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县级电视台要大力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宣传本地优秀文化,致力推动乡土文明的传承和对广大观众进行热爱家乡的正面教育。同时也借助乡土文化资源丰富县级台的自办节目,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广  相似文献   

2.
蒋楹 《出版广角》2019,(6):61-63
随着阅读推广活动的深入开展,推广手段也变得日益多样化与科学化。乡土文化资源因其地域性、独特性、生活性和实用性特征,可以有效丰富阅读内涵,增添阅读趣味。绍兴市百官中学在长期实践中,充分挖掘和利用绍兴乡土文化资源,探索多种途径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阅读情境中,对传统文化类阅读的推广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伟  张红霞 《图书馆》2023,(8):34-38
激活承扬和开新乡村传统孝文化的内生动力,对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作用。新乡贤作为乡村社会治理的道德性权威和乡土文化传承的内生性人才,在传统沿袭、政策推动、乡土情结等因素的感召下,自觉传承乡村传统孝文化,对引领乡村社会风尚、激发乡村经济活力、提升青少年精神文明素质等具有重要作用。文章认为应从优化乡村文化环境、搭建服务平台、加强基层政治领导、发展乡村经济等方面入手,纾解新乡贤传承传统孝文化时面临的动力不足、参与制度不完善、乡村人文环境失衡等困境,以期更好地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4.
通过中原特色传统文化数据库建设推动河南文化强省宏伟目标的实现。中原特色传统文化有自己突出特点,依照这些特点制定建设中原特色传统文化数据库的原则和方法。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特色化问题、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数据库维护与更新问题、建库人员素质问题以及版权问题。  相似文献   

5.
美丽乡村建设中乡土文化得到广泛传播,但是少有研究从乡土文化传播要素、渠道、机制等层面作出深刻剖析.为此,本研究围绕"人、物、场"三个维度论证了乡土文化的传播要素,从号召力、交流带、风向标三个层面探讨了乡土文化的传播渠道,最终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中乡土文化传播机制.希望以此助力乡土文化传播,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6.
乡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性的一个文化范畴,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推进我国乡土文化现代化的实践基础。短视频深度嵌入乡村生活,成为乡土文化重要的展示平台,乡土文化在其发展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现代化转向。本文旨在探析在乡土文化面临消解、异化危机的现代化进程中,短视频的出现和嵌入给乡土文化的嬗变所带来的影响和改变。  相似文献   

7.
张津硕  李敏 《东南传播》2023,(9):131-134
乡村短视频使乡土获得可见的机会。乡村短视频充分发挥能动性,构造出喜剧-怪诞,传统-现代,身体-自然,温情-艰辛等多个维度的符号标记。乡村短视频对乡土文化资本的应用,一方面实现对乡土的积极呈现,达成对乡土的情感认同,另一方面也造成基于小众文化与大众审美、情感认同与刻板印象的区隔。另外,在城乡文化资本双向流动的过程中,维持了乡村短视频中社会区隔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8.
张莹 《出版广角》2021,(12):88-90
乡土教材作为乡土知识和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和乡土认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梳理了我国乡土教材的基本内涵、特征、功能、发展过程、开发策略等方面的问题,认为应从多学科视角研究乡土教材:推动乡土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关注乡土教材的使用、结合信息技术进行乡土教材数字化转化.  相似文献   

9.
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式,已全面融入农村生活,并与乡土文化表现出密切的关系。乡村生活和乡土环境在短视频中被“围观”和“展示”,短视频成为乡土文化呈现的重要平台,在短视频所建构的虚拟社群关系网络中,短视频生产与乡土文化生产相互建构,地方性知识在互构实践中实现了扩散与重构,乡土认同嵌入媒介逻辑,以短视频的方式推动乡土文化建构和认同,助力数字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清末乡土教材的出版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905年以后,官方出版乡土教材形成一定规模和规范。清末乡土教材的出版,填补了乡土教材作为学校用书的空白,有力地保存了当时的乡土文化,促进了乡土知识的传播,为当今乡土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参考,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高小康 《文化遗产》2008,(1):120-12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过去的乡土文化产物,但如今已成为当代人寻求认同和情感归属的象征而进入了当代生活。作为研究型地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图编制工作,目的是调查和分析研究传统民俗文化进入当代社会重构文化空间的线索和过程,从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文化中的演变形态和内在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福建嵩口古镇为个案,研究乡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问题。研究发现,村民在嵩口古镇乡土文化传播中的主体性没有充分体现,传播体系不健全,传播途径较单一,提出乡土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主要策略,包括挖掘乡土文化传播方式、创新乡土文化符号表达方式、调动村民参与传播的主动性等。  相似文献   

