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松 《出版史料》2003,(3):64-65
青铜器中的鼎由于三代时曾经作为国家政权与神权的象征物,而长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中。定鼎、鼎立、问鼎、鼎迁一类语汇迄今依然是与政权的概念紧紧联系着,但鼎之为物却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为普通老百姓所语焉不详了。有些人见到鼎,每不免指之为香炉。只是近几年,由于想要从古老文化的积存中找到具有广泛象征意义的形象,鼎那稳如泰山的造型才又引起人们的重  相似文献   

2.
高菲  王晴川 《传媒》2023,(14):22-25
<正>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自古被史料称为天竺、身毒的印度是一个近在眼前、远在天边、既熟悉又陌生的奇特国度。说它近,是因为中印有2000多公里的边界接壤,山水相接;说它远,自古以来,印度就是中国人眼中的“西天”,去过的人至今很少。说它熟悉,是因为古印度是佛教的诞生地,中印交往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了;说它陌生,是因为两国之间不是高山雪原相隔,  相似文献   

3.
任丽 《大观周刊》2012,(16):240-240
初中生物是对于生物中学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科,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生物的知识我们随处都会接触到,陌生是因为,在这个阶段我们要接触更多的专业属于和更加系统的知识体系,面对厚厚的教材,学生往往会望而生畏,那么为了,消除这种隔膜,就需要教师在课堂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做到自然引入,本文就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对于保险,老百姓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生活中经常会有各种宣传扑面而来;说陌生,是因为很多人对其都不甚了解。长期以来,保险新闻一直被有的读者认为新闻性不强,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保险公司的商业行为。怎样揭开保险新闻的神秘面纱?怎样消除读者对其的误解?……这恐怕是保险新闻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5.
(一)又见湘女 湘女,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熟悉,是因为身边总有她们曼妙的身姿;陌生,却是因为她们是一群将青春书写在天山南北的特殊群体。  相似文献   

6.
正在远古的夏、商、周时期,有一种独特的档案书写方式———用铸刻的方式将文字记录在或厚重或精巧的青铜器物上。人们把上面的文字称为"金文"。金文,是"吉金文"的简称。另一个名称叫"钟鼎文",是因为很多的金文都铭刻在钟和鼎上的缘故。中国古代以青铜器(钟、鼎、盘、盂等)为载体的书史铭文,盛行于殷商末期及两周。商、周时期,中国古代的青铜冶铸工艺达到了全盛阶段,由于礼乐制度的发展,钟鼎等青铜器物不仅演变为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地主阶级贮存于宗庙的礼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发展为记录当时社会重大史实的历史文献。并  相似文献   

7.
版权面面观     
(一) 在我国,人们对版权这个概念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何以这样说呢?说熟悉,是因为出版界的人、创作界的人似乎大都对版权耳熟能详:年纪大些的知识分子,解放前无不见惯当时各种出版物上赫然印着的“版权所有,翻印必  相似文献   

8.
跨入公元2002年,有一个词陡然闯入我们的视线。它就是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病历档案”。说它熟悉,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曾接触过它、拥有过它。而说它陌生,是因为恐怕我们几乎每一个人都不会真正地了解它。不仅是因为我们不认识病历上的“天书”,更因为我们曾经甚至无权查看我们自己的病历档案。 《规定》、《条例》引爆“热点” 把“病历”重新“抛”到我们面前的是国家的两项法规。 首先是2002年4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简称《规定》)。它明确指出:因医疗行为引起的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换句话说,那就是如果医疗机构无法向法院提供充分、有效的证据证明自己“清白”或没有过错,那它就将承担败诉的责任。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举证责任倒置”。  相似文献   

9.
做新闻对于每个新闻人来说都是既熟悉又陌生的。长期置身于纷繁复杂的新闻事件之中,对各类题材的报道模式早已如数家珍,但说它陌生是因为未知事件潜藏着无限的矛盾冲突。当层层包裹的事实在我们的追寻中呈现在受众面前时,新闻人便获得了无尚的骄傲和满足。那么如何做好广播新闻?笔者认为需要找准新闻之“感”、“新”、“品”。  相似文献   

10.
陈宝生 《档案天地》2010,(4):10-10,15
说起档案。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多年在政府部门工作,又分管档案工作,有些认识,说陌生。是对于档案专业来说。却是站外汉。档案是什么?是一个国家、民族留存下的历史记忆。是国家的珍贵宝藏。目前,全省上下都在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建设文化大省离不开档案文化的建设和强力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档案的作用是非凡的。  相似文献   

