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诗歌意境的欣赏和品味是古诗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小学生因为年龄、语文素养等因素的制约,在理解意境上存在很大的困难。题画诗将原本独立存在的两种艺术形式——诗和画巧妙结合,诗境中有画境,画境直观再现诗境,因为有了画的具体生动呈现诗境会较为容易理解,因此题画诗特别适合小学古诗教学。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题画诗的数量相当少,且存在"留诗换画"的现象。根据以上病症及题画诗的独特艺术魅力应在小学语文中大量选用题画诗。  相似文献   

2.
"题画诗",特别是"诗画合一"艺术品中的"题画诗"在中国的产生和繁盛,与中国诗、画艺术的民族性、独特的"天人合一"宇宙观、注重"感悟"的思维方式有关,也与中国画的作者身份、绘画工具、艺术形式有关。  相似文献   

3.
杜甫的题画诗不仅仅是其艺术审美观的表现媒介,更蕴含着他人生的"气"韵。"气"韵在他的题画诗里表现为"瘦"和"骨"的美学体验或追求,体现了他有为于世的豪迈进取精神和人格取向,是一种内质力量的外化。  相似文献   

4.
唐代题画诗     
中国的题画诗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如果将四言的画像赞算作诗的话,早在秦汉时代题画诗即已滥觞。及至六朝,又出现了题咏画扇、画屏的诗作。但题画涛真正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形式,还是唐以后的事。唐代,题画诗进入成熟阶段,是我国题画诗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时代。自唐以后,题画诗才引起诗人、画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中国画题画诗具有"抒情言志,见心明性;明哲晓理,感悟人生;隐寓明世,谏讽时事;传道授业,意写画理"的理性意蕴。中国画题画诗使中国画艺术"人"与"文"内外相通,体现着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意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独有的民族形式和风格。  相似文献   

6.
正画与题画诗之间,关系总是微妙的。有的画因了题画诗而更加文气雅致,而题画诗中隐秘的诗情,只有赏画时才可以为人所理解。从宋代文人参与绘画开始,发展到后世诸如郑板桥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反而使高情逸思借助绘画得以阐发。画以文传的典范,也当属此《秀石疏林图》。世人可以不知道作者赵孟,甚至没见过此画,却极可能早已听说这四句题画诗:"石如飞白木如  相似文献   

7.
高凤翰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其题画诗在内容上花鸟、山水、人物均有涉及,而花鸟居多;在风格上具有色泽淡雅、精雕细刻、好发议论等特点;在思想上自信甚至自负,有着入世的情怀、顽强的个性以及敢于对抗流俗的勇气,又自卑、自怜、自伤,有着面对不可捉摸的命运的悲观;在诗画关系上具有填补画面空白,深化画面意境以及补残、藏拙、为图画中不合常理处解嘲等功能。高凤翰题画诗在"八怪"题画诗中较为"不怪"、较显平和雅正。  相似文献   

8.
《论艺题画诗选注》是温斌等三位先生研究题画诗的丰硕成果。前言重点对题画诗中所揭示的古代画论进行了论述,既深入细致又精辟中肯,对于题画诗诗艺的抉发深得要领。本书的诗歌选录取精用宏,体现了题画诗发展的历史特点;书中对于题画诗的注释,可谓简要而明晰。  相似文献   

9.
以丘濬题画诗为考察对象,旨在分析丘濬题画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丘濬题画诗题材内容广泛,自然山水题画诗表现悠闲人生之乐,流露隐逸思想;人物故实类题画诗表现追求自由洒脱和悲壮爱国情怀;竹梅虫兽题画诗以物表人,以竹梅虫兽来赞叹人物品格;生活感悟类题画诗用生活场景表现文人情感,既有离别也有生活兴致等。艺术特色方面多想象兴叹,情景交融,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语言清新自然含蓄,激发读者的想象空间。总体上延续元代题画诗的主题内容和特点,为明代题画诗增添了内容,渲染了色彩。  相似文献   

10.
在盛唐诗坛向中唐诗坛过渡中,顾况的意义一直被忽略。他本人身历这两个时期,其诗歌主要是歌行创作遗有盛唐风骨,成为后世诗人取法盛唐的"活化石"。顾况存世51首歌行题材丰富,其中题画诗和音乐诗成就颇为突出,其题画诗打破了杜甫确立的范式,扩展了题画诗的表现领域,并开创了题画诗的幽默风格;音乐诗注重自我情感的抒写,并对稍后白居易等人的音乐诗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顾况的歌行语言特色上兼具"俗"与"奇"的特点,俗的一面影响到了稍后重写实、尚通俗的元白诗派,奇的一面则被尚奇的韩孟诗派所继承。可以说,在大历诗坛这样一个过渡时期,顾况肩负起了重任,并且成为了元和诗人直接效法的楷模。  相似文献   

