汉代始立的"三纲",并非中国文化所"因"的常道,而是汉儒为了适应"汉承秦制"作出的"损益"。在中国近代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从"中体西用"发展到"标本并治"乃至"重估一切价值","哲学"观念和进化论的引入对这一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中国文化,其常道并非"三纲",而应是崇尚道德、以民为本、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这也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的优秀传统,而我们也应在文化上作出与现时代相适应的"损益"。  相似文献   

18.
说“理解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理解教育是消除误解增进理解使教师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从百获得较好发展的过程,其主要特点在于:一是相互理解与自我理解结合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二是突出“德行”,以培养学生善解人意的素质为基础,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使学生在做人与为学上齐头并进。三是将认知与感情贯穿全部教育过程,使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感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四是把理解作为教育目的之一,使通过理解而教和为理解而教融为一体。五是成批转化因误解造成的后进生,形成“后进生大步前进,优秀生更优”的教育格局。  相似文献   

19.
<正>"泉",为地下流出的水,可比喻为事物的来源、产生的根由等。人们熟悉的宋儒朱熹《观书有感》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以"源头活水"的补给注入,使"渠"清澈澄明,映照天光云影的表显意向,比喻人读书获得的充盈感悟、心灵澄澈、自在自得的境界,实在是高!职业教育也需要寻觅这样具有"源头活水"的补给功能的"泉"。何谓职业教育的"泉"?我们认为就是教育实践。教育实践即  相似文献   

20.
现行文学史中,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人为主要成员的明代作家派别因推崇唐宋文被称为"唐宋派","唐宋派"之称始自近代。然若究其本质,"唐宋派"之称不恰当,是对此作家派别的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