11.
梁建增,对几亿中国电视观众来说,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熟悉,是因为每天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片尾都要打出他的名字;陌生,是因为老百姓不很明白制片人何职何能,于是对“制片人”三个字后面的姓名也就很容易熟视无睹了。电视制片人是一个电视节目或栏目的首脑。给整个节目或栏目定位,确定选题,策划报道,调配人员拍片,指导记者修改片子等都是制片人最起码的职责。所以,一个节目或栏目的水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制片人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2.
在档案界,人们对滕固这位先辈档案学者既熟悉又陌生。说对他熟悉,是因为20世纪30年代,在以文书档案改革为中心内容的“行政效率运动”中,滕固作为行政界知名人士,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档案整理处副处长,积极致力于档案工作改革,为中国早期档案学思想的形成作出了贡献。说对他陌生,是因为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材料,我们对滕固的生平了解甚少,多年以来他基本是作为一个文书档案改革运动中的符号性人物出现。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档案的载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子文件逐渐在社会生活中占据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人说"档案鉴定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课题."说熟悉是因为鉴定在档案工作中一直被关注与研究,说陌生是因为在数字化环境中如何进行鉴定,这还是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博物馆可以说是大众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所谓熟悉是因为人们都知道博物馆的社会存在;所谓陌生是因为人们并不完全清楚博物馆事业的内涵和历史发展的现状。本文仅就新形势下博物馆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作一探讨。  一、开发与利用是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博物馆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博物馆的功能和作用,使其一直是以依靠政府的财政支出维系着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一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昨天是如此,就是在改革开放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今天也没什么改变。在这里我们重点探讨的是博物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其…  相似文献   

15.
在档案界,人们对滕固这位先辈档案学者既熟悉又陌生.说对他熟悉,是因为20世纪30年代,在以文书档案改革为中心内容的"行政效率运动"中,滕固作为行政界知名人士,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档案整理处副处长,积极致力于档案工作改革,为中国早期档案学思想的形成作出了贡献.说对他陌生,是因为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材料,我们对滕固的生平了解甚少,多年以来他基本是作为一个文书档案改革运动中的符号性人物出现.最近,笔者在读书中获得一些有关滕固生平事迹的材料,这些资料不仅让我们充实了对这位档案界前辈学人的认识,而且令人深为感慨:一个搞艺术的留洋人士,在档案学史上流下了浓墨重彩的痕迹,是很发人深省的.本文将滕固先生的这些在档案界比较陌生的经历和贡献介绍出来,供大家参考与研究之用.  相似文献   

16.
钟华 《新闻窗》2007,(3):62-63
说到语感,我们可能感到既陌生又亲切。说它陌生,是我们对它还没有比较确切和透彻的了解;说它亲切,是因为我们播音员、主持人在自己的语言活动中,以及我们从其他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表现中,甚至是普通人的日常交流中,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它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乔伊斯与诺拉》一书的英文版原名为《诺拉传——真实生活中的莫莉》,译者显然是出于让中国读者顺利接受的考虑,自作主张将其换了个标签。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诺拉这个名字是熟悉的亦是陌生的,说熟悉是因为人们差不多都知道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中的女主人公就叫诺拉;说陌生又是因为人们几乎都不清楚这里的诺拉指的是伟大的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妻子。因此,将诺拉与乔伊斯并提,无疑给了读者十分重要的暗示。而且,诺拉之所以能够成为传主,自然是由于她是大名鼎鼎的乔伊斯的妻子。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对诺拉感兴趣  相似文献   

18.
对于每个人来说。家都是非常熟悉的环境.这是因为我们每天都从大致相同的角度去观察。如果换一个角度——站在桌上或趴在地上看。熟悉的环境也会令我们“眼前一亮”。新颖的角度能给枯燥的会议带来乐趣.也能给某个故事带来更深刻的含义。电视画面创作者在选择拍摄角度时.应该让角度像个经验丰富的演员一样参与剧情的演出,让角度成为电视画面不同寻常的叙事和表达手段。  相似文献   

19.
巴中中学教师李孟庚对自己从事的档案工作既陌生又熟悉。说陌生,是指他接触档案工作才两年;说熟悉,是因为他用短短的两年就能对档案工作驾轻就熟,使巴中中学档案规范化管理跃上新台阶,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同行的交口称赞。[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国青铜器修复技术产生的年代,行内人士一般都认为,它产生于春秋时期,理由是在《吕氏春秋·审已篇》及《韩非子·说林下》书中都记载有“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赝往,齐人曰:‘赝也’。鲁人曰:‘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来,吾将听子’。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日;‘我爱之’。答日:‘臣亦爱臣之信’。”①的故事,他们认为,这件鲁国君把假的“谗鼎”送给齐国而被齐国人识破的记载,反映出春秋时期已有仿制行为,说明了仿制技术已经产生,青铜器的修复技术与青铜器的复制、仿制\伪造技术是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