11.
钱斐仲是清代女作家,能倚声填词,且善书画。她受同邑词人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的影响,讲求词风清雅幽妍,语言精琢凝炼。但与浙派其他男性词人相比,其作品又显得更加纤细秀逸。钱斐仲的《雨花庵词话》疏朗精到,直陈词坛得失。  相似文献   

12.
张园园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5):126-127,132
在明清时期的绘画中,女性形象以阴柔、忧郁为主要特征。明绘画中女性面容清秀,形象秀美,多为水墨写意用笔,风格洒脱,多有文雅清逸之韵致;至清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更显纤瘦柔弱,削肩长颈,垂目低颐,情趣冷漠伤感,且注重内在意蕴,追求诗的情致和境界。但是纵而观之,不难发现,其实每个时代的女性审美标准都是置于男性的审美视域里。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的宣城,文人荟萃,尤在诗画领域,不乏俊杰,诗史、画史广有记载,绚烂夺目。梅清作为其中的代表,本以诗歌彰名,因擅画学,独立面貌,被时人尊为宣城画坛领袖。考察梅清的画学成绩,不独笔墨“盘礴多奇气”,題诗、跋画,亦有丰富的思想呈现。总括起来,盖由他的三方印文所传达,即“古人在我”、“不薄古人爱今人”和“我法”。梅清师古人,厚今人,古今笔墨皆为“我”用,综众家法窍,合作出他的清淡若影、松秀奇绝的山水视界。  相似文献   

14.
张靖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108-110
郑板桥擅长诗文书画,是清代杰出的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同时,在文艺理论上也颇有建树,提出了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虽然这些理论显得很通俗,但体现了郑板桥内心深处朴素的艺术思想,以及他对艺术的一种敏锐感悟。  相似文献   

15.
作为“清初六大家”之一,恽寿平流传于世的画跋为数众多。这些画跋蕴含了丰富的绘画理论思想:尚古而不泥古;讲究意境与“逸气”;强调气韵自然,虚实相生;注重诗画融通。此外,恽寿平的画跋也极具文学旨趣,或宛如一篇山水游记;或颇有晚明小品文大家张岱的风格韵调;或文字优美,富有诗意,值得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的诗画关系经历四个发展阶段:最初期,通过诗画关联比较中地位对等观念确立及诗意图开始萌芽;第二阶段,诗画艺术观的标准统一和确立为形似,诗意图继续发展,题画诗(广义)出现并盛行;第三阶段,反形似的诗画一律理论的发轫和共识的取得,二者相互影响和借鉴;第四阶段,诗画一律说触发的书画同源理论出场,诗画异同理论总结并完善,诗书画合壁的文人画使诗画关系走向高潮。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不断积淀的过程,有着较为清晰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17.
钟嵘《诗品》为中国品诗之祖、诗话之源,而清诗话则代表了古典诗学的鼎盛与繁荣。本文结合量化分析和学理分析,拟把作为源流关系的钟嵘《诗品》与清诗话略作比较观照。通过《诗品》对清诗话影响概观、《诗品》对清诗话诗学理论的影响、清诗话对《诗品》诗学理论的反拨三个层面的研究,探讨了《诗品》影响清诗话的综合状况。  相似文献   

18.
考察创作主体在诗、画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诸多情感,以及宋人相关的理性认识,证明宋代绘画创作显著的文学化倾向。指出绘画的审美功能主要是写景状物,宋代山水画于山水诗处受启发,充分挖掘出绘画的抒情功能,加速了山水画的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19.
清代西域诗蔚然大观、影响深远,成为清诗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大流派,是清诗苑中独具风韵的奇花异卉.诗中描写对象丰富多彩,充满了浓郁的西域风光、民族色彩、民俗风味、文化情调.清西域诗彰显了清人积极开朗的主体精神的高扬与内心世界的拓展,扩展了清诗的境界.但囿于诸多困境,清西域诗研究的程度与其在清诗乃至整个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极不相称.此文对清西域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爬梳,继而加以整理与归纳并对清西域诗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清代文人曾写过不少咏育北京风土人情的竹枝词,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京城各类人士的文化娱乐生活,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地方戏在京城流行的情况,以及京城人热衷观戏,从而促进戏曲的发展繁荣,二是小说,字画和古玩受到文人格外青睐,京城具有浓厚文化气息,三是教育考试在京城的发达和变化,四是近代文明对京城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观念的更新和文化时尚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