13.
陈媛媛  王荔 《编辑之友》2022,(12):19-28
文章结合江浙沪皖地区的调研,从物质性、社交性和乡土新文化三方面释读数字农家书屋公共文化体验服务的含义和价值,剖析其建设转型中的问题,如数字农家书屋物质性阅读空间同质化,数字设备利用率较低;数字农家书屋的文化内容服务覆盖面不足,社会沟通纽带体验欠缺;乡土新文化方面传统文化认知与数字化如何协调。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体验服务,论述数字农家书屋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建设转型和实践经验,阐发物质功能转型方面扎根地域风貌、改善数字农家书屋的阅读空间体验;社交功能转型方面弹性数字阅读与文化服务内容建设;乡土新文化方面出版内容文化启发与传播韧性途径。  相似文献   

14.
美丽乡村建设中,乡土文化的传播应采取多种方式,积极进行渠道拓展,构建更多的推广平台,建筑庞大、坚固的推广阵营,以获取更好的传播效果.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出现,以纪录片和短视频技术为核心的影视媒体也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乡土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完善、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乡土文化纪录片和短视频技术实现了乡土文化的多渠道传播.  相似文献   

15.
徽派建筑作为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代表的文化元素符号具备深厚的民族和地域特征。门饰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组成,与文化生活、社会意识形态及传统文化联系密切。本文将结合特定历史时期门饰的民族和地域特征,探究徽派建筑技艺的艺术情节表达及其对现代设计创新与发展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革命加剧了品牌和品牌之间的竞争,地方品牌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保持自身品牌的竞争力,抢占市场份额格外引人注目.乡土文化作为现存最好的造血材料和培育平台,能为地方品牌发展注入新的元素,令其保持独特的竞争力.但乡土文化在地方品牌具体运用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如定位、包装、管理、推广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从乡土文化、地方品牌、政府的角度展开研究,为企业在实战中更好地运用乡土文化进行品牌塑造提供一定方法上的指导,有效地解决具体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7.
古建筑是中华民族历史遗产中的瑰宝,是历史文化的载体。龙游古建筑历史悠久,境内现存有300多幢古建筑,反映出明代到清代的龙游建筑发展的脉络。龙游古建筑集石雕、木雕、砖雕于一体,工艺精湛,艺术性极强。将那些散落在县境内各乡村的不同历史时代、不同风格特征、不同文化内涵,并且具  相似文献   

18.
杨树喆 《文化遗产》2013,(4):14-18,157
作为整体赋存的八桂传统特色文化在今天不仅是前人馈赠给我们及后人的一宗丰厚人文资源,而且是一种亟待进一步释放的文化生产力,为此,一要深入开展八桂传统特色文化普查研究,努力作好八桂传统特色文化宣传推介;二要加大服务于传统特色文化发展的文化设施建设,引导开展特色文化群众活动;三要大力实施以八桂传统特色文化为依托的"特色文化名牌创建工程"项目建设;四要着力构建以八桂传统特色文化为依托有品牌效应的旅游景区和文化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9.
刘精科 《传媒》2016,(20):62-64
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及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在展现人们的生存状态、传达人们的生活观念,以及传承人类历史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以乡土文化符号为载体,以传播传统文化为主旨的乡土纪录片受到社会的关注.《记住乡愁》等乡土纪录片在对乡土文化元素进行选择、提炼和加工的过程中,建构起了独特的美学景观体系,推动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对《平潭时报》关于石头厝报道的内容分析和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采用"媒介记忆"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分析地方媒介塑造乡土文化记忆的过程,对地方乡土文化报道的特点作出理论总结;同时,发现报道过程中的问题,进一步为地方媒介报道乡土文化提出具体操作思路,从而推进